第95頁
京城,在很多地方豪強眼裡,是很神聖的地方。
薩生在1970年代,沒機會見到皇帝,但是參觀故宮時,走在太和殿前,還是忍不住仰視之感。怎麼會這麼賤骨頭沒出息呢?您到那兒恐怕也會有同感,莊嚴,肅穆 – 另外,您注意到沒有?那麼大的太和殿它居然沒有影子!
瞧這設計的,所謂天子威嚴,國之重器,無論是劉備還是馮玉祥,最初走進這個世界,恐怕都是以土包子自慚的。
您說漢獻帝都玩到這個份兒上了,還有什麼天子威嚴麼?
有的。記得有一次漢獻帝和曹操發脾氣,說丞相要是看得上我呢,就好好輔佐,要看不上我呢?就乾脆另立高明吧。曹操當時汗都下來了。以曹操的閱歷,他又不是土包子,怎麼會害怕?原因是按照漢制,曹操當時那個級別(三公)朝見皇帝,是要搜身去械,由武士持刃挾入的,雖然這只是個表面的儀式,武士大概也是曹操的自己人,但他也怕這小皇帝發了二桿子脾氣跟自己來個魚死網破什麼的,那可就不值了。
後來曹操不顧一切地爭取什么九錫,什麼劍履上殿,我想大概和這個經歷很有關係。
說起來,曹操這一點上就比劉備有見識,他是先中央後地方又回到中央,幹過京師警察局長的,別管四世三公還是皇親國戚,這些人是什麼貨色,有什麼事兒他不明白阿?
但劉備就沒他那個條件了,所以才會跟董承搞到一塊兒去 – “遂與承及長水校尉種輯、將軍吳子蘭、王子服等同謀。會見使,未發。”這裡的第二個“未發”,易先生認為是沒有採取行動的意思。這一點我的看法相同,只是從此文的寫法看,似乎是劉備和董承他們共同擬定了某種行動計劃,不過因為劉備提前找機會跑了,沒有實施。
您看,認為曹操把自己視作第一假想敵之後,劉備第一個動作不是收拾收拾就跑,而是乾脆加入了董承集團的密謀。為什麼呢?我猜劉備最初對董承集團對付曹操是很有信心的 – 董承何許人也?有天子作依託,自己又是皇妃的老爸,這是國家的柱石,朝廷的股肱啊!在沒見過世面的劉備看來,董國舅的腦袋上很容易頂上一個光環的。
想來,劉備對混進董承這個小圈子,大有去找組織的感覺。
那他第一個“未發”是怎麼回事兒呢?知道了只是沒去揭發,幹嗎不及早靠攏組織呢?在董承他們眼裡,這劉備可是曹操的紅人兒啊,而他的那個“皇叔”身分有多可疑這些人大概最明白。第一個人家不敢去拉他,第二個他主動送上門去,還要擔心人家想“無事獻殷勤非奸即盜”,給大耳朵來個殺人滅口。他不去揭發,已經是表明立場了。是曹操一番話,逼得劉備去鋌而走險。
既然參與密謀,為何又提前出走呢?
我猜,劉備是看穿了董承等人的本事,大失所望,感到誤上賊船,所以在間不容髮的關鍵時刻來了個金蟬脫殼。
那麼,董承他們到底是怎樣的角色呢?
無論現存史料還是三國演義,也就是說傳統上無論官方還是民間,都把董承等人當作漢室“忠臣”看待的,而今天也有一種聲音認為董承不過是和曹操爭權奪利而已。
那麼,哪種聲音是對的呢?
您要問老薩,老薩說都對,都對 – 提出這觀點的不是專家就是豪傑,咱一個作IT的哪有資格對人家說三道四,人幹嗎給自己找不自在呢?
不過,我對此也有一個分析 – 董承等人代表著一種傳統勢力,他們的追求是要將當時的朝政恢復到東漢王朝的“正常狀態”。
那麼,什麼是正常狀態呢?君明臣賢,天下大治?那只能叫理想不能叫正常狀態。東漢政權的“正常狀態”,是外戚和宦官交替專權。換句話說,把持朝政的只能是這兩伙人,而皇帝每每恨這些專權的傢伙入骨,把他們幹掉後,還得用另一批屬於這兩個階層的傢伙管理朝廷。
定都許昌後,局面稍稍穩定,漢王朝的國家機器,又不由自主地按照慣性試圖朝“正常狀態”回歸了。按照理想的方式,這段歷史可以如此發展 -- 外戚董承幹掉權臣曹操,大權獨攬,好的話做霍光,不好的話作梁冀,到了漢獻帝兒子即位的時候不堪忍受董家專權,再糾集身邊宦官來個XX門事變把董家滅門,宦官專政。。。
那樣的話,東漢又開始延續了。
魯肅所說“漢室不可復興也”,說的就是這種政權模式繼續存在的基礎已經不存在了。這一點,董承卻沒有看出來。
估計劉備最初也沒有看出來,他不是沒看出來,是土包子進城,對朝政這塊兒還暈著呢。可是和董承他們接觸以後,他就明白了,靠這幫人是救不了大漢的,漢室要想復興,只有鳳凰涅磐。
為什麼他會很快看出董承等人不成器呢?
估計理由有兩個。
[待續]
?
2007-09-10 23:02:58
大 中 小
標籤:文學/原創
董承難以成事,很多朋友的看法和他的親信王服一樣,都認為董的班底太薄弱,實力上不是曹操的對手。然而我的看法這要一分為二地看。
搞政變這種事,實力固然重要,能夠抓時機,運用計謀和政治手段也可以大大抵消實力的不足。曹操評論平定太監亂政,就說過這件事只要一個獄吏足矣,招外兵是自取其禍。事實上最後對十常侍一夥的清算也根本沒有用到外兵。王允殺董卓也是利用了其內部矛盾。董承的條件雖然差,但並不是沒有成功的可能。王服也只是說他們兵少,還不至於沒有。
薩生在1970年代,沒機會見到皇帝,但是參觀故宮時,走在太和殿前,還是忍不住仰視之感。怎麼會這麼賤骨頭沒出息呢?您到那兒恐怕也會有同感,莊嚴,肅穆 – 另外,您注意到沒有?那麼大的太和殿它居然沒有影子!
瞧這設計的,所謂天子威嚴,國之重器,無論是劉備還是馮玉祥,最初走進這個世界,恐怕都是以土包子自慚的。
您說漢獻帝都玩到這個份兒上了,還有什麼天子威嚴麼?
有的。記得有一次漢獻帝和曹操發脾氣,說丞相要是看得上我呢,就好好輔佐,要看不上我呢?就乾脆另立高明吧。曹操當時汗都下來了。以曹操的閱歷,他又不是土包子,怎麼會害怕?原因是按照漢制,曹操當時那個級別(三公)朝見皇帝,是要搜身去械,由武士持刃挾入的,雖然這只是個表面的儀式,武士大概也是曹操的自己人,但他也怕這小皇帝發了二桿子脾氣跟自己來個魚死網破什麼的,那可就不值了。
後來曹操不顧一切地爭取什么九錫,什麼劍履上殿,我想大概和這個經歷很有關係。
說起來,曹操這一點上就比劉備有見識,他是先中央後地方又回到中央,幹過京師警察局長的,別管四世三公還是皇親國戚,這些人是什麼貨色,有什麼事兒他不明白阿?
但劉備就沒他那個條件了,所以才會跟董承搞到一塊兒去 – “遂與承及長水校尉種輯、將軍吳子蘭、王子服等同謀。會見使,未發。”這裡的第二個“未發”,易先生認為是沒有採取行動的意思。這一點我的看法相同,只是從此文的寫法看,似乎是劉備和董承他們共同擬定了某種行動計劃,不過因為劉備提前找機會跑了,沒有實施。
您看,認為曹操把自己視作第一假想敵之後,劉備第一個動作不是收拾收拾就跑,而是乾脆加入了董承集團的密謀。為什麼呢?我猜劉備最初對董承集團對付曹操是很有信心的 – 董承何許人也?有天子作依託,自己又是皇妃的老爸,這是國家的柱石,朝廷的股肱啊!在沒見過世面的劉備看來,董國舅的腦袋上很容易頂上一個光環的。
想來,劉備對混進董承這個小圈子,大有去找組織的感覺。
那他第一個“未發”是怎麼回事兒呢?知道了只是沒去揭發,幹嗎不及早靠攏組織呢?在董承他們眼裡,這劉備可是曹操的紅人兒啊,而他的那個“皇叔”身分有多可疑這些人大概最明白。第一個人家不敢去拉他,第二個他主動送上門去,還要擔心人家想“無事獻殷勤非奸即盜”,給大耳朵來個殺人滅口。他不去揭發,已經是表明立場了。是曹操一番話,逼得劉備去鋌而走險。
既然參與密謀,為何又提前出走呢?
我猜,劉備是看穿了董承等人的本事,大失所望,感到誤上賊船,所以在間不容髮的關鍵時刻來了個金蟬脫殼。
那麼,董承他們到底是怎樣的角色呢?
無論現存史料還是三國演義,也就是說傳統上無論官方還是民間,都把董承等人當作漢室“忠臣”看待的,而今天也有一種聲音認為董承不過是和曹操爭權奪利而已。
那麼,哪種聲音是對的呢?
您要問老薩,老薩說都對,都對 – 提出這觀點的不是專家就是豪傑,咱一個作IT的哪有資格對人家說三道四,人幹嗎給自己找不自在呢?
不過,我對此也有一個分析 – 董承等人代表著一種傳統勢力,他們的追求是要將當時的朝政恢復到東漢王朝的“正常狀態”。
那麼,什麼是正常狀態呢?君明臣賢,天下大治?那只能叫理想不能叫正常狀態。東漢政權的“正常狀態”,是外戚和宦官交替專權。換句話說,把持朝政的只能是這兩伙人,而皇帝每每恨這些專權的傢伙入骨,把他們幹掉後,還得用另一批屬於這兩個階層的傢伙管理朝廷。
定都許昌後,局面稍稍穩定,漢王朝的國家機器,又不由自主地按照慣性試圖朝“正常狀態”回歸了。按照理想的方式,這段歷史可以如此發展 -- 外戚董承幹掉權臣曹操,大權獨攬,好的話做霍光,不好的話作梁冀,到了漢獻帝兒子即位的時候不堪忍受董家專權,再糾集身邊宦官來個XX門事變把董家滅門,宦官專政。。。
那樣的話,東漢又開始延續了。
魯肅所說“漢室不可復興也”,說的就是這種政權模式繼續存在的基礎已經不存在了。這一點,董承卻沒有看出來。
估計劉備最初也沒有看出來,他不是沒看出來,是土包子進城,對朝政這塊兒還暈著呢。可是和董承他們接觸以後,他就明白了,靠這幫人是救不了大漢的,漢室要想復興,只有鳳凰涅磐。
為什麼他會很快看出董承等人不成器呢?
估計理由有兩個。
[待續]
?
2007-09-10 23:02:58
大 中 小
標籤:文學/原創
董承難以成事,很多朋友的看法和他的親信王服一樣,都認為董的班底太薄弱,實力上不是曹操的對手。然而我的看法這要一分為二地看。
搞政變這種事,實力固然重要,能夠抓時機,運用計謀和政治手段也可以大大抵消實力的不足。曹操評論平定太監亂政,就說過這件事只要一個獄吏足矣,招外兵是自取其禍。事實上最後對十常侍一夥的清算也根本沒有用到外兵。王允殺董卓也是利用了其內部矛盾。董承的條件雖然差,但並不是沒有成功的可能。王服也只是說他們兵少,還不至於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