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頁
卓岐鋒披麻戴孝走在最前面,四周隱隱傳來哭聲,他卻覺得十月天比寒冬臘月還冷。平定疆北,殺身成仁,蕩平敵寇,安撫民心,為陛下分憂,是卓家一肩挑起的責任。可是,待真到有苦不能言的時候,誰又能真的甘願忍受呢?
李自琛率百官站在前頭,身邊立著的是一身孝服的卓九娘。
“跪!”
百姓與群臣皆跪地拜服:“迎將軍回家!”
其聲震耳,其勢懾人,然而大部分人其實都懂得,身死萬物皆歸塵,不管是痛苦、憤怒、不甘還是怨忿,都是留給活著的人的,是留給他們看的。
就在昨日,鄴城一役完整軍報已盡數呈遞到陛下案頭,趙明毅將自己摘得乾乾淨淨。
塔塔大軍還在騷擾北境防線,主帥戰死,臨陣換將,已是兵家大忌,再把趙明毅換下,邊境將士必定軍心不穩,而幕後之人,等得就是他們沉不住氣的時候。
李自琛看著那副棺木,袖中的拳頭緊緊攥起。
此時才知民之重,不只是簡簡單單的三個字而已,其中或承載著陰謀詭計,或承載著肱骨熱血,或承載著千萬人的性命,每一個決定都不可小覷。
“孤此生,不願再見今日之景。”哀樂聲起,李自琛輕聲道,聲音隨風而逝,只有他站在身邊的卓九娘聽清楚了。
九娘一怔,微紅著雙眼,將視線從棺木之上挪回來,偏過頭看了看他。
卻不知他是在自言自語,還是說與她聽。
——
李袒站在城門牆頭的角落裡,低頭看著下面緩慢前行的靈柩,面容哀戚,實則眼睛裡滿是火熱,他嘆了口氣,伸手扶住圍牆,說道:“能以藩王之禮下葬,也不枉他為大盛半生征戰,這也算死得其所吧?”
謝柏一襲白衣立在他身後,臉上不如他那般惺惺作態,開心的笑容絲毫不加掩飾。
“是吧。”他只是簡單地應了一聲。
李袒忽然轉過身看著他,好似對卓家的事並不在意,一下就拋諸腦後,問起別的。
“派去解決季琅的人都布置下去了嗎?”
謝柏躬了躬身:“已經布置妥當了。”
沒聽到李袒的聲音,他抬了抬頭,見他一副若有所思的樣子,忍不住問道:“季琅這輩子是很難再有翻身的機會了,讓他去毒疆受受苦沒什麼不好,殿下為何一定要將他趕盡殺絕呢?”
他問這話沒有半點可憐季琅的意思,只是覺得半生在磨折中度過遠比殺了他要更有趣,尤其是季琅這般驕傲的人,過慣了錦衣玉食的生活,怎麼可能還能忍受流離之苦。
李袒看了他一眼,轉身去看綿延起伏的遠山,不知想起了什麼,雙眼暗沉深邃:“斬草要除根啊,這道理你不會不懂。”
謝柏還要說什麼,李袒已經收回視線,不欲再在這個話題上過多糾纏:“宮中傳來消息,聽說本王這個好侄女還有不到三個月的壽命,之前跟你說的事已經可以開始了。”
準備了半輩子,終於等到了合適的時機,李袒心中除了祈盼再無其他。
謝柏垂著眼帘,恭敬應“是。”
——
姜幸在馬車上度過了大概半個月的時間,一路上走走停停,速度並不快,她本是和季琅一同出京的,只是沒多久季琅就跟她分開了,還讓長安跟著她,這大半個月,姜幸不知自己去向何處,只知道她是一路向北,到了澤玉關後,她看到關外一馬平川的草原,終於忍不住問長安:“咱們究竟要去哪?”
長安身上的傷已經好得差不多了,比出京時氣色好很多,只是經歷了清風的事之後,他變得寡言不少,平時除了駕馬就是吃飯,嘴裡永遠叼著一根小草棍,臉上一絲笑意都沒有。
聽到主子問話,他也只是淡淡回了一句:“夫人到了豫陽自己問主子吧。”
聲音很是冷漠。
姜幸吃了一口癟,也不好問什麼,季琅的確在與她分開前說過,會在一個地方跟她匯合,讓她相信他,長安提到了豫陽,難道季琅現在就在豫陽嗎?
但是他怎麼能離開毒疆呢?
姜幸憋了一肚子的疑問,只是長安是個倔牛一般的脾氣,不管她怎麼問就是不說,也只好選擇相信他這一次,便不再開口詢問。
豫陽已經和北疆距離很近了,姜幸記得自己在大盛地誌上看到過,豫陽和澤玉關也僅僅隔著一城,到北疆越近,前線戰事的緊張氛圍就越明顯。
這半月里她也經常看到有人向相反的方向逃命,倒顯著他們兩人有些特立獨行了,像是急著往火坑裡跳的傻子。據說塔塔又帶兵進犯了,而且不止侵擾大盛一城,眼下邊境狼煙四起,邊民的性命如草芥,連姜幸都恍然覺得北邊跟安陽根本不是一個世界。
兩日後,姜幸終於抵達豫陽。
姜幸在馬車上坐得腰酸背痛,見豫陽城門就在眼前,便從馬車上下來,跟在長安後面走。如今她已不是侯夫人了,身邊沒有侍奉的人,穿著打扮也不能再像從前一樣,此時就像個尋常婦人,再華麗的錦衣也不如能抗風的大棉襖。
姜幸雙手攏在袖子裡取暖,看著豫陽城裡人來人往,十一月的風就如刀鋒,尤其在北方,感覺臉頰上的肉都被削下去一塊似的。但即便是這樣,街上人也不少,還有老伯伯賣糖葫蘆,旁邊甚至還有雜耍的賣藝人。大家都在額頭上綁了個麻花繩,聽人說這似乎是豫陽特色,一看他們的打扮就知道不是本地人了。
李自琛率百官站在前頭,身邊立著的是一身孝服的卓九娘。
“跪!”
百姓與群臣皆跪地拜服:“迎將軍回家!”
其聲震耳,其勢懾人,然而大部分人其實都懂得,身死萬物皆歸塵,不管是痛苦、憤怒、不甘還是怨忿,都是留給活著的人的,是留給他們看的。
就在昨日,鄴城一役完整軍報已盡數呈遞到陛下案頭,趙明毅將自己摘得乾乾淨淨。
塔塔大軍還在騷擾北境防線,主帥戰死,臨陣換將,已是兵家大忌,再把趙明毅換下,邊境將士必定軍心不穩,而幕後之人,等得就是他們沉不住氣的時候。
李自琛看著那副棺木,袖中的拳頭緊緊攥起。
此時才知民之重,不只是簡簡單單的三個字而已,其中或承載著陰謀詭計,或承載著肱骨熱血,或承載著千萬人的性命,每一個決定都不可小覷。
“孤此生,不願再見今日之景。”哀樂聲起,李自琛輕聲道,聲音隨風而逝,只有他站在身邊的卓九娘聽清楚了。
九娘一怔,微紅著雙眼,將視線從棺木之上挪回來,偏過頭看了看他。
卻不知他是在自言自語,還是說與她聽。
——
李袒站在城門牆頭的角落裡,低頭看著下面緩慢前行的靈柩,面容哀戚,實則眼睛裡滿是火熱,他嘆了口氣,伸手扶住圍牆,說道:“能以藩王之禮下葬,也不枉他為大盛半生征戰,這也算死得其所吧?”
謝柏一襲白衣立在他身後,臉上不如他那般惺惺作態,開心的笑容絲毫不加掩飾。
“是吧。”他只是簡單地應了一聲。
李袒忽然轉過身看著他,好似對卓家的事並不在意,一下就拋諸腦後,問起別的。
“派去解決季琅的人都布置下去了嗎?”
謝柏躬了躬身:“已經布置妥當了。”
沒聽到李袒的聲音,他抬了抬頭,見他一副若有所思的樣子,忍不住問道:“季琅這輩子是很難再有翻身的機會了,讓他去毒疆受受苦沒什麼不好,殿下為何一定要將他趕盡殺絕呢?”
他問這話沒有半點可憐季琅的意思,只是覺得半生在磨折中度過遠比殺了他要更有趣,尤其是季琅這般驕傲的人,過慣了錦衣玉食的生活,怎麼可能還能忍受流離之苦。
李袒看了他一眼,轉身去看綿延起伏的遠山,不知想起了什麼,雙眼暗沉深邃:“斬草要除根啊,這道理你不會不懂。”
謝柏還要說什麼,李袒已經收回視線,不欲再在這個話題上過多糾纏:“宮中傳來消息,聽說本王這個好侄女還有不到三個月的壽命,之前跟你說的事已經可以開始了。”
準備了半輩子,終於等到了合適的時機,李袒心中除了祈盼再無其他。
謝柏垂著眼帘,恭敬應“是。”
——
姜幸在馬車上度過了大概半個月的時間,一路上走走停停,速度並不快,她本是和季琅一同出京的,只是沒多久季琅就跟她分開了,還讓長安跟著她,這大半個月,姜幸不知自己去向何處,只知道她是一路向北,到了澤玉關後,她看到關外一馬平川的草原,終於忍不住問長安:“咱們究竟要去哪?”
長安身上的傷已經好得差不多了,比出京時氣色好很多,只是經歷了清風的事之後,他變得寡言不少,平時除了駕馬就是吃飯,嘴裡永遠叼著一根小草棍,臉上一絲笑意都沒有。
聽到主子問話,他也只是淡淡回了一句:“夫人到了豫陽自己問主子吧。”
聲音很是冷漠。
姜幸吃了一口癟,也不好問什麼,季琅的確在與她分開前說過,會在一個地方跟她匯合,讓她相信他,長安提到了豫陽,難道季琅現在就在豫陽嗎?
但是他怎麼能離開毒疆呢?
姜幸憋了一肚子的疑問,只是長安是個倔牛一般的脾氣,不管她怎麼問就是不說,也只好選擇相信他這一次,便不再開口詢問。
豫陽已經和北疆距離很近了,姜幸記得自己在大盛地誌上看到過,豫陽和澤玉關也僅僅隔著一城,到北疆越近,前線戰事的緊張氛圍就越明顯。
這半月里她也經常看到有人向相反的方向逃命,倒顯著他們兩人有些特立獨行了,像是急著往火坑裡跳的傻子。據說塔塔又帶兵進犯了,而且不止侵擾大盛一城,眼下邊境狼煙四起,邊民的性命如草芥,連姜幸都恍然覺得北邊跟安陽根本不是一個世界。
兩日後,姜幸終於抵達豫陽。
姜幸在馬車上坐得腰酸背痛,見豫陽城門就在眼前,便從馬車上下來,跟在長安後面走。如今她已不是侯夫人了,身邊沒有侍奉的人,穿著打扮也不能再像從前一樣,此時就像個尋常婦人,再華麗的錦衣也不如能抗風的大棉襖。
姜幸雙手攏在袖子裡取暖,看著豫陽城裡人來人往,十一月的風就如刀鋒,尤其在北方,感覺臉頰上的肉都被削下去一塊似的。但即便是這樣,街上人也不少,還有老伯伯賣糖葫蘆,旁邊甚至還有雜耍的賣藝人。大家都在額頭上綁了個麻花繩,聽人說這似乎是豫陽特色,一看他們的打扮就知道不是本地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