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0頁
鰉魚精從千里之外的松花江,一路過來,一定得藉助水道,亦或是什麼機關。而這個機關,我們曾經進去過。
我倒吸了一口涼氣,“是那個?”
四眼不置可否,但眼神中的意思,便是如此。
沒錯,日行千里的遁地走巧。
遁地走巧原本就屬鬼門,自從宋不纏鬼靈被打散了之後,它依然在地底運行生化,現如今被女華利用也很正常。
這不是關鍵。
關鍵是老宋是宋不纏的後人,按照此前的信息,宋家和另外三家,有著說不清道不明的恩怨,正是和宋不纏當年,叛變進入鬼門有關。
難怪現在氛圍那麼奇怪。
老和尚似乎聽到了我們在說什麼。他慢慢的靠近過來。
“你想知道真相嗎?”老和尚問道,他的嗓音很響,顯然我只是個幌子,他想要述說的對象是老宋。
我看見老宋瘦弱的身體,為之一顫。
“當年金兵南下,宋不纏巧設機關抗敵,不料被佞臣所害,同楊惜,一塊被綁進大坑,施了千石墜的刑法,最後那個佞臣,心有不甘,還將宋不纏、楊惜封入槐樹之中,永世不得超生,這才使得鬼門有了可乘之機,將宋不纏、楊惜收入麾下。”
說的沒有錯,四面宗是人,鬼門是鬼,宋不纏成不了人,卻因為愛情,與楊惜做了一對千年的鬼夫妻。這些都是我們之前都知道的。
老和尚搖搖頭,再次望向端坐在地上的老宋,“一個佞臣司文職,懂什麼陰陽之道,封鬼大法。”
我一愣,老和尚話裡有話,“你的意思是說,背後另有推手。”
老和尚搖搖頭,“推手談不上,但當年佞臣重金請來將宋不纏封在大槐樹下,永世不得超生的術士,正是姓張。”
“姓張?”我打了個哆嗦,“你,----你不就姓張嗎?”
“沒錯,”老和尚點點頭,“正是四面宗張家的先祖,讓宋不纏做了那隻千年的老鬼!”
“啊?!”我想過兩家的恩怨不會小,但未料到,確實如此之大。布協長亡。
白衣蒼狗多翻覆,滄海桑田幾變更,數起數落的恩怨情仇,跌宕起伏,原先同為四面宗的家將,又為何會相互殘殺,落下這千年的把柄呢?
第二百七十二章 宋張恩怨
從老和尚看老宋的神色,就知道這肯定是個不容易解決的罅隙,確切的說應該是道鴻溝。但問題終歸要解決,到了這個地步。想要一昧的逃避,顯然是不可能的事情。
老和尚盤坐在我的對面,側面向著老宋,這是個說不上滋味的場景。遠處的夕陽,染紅了天邊。在緊張氣氛漸漸消散之後,現在縈繞著我們的又是無比的壓抑感。
“宋不纏有一個好朋友,喚作張世傑。”老和尚頓了頓,用餘光瞄了一眼老宋的背影。顯然每次提到他先祖的名字,老宋總要為之一動。
我想普通人大概很難理解其中的心思。這群人從小便遠離社會、遠離世間的喜怒哀樂,謹遵祖訓、承辦大業,對於他們而言,活著的唯一目的,不是為了開創事業,不是為了娶妻育女,而是為了祖上留下來的虛無縹緲的遺命。
這就是命!
以上種種已經牢牢的紮根在他們的身體裡,流淌在血液里,沁入每一個毛細血管,是他們之所以成為現在的他們的根本原因。
這沒什麼好商量的。辱沒老祖,便是否定自己,動搖他們活著的真正意義。
不是親歷,估摸著無法被理解。
但老和尚貌似這次鐵了心不打算迴避,而是要把事情原原本本的交代出來。
我不知道他們之前----或者他們的父輩、祖父輩,是否做過同樣的事情來釋懷,反正老和尚的口氣,顯然是為了把這個千年的恩怨。在此刻解釋清楚的。
“哎----”老和尚重重的嘆了口氣,對著我和四眼繼續說道,其實我明白的很。我們並不是真正的“聽眾”。
“這兩家人同屬四面宗,而且關係最為融洽。那些年,他們喻情山水、枕石漱流,做了一對世外隱士,隱居九華山。”老和尚眼睛閃爍出一道光芒,“其中一個在山南,另一個在山北,躬耕樂道、避世絕俗,只是為了牢牢的信守祖上的諾言。”
我屁股往老宋的方向挪了挪,我怕萬一激發什麼意外,起碼有個緩衝,“這不是挺好,置兩畝薄田,種種菜,養養花,修身養性。純天然綠色產品,現代人都求之不得。”為了緩和氣氛,我故意把話題往輕鬆里拉。
“是啊,”老宋閉起了眼睛,似乎也在那悠悠的隱居生活里徜徉,“焚香煮茶,坐而論道。城中十萬戶,此處兩三家。”老宋吟誦了半句詩,隨即便話鋒一轉,“只可惜樹欲靜而風不止,這種悠閒生活沒過幾天,就風塵突變,兵連禍結。”
按照我們之前,我們對宋不纏的了解,知道老和尚講的便是金兵南下的典故。
“照理說,國家有難、匹夫有責,在這個危亡關頭,出山以助朝廷破寇,本是合情合情,可偏偏四面宗有不能從商,不能為官的戒訓,為的就是心無旁騖。”
“可後來,宋不纏還是出山了?”我順著老和尚的邏輯,口吻讚賞的問道,“是為了楊惜?”
我倒吸了一口涼氣,“是那個?”
四眼不置可否,但眼神中的意思,便是如此。
沒錯,日行千里的遁地走巧。
遁地走巧原本就屬鬼門,自從宋不纏鬼靈被打散了之後,它依然在地底運行生化,現如今被女華利用也很正常。
這不是關鍵。
關鍵是老宋是宋不纏的後人,按照此前的信息,宋家和另外三家,有著說不清道不明的恩怨,正是和宋不纏當年,叛變進入鬼門有關。
難怪現在氛圍那麼奇怪。
老和尚似乎聽到了我們在說什麼。他慢慢的靠近過來。
“你想知道真相嗎?”老和尚問道,他的嗓音很響,顯然我只是個幌子,他想要述說的對象是老宋。
我看見老宋瘦弱的身體,為之一顫。
“當年金兵南下,宋不纏巧設機關抗敵,不料被佞臣所害,同楊惜,一塊被綁進大坑,施了千石墜的刑法,最後那個佞臣,心有不甘,還將宋不纏、楊惜封入槐樹之中,永世不得超生,這才使得鬼門有了可乘之機,將宋不纏、楊惜收入麾下。”
說的沒有錯,四面宗是人,鬼門是鬼,宋不纏成不了人,卻因為愛情,與楊惜做了一對千年的鬼夫妻。這些都是我們之前都知道的。
老和尚搖搖頭,再次望向端坐在地上的老宋,“一個佞臣司文職,懂什麼陰陽之道,封鬼大法。”
我一愣,老和尚話裡有話,“你的意思是說,背後另有推手。”
老和尚搖搖頭,“推手談不上,但當年佞臣重金請來將宋不纏封在大槐樹下,永世不得超生的術士,正是姓張。”
“姓張?”我打了個哆嗦,“你,----你不就姓張嗎?”
“沒錯,”老和尚點點頭,“正是四面宗張家的先祖,讓宋不纏做了那隻千年的老鬼!”
“啊?!”我想過兩家的恩怨不會小,但未料到,確實如此之大。布協長亡。
白衣蒼狗多翻覆,滄海桑田幾變更,數起數落的恩怨情仇,跌宕起伏,原先同為四面宗的家將,又為何會相互殘殺,落下這千年的把柄呢?
第二百七十二章 宋張恩怨
從老和尚看老宋的神色,就知道這肯定是個不容易解決的罅隙,確切的說應該是道鴻溝。但問題終歸要解決,到了這個地步。想要一昧的逃避,顯然是不可能的事情。
老和尚盤坐在我的對面,側面向著老宋,這是個說不上滋味的場景。遠處的夕陽,染紅了天邊。在緊張氣氛漸漸消散之後,現在縈繞著我們的又是無比的壓抑感。
“宋不纏有一個好朋友,喚作張世傑。”老和尚頓了頓,用餘光瞄了一眼老宋的背影。顯然每次提到他先祖的名字,老宋總要為之一動。
我想普通人大概很難理解其中的心思。這群人從小便遠離社會、遠離世間的喜怒哀樂,謹遵祖訓、承辦大業,對於他們而言,活著的唯一目的,不是為了開創事業,不是為了娶妻育女,而是為了祖上留下來的虛無縹緲的遺命。
這就是命!
以上種種已經牢牢的紮根在他們的身體裡,流淌在血液里,沁入每一個毛細血管,是他們之所以成為現在的他們的根本原因。
這沒什麼好商量的。辱沒老祖,便是否定自己,動搖他們活著的真正意義。
不是親歷,估摸著無法被理解。
但老和尚貌似這次鐵了心不打算迴避,而是要把事情原原本本的交代出來。
我不知道他們之前----或者他們的父輩、祖父輩,是否做過同樣的事情來釋懷,反正老和尚的口氣,顯然是為了把這個千年的恩怨。在此刻解釋清楚的。
“哎----”老和尚重重的嘆了口氣,對著我和四眼繼續說道,其實我明白的很。我們並不是真正的“聽眾”。
“這兩家人同屬四面宗,而且關係最為融洽。那些年,他們喻情山水、枕石漱流,做了一對世外隱士,隱居九華山。”老和尚眼睛閃爍出一道光芒,“其中一個在山南,另一個在山北,躬耕樂道、避世絕俗,只是為了牢牢的信守祖上的諾言。”
我屁股往老宋的方向挪了挪,我怕萬一激發什麼意外,起碼有個緩衝,“這不是挺好,置兩畝薄田,種種菜,養養花,修身養性。純天然綠色產品,現代人都求之不得。”為了緩和氣氛,我故意把話題往輕鬆里拉。
“是啊,”老宋閉起了眼睛,似乎也在那悠悠的隱居生活里徜徉,“焚香煮茶,坐而論道。城中十萬戶,此處兩三家。”老宋吟誦了半句詩,隨即便話鋒一轉,“只可惜樹欲靜而風不止,這種悠閒生活沒過幾天,就風塵突變,兵連禍結。”
按照我們之前,我們對宋不纏的了解,知道老和尚講的便是金兵南下的典故。
“照理說,國家有難、匹夫有責,在這個危亡關頭,出山以助朝廷破寇,本是合情合情,可偏偏四面宗有不能從商,不能為官的戒訓,為的就是心無旁騖。”
“可後來,宋不纏還是出山了?”我順著老和尚的邏輯,口吻讚賞的問道,“是為了楊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