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在黑暗的洞窟中,巨大的驢子妖怪雙眼正閃閃發光。照片看起來不太清楚。

  我猶豫了。然而不再是我的我,把照片遞給了她。

  “你有印象嗎?”我說。

  麻里亞她,從椅子上站了起來,接過那張照片。

  我想,潛意識裡的我期待她立刻移開視線。

  但是,她卻一直看著那張照片。

  “你記得它嗎?”

  她點頭。

  之後她看著我,笑了出來。

  她在笑。

  人偶在微笑。

  “這張照片可以給我嗎?”

  我點頭。

  我的心已經轉身離開了。

  “再見。”

  遲了一會兒,我的身體才邁開腳步。

  “謝謝你。”

  我停下。

  “你是因為照片而謝我嗎?”

  我看向她。

  “是的……我好高興……”

  人偶微笑著。

  我走到中庭的出入口,再次回過頭看她。

  她注視著照片。

  像人類一般微笑著。

  像人類一般感到開心。

  或許對她而言,那張照片……

  就是她丈夫的照片吧。

  她認為她的丈夫還活著,且深信不疑。

  她不再看著我。

  因為對她來說,我是個人偶。

  我又走回麻里亞身邊。

  她依舊將照片放在胸前,靜靜地坐著。

  “那是誰?”我問。“照片中的人是誰?”

  麻里亞抬頭看我。

  不,她的雙眼,筆直地、美麗地、望著高空。

  接著,

  她又看著自己手中的照片。

  “我婆婆。”

  解說 阿漕莊的暑假,保呂草最忙碌的夏天 文/林選弱桑

  看

  這未完成的形體

  它不固定

  也不流動

  不與碎片相合

  也不短暫定型

  一直

  這樣生存下去

  (本文內容因述及《玩偶娃娃蒙娜麗莎》核心劇情與謎底,建議未讀過《玩偶娃娃蒙娜麗莎》的讀者先讀畢故事內容再閱讀本文,以免影響閱讀樂趣)

  對於身邊許多S&M的死忠讀者來說,在閱讀過森博嗣V系列首作《黑貓的三角》之後,大部分得到普遍的評語都是:“裡面的人物比S&M系列更怪!”以及“居然用了這種詭計……這樣還算推理小說嗎?”諸如此類的感想。當然,也有人從森博嗣老師獨特的哲學觀、價值觀當中,體悟到不少發人省思的問題。

  不過,總算是沒有被罵到臭頭想撕書就是了。(看來台灣讀者容忍度有提高的趨勢。)

  由於是系列首作,因此有許多的讀者都相當期待第二本的發行,想看看以簡單(Simple)、銳利(Sharp)、辛辣(Spicy)的三S為創作理念的V系列能夠發展出怎麼樣的閱讀樂趣。

  在此稍為整理一下,《玩偶娃娃蒙娜麗莎》的故事大綱——

  這個暑假,在長野縣蓼科民宿打工的小鳥游練無,邀請阿漕莊的朋友香具山紫子、保呂草潤平、以及瀨在丸紅子一起來玩。

  在眾人到來的前一周,當地的美術館裡頭有一幅畫遭竊,名字叫作《微笑的機械——人的形體,抑或子宮》;而當眾人來到附近的私人博物館——展示著各式各樣人偶的“人形館”時,表演“少女文樂”的演員就在表演時中毒倒在舞台上,同時在上面操縱的老祖母則被人發現背後插著一把銀色的匕首身亡……兇手犯案之後,卻在眾目睽睽下消失無蹤。

  同時間,林刑警正好也來到這裡休假……新登場人物祖父江七夏與瀨在丸紅子展開了一場女人的戰爭。

  大致上,整個事件的開端就是這樣,對於各個角色的描寫,建議先閱讀過《黑貓的三角》,再來對照本次的故事,相信會有更不同的感受。

  ◆說謊是學壞的開始,惡魔的謠言……

  看完序章的開頭,或許讀者們已經從中看出一些端倪。

  首先,全書的敘事和《黑貓的三角》相同,都是由保呂草潤平根據眾人所見所聞整理修改而成的。聰明的讀者便可想見,若之後每集序章皆由保呂草描述,這之中是否存在著某種誤導式的描寫呢?

  當然,所謂的敘述性詭計,若在事前便先告知“我要用敘述性詭計嘍!”的話,是否還能夠在故事結尾營造出足夠的意外性呢?這倒是發人省思的地方……當然,若能運用得當,虛實之間也許能產生出無限多種變化,在系列後半,讀者可以細細體會喔。

  推理方面,繼承森博嗣作品一貫的特色,除了“密室”、“不可能的犯罪”、“不在場證明”這些最基本謎團要素之外,如同保呂草所說——人形、操縱、神與惡魔,都是相當重要的關鍵字。所謂“種與惡魔的犯罪”,在一般推理小說的當中,或許只是為了營造兇手的厲害、或是手法的獨特性。只要有稍微看過幾本推理小說的讀者,很快就會對那些稱為“惡魔般的手法”、“神一般的不在場證明”感到相當厭煩,畢竟說得天花亂墜結果最後只是個小機關、甚至密道的作品層出不窮,只有少數成功的推理作家,才能巧妙結合人類內心的盲點、精細的機關、大膽而創新的手法創造出留名推理吏的經典名作。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