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那個時期,受災重的地區赤地千里,莊家絕收,家家餓殍,戶戶戴孝,死屍枕積,流民便地,某些地方甚至還生了人吃人的慘劇。

  乾旱的大環境下,汜水的葛家村,同樣遭受了災荒的影響,但比較幸運的是,葛家身在災區的邊緣地帶,在加上村子裡百十戶人家搞起了結寨自保,故而雖然忍飢挨餓,但並沒有人因此死亡。

  就這樣,在村民最原始的互幫互助下,村里人趕走了一批批的流民,土匪,挨過了旱災最難的幾個月。

  可就在災情逐漸好轉,大家漸漸對生存有了些信心的時候,村子外突然出現了一隊兵,打破了村寨里難得的平靜。

  這群兵有百十來號人,由一個姓吳的團長帶著,一到了葛家村子的外圍,便支起了槍炮,揚言要村民打開村門,他們要奉命搜查,拘捕流寇。

  突然出現的士兵可把村子裡的人搞暈了,但保護自己的本能,又讓這些村民們不敢輕易的相信任何人,就算丫穿著軍隊的衣服,他們也害怕是流寇或者土匪裝扮的。

  於是乎,村子裡結寨自保的村民進行了一番商量,最終決定讓村長出去先和士兵們打探一下情況,如果只是例行檢查,便放進來送點錢財,打走完事,如果是流寇,則同樣放進來,打一個埋伏,來個瓮中捉鱉。

  於是,村長帶了村民積備的二十塊大洋和十斤豆麵餅子出去“勞軍”了,直到太陽臨落山之前才皺著眉頭回來。

  而回來之後,那位憂心忡忡的老村長卻搖了搖頭,告訴所有村民和團練道:“來者不善吶!”

  第一百五十章 :天災人禍

  老村長借著勞軍的名義,去村寨外的軍隊裡打探了一番消息,而打探的結果,則很令他和村民們失望。

  村長回來便告訴大家,那些在村寨外駐紮叫囂的軍隊並不是正規軍,而是軍閥的……保安團!

  這個消息可一下子愁壞了所有的村民們。

  原來,在當時那個兵荒馬亂的年代,國家還沒統一,開封汜水地區一直由幾個大軍閥輪流控制著,那些軍閥為了擴大勢力,不管誰來,都在盲目的招兵買馬,好讓自己的羽翼豐滿,坐的長久。

  但是,那個時代的國家積貧積弱,縱然是橫跨幾省的大軍閥,也沒有能力組織維持十幾萬,甚至幾十萬人的正規軍,因此他們招收上來充當軍隊的士兵,往往都面臨當兵無響,打仗沒槍的尷尬局面。

  如此一來,軍閥軍隊的士氣很低,逃散現象十分嚴重,而這些軍閥為了留住自己的軍隊,又在迫不得已下,想出了一套極端聰明,卻又萬般無奈的軍事體質來籠絡自己的軍隊。

  利用有限的資金裝備,軍閥往往把軍隊劃分為三六九等,以自己的親信骨幹和精壯士兵為基礎,組織正規軍和督戰隊,糧餉資源重點向他們傾斜,把他們作為親軍,作為其統治和維持戰鬥力的基礎。

  而剩下的老弱殘兵,軍閥自然也不會放他們回去,因此那些軍閥往往在正規軍之外,還組建有大大小小的保安團,不管人數規模的大小,一律給當頭的安插一個團長的頭銜,然後把他們能找到的所有殘兵敗將,投誠土匪,降兵病足之類的人通通安插進去,平時用來放哨巡邏,維持地面,戰時則遍練成軍,充當炮灰。

  而這樣的部隊,便是舊社會最臭名昭著,無惡不作的保安團了。

  和正規軍不同,地方保安團的軍餉極度沒有保障,常常拖欠幾個月甚至幾年,軍事裝備更是五花八門極度落後,甚至還有用紅纓槍大刀片的,至於軍紀軍規什麼的更是無從談起,以至於被下層人民形象的稱之為“兵匪”。

  這樣的兵匪,其實和強盜無異,再加上軍餉什麼的都無從談起,故而為了維持隊伍,團長會縱容手下利用一切機會大肆劫掠,狠國難財,那些軍閥頭目也只能對此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而今天,來到葛家村的這一百來號軍隊,實際上就是這樣一隻被人們蔑稱為兵匪的保安團。

  如此有著種種劣跡的部隊出現在葛家村外,自然是沒有什麼好事情的,他們說是奉命搜查流寇和土匪,但明眼人都看的明白,這就是以權謀私,趁火打劫!

  兵匪打劫敲詐,這在當年是司空見慣的事情,如果換在過去,村民們可能也就服軟了,但現在卻不能夠。

  畢竟,現在是災年,糧食就是命,如果貿然把兵匪放進來,難保糧食不會全讓這些兵匪搶去,那麼如此一來後果真的不堪設想。

  於是乎,村子裡的人一致決定讓村長再給兵匪送一百塊大洋去打走人,實在不行在加點,但村門是萬萬不敢開的。

  就這樣,在太陽落山之前,村長帶著村民們籌集的一百塊銀錢走了出去,希望那些兵匪們能夠好說好散,但最後回來的……卻只是保安團從村牆外丟回來的一隻耳朵。

  與此同時,保安團的人沖葛家村村民喊話說,半個小時之內務必開門迎接老總,否則他們就攻打進去,葛家村村民,一人割掉一隻耳朵。

  這種**裸的威脅,讓葛家村村民義憤填膺,這大飢之年,如果放在平時,或許村民會服軟,但在這樣的災荒年景,放這些兵痞子進來,就和自殺無異!

  村民們,更根本沒有選擇。

  面對那一隻血淋淋的耳朵,全村一百多戶,五百多口人一致決定,要老幼一起上陣,寧可戰死,也絕不給兵匪開門,否則就是死,毫無尊嚴的死。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