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8頁
楊家將都是豪傑,都會為國家付出一切代價,特別是楊門女將,可說是中國歷史上得到最多敬意的女性之一。
我從來沒想過這個女將和我會扯上關係,除了祖上相同,還有什麼相同?
“她的生死是真實的,她做的事情都是事實。沒有任何一件事是虛構的,至於你們說那些小說,我也不知道你們是從哪兒得知的。不過我知道,她是真實存在的。百鬼穿生,這個感覺可是不好受的。”
宋穆公看著我說這話的時候,眼神很是堅定。
關於穆桂英的小說,是傳統的章回小說,混有大量怪力亂神的情節,很多文學家都說她的文學價值不高。
小說中沒有說到過穆桂英是幾歲死的。《楊家府演義》中,十二寡婦里沒有穆桂英。十二寡婦是楊宣娘、滿堂春、鄒夫人、孟四嫂、董夫人、周氏女、楊秋菊、耿氏女、馬夫人、白夫人、劉八姐、殷九娘。穆桂英在十二寡婦征西前就已經戰死了,只是沒有細節。不過當今看到的這個版本殘缺不全。例如一方面說楊文廣羽化而死,另一方面又在後面幾回說楊文廣飛回來重新領兵。中間銜接不上的地方很多。穆桂英之死可能就在這一缺失的段落中。
《楊家府演義》中,楊家將的最終結局是楊懷玉殺死了一心誣害楊門忠良的丞相張茂全家,見幾代皇帝因為聽信奸臣的讒言。楊家在太宗、真宗、仁宗時期均差點被朝廷抄斬,因此也心灰意冷了,又怕此次楊懷玉殺人楊家會被朝廷抄斬,於是便連夜舉家躲入太行山,自耕自食,從此楊家將不再出仕。
《穆桂英》最系統的楊家將傳說是各類評書。由於最早是口口相傳,評書的版本很多。除了主要人物如佘太君、穆桂英等人,其他楊門女將的名字和事跡都大有出入。這類評書在解放後都經過了“整理”,去除了所謂的“封、資、修、迷信”成分。所以情節有很大的改動。當今的所謂《穆桂英掛帥》、《百歲掛帥》等等楊門女將曲目都是解放後新編的。原本並無這些傳說。所謂穆桂英五十上陣,佘太君百歲出征等等都是現代作品。
既然宋穆公如此肯定,而且他也好像已經說出了穆桂英的真正死因。
百鬼穿生的死法,算是很慘了。一個人的魂魄被百鬼所吞噬,那種痛處我是不敢想像的。
恐怕對穆桂英很多人了解的,是穆桂英掛帥的故事。我國北宋時代,著名的邊關守將楊繼業和他的八個兒子,在保衛邊防的戰爭中立了赫赫戰功。因此,人們一直在頌揚他們,流傳了許多楊家將可歌可泣的故事。
楊繼業孫媳穆桂英曾為宋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後被奸臣所讒,與佘太君辭朝歸田,度過了二十年的退隱生活。
那一年西夏藩王突然挑起暴亂,宋王朝中抵擋無人,欲啟用穆桂英掛帥出征。飽經憂患的穆桂英想起宋王朝對楊家的冷淡,以及奸臣的陰謀破害,先不願掛帥。經過她的祖母佘太君的勸勉,她為了保衛國家的安定,解除兵禍,拋棄私憤,毅然偕同她的丈夫--當年與她並肩作戰的楊宗保,以及一雙兒女--小將楊文廣和楊金花,信心百倍地登台點將,慷慨誓師嚴肅軍紀,馳赴戰場。
對於穆桂英,多數人對她的評價也是很高的。年紀輕輕,自作主張,挑選丈夫,不受禮制等框架限制。男人不同意,就像京劇演出那樣,把他縛綁,用刀架在脖子上硬意逼婚,這種以女性為主體的快速結婚模式,是穆桂英一大創造。
剛過門的媳婦,就敢於挑大樑,掛帥破天門陣,丈夫不服令,鐵面無私挨打軍棍,可晚上回帳,仍是柔情脈脈,盡到做妻子的義務,正是一個好女人,柔中有剛,剛中見柔;永遠保持青春活力,人到中年還跨上桃花馬出征,風韻不減當年。在提倡人總是要有點精神的時代,如此作為,是很能激勵人心的。正所謂:婦女尚如此,男兒安可蓬;農耕社會大家庭很講究和諧,在天波府里男人少,寡婦一大群,卻能懂得調節、平衡上下左右的人際關係。看來她是很有些豁然大度的;對於朝廷,凡皇帝和大臣背離軌道者,就不買帳,她沒有當年老令公和楊六郎那種逆來順受,負辱忍恥的行為了。最後,楊家歸隱山林,她又是積極的支持者。
雖然立志歸隱,不理朝中的政治鬥爭,但一旦國家需要,立刻放棄個人恩怨,率兵出征。
每臨戰陣,身先士卒,奮勇殺敵,最後戰死沙場,為國捐軀,完成了忠節大義。
如果這種人是我穆家前輩,我穆林就算是跪下磕三個響頭也是不足為國!
“那個盜墓賊,也是為了她來的。”
第一百五十五章 剩餘的
我醒來的時候,見到還是嬴政就在我床邊。趙飛宇和空一也是在一邊焦急地守著,見到我醒來,好像所有人都是鬆了一口氣。
我還沒來得及說話,趙飛宇便是驚訝地叫到:小林!你的臉!
我的臉怎麼了?
我聽到趙飛宇的尖叫聲,下意識地拿出手機看我的臉。但是我發現我的臉根本沒事啊,難不成是趙飛宇那我好玩?我有些疑惑地看著趙飛宇,琢磨著這人是不是逗我玩?
趙飛宇也是很是驚訝地看著我,他指了指我的臉,語無倫次地說道:誒……怎麼……怎麼沒有了?
我看著趙飛宇那反應,估摸著我的臉上應該是出現了什麼東西,可是就在一瞬間又是沒了。我倒是讓自己冷靜了下來,看著趙飛宇問道:你看到了什麼?
我從來沒想過這個女將和我會扯上關係,除了祖上相同,還有什麼相同?
“她的生死是真實的,她做的事情都是事實。沒有任何一件事是虛構的,至於你們說那些小說,我也不知道你們是從哪兒得知的。不過我知道,她是真實存在的。百鬼穿生,這個感覺可是不好受的。”
宋穆公看著我說這話的時候,眼神很是堅定。
關於穆桂英的小說,是傳統的章回小說,混有大量怪力亂神的情節,很多文學家都說她的文學價值不高。
小說中沒有說到過穆桂英是幾歲死的。《楊家府演義》中,十二寡婦里沒有穆桂英。十二寡婦是楊宣娘、滿堂春、鄒夫人、孟四嫂、董夫人、周氏女、楊秋菊、耿氏女、馬夫人、白夫人、劉八姐、殷九娘。穆桂英在十二寡婦征西前就已經戰死了,只是沒有細節。不過當今看到的這個版本殘缺不全。例如一方面說楊文廣羽化而死,另一方面又在後面幾回說楊文廣飛回來重新領兵。中間銜接不上的地方很多。穆桂英之死可能就在這一缺失的段落中。
《楊家府演義》中,楊家將的最終結局是楊懷玉殺死了一心誣害楊門忠良的丞相張茂全家,見幾代皇帝因為聽信奸臣的讒言。楊家在太宗、真宗、仁宗時期均差點被朝廷抄斬,因此也心灰意冷了,又怕此次楊懷玉殺人楊家會被朝廷抄斬,於是便連夜舉家躲入太行山,自耕自食,從此楊家將不再出仕。
《穆桂英》最系統的楊家將傳說是各類評書。由於最早是口口相傳,評書的版本很多。除了主要人物如佘太君、穆桂英等人,其他楊門女將的名字和事跡都大有出入。這類評書在解放後都經過了“整理”,去除了所謂的“封、資、修、迷信”成分。所以情節有很大的改動。當今的所謂《穆桂英掛帥》、《百歲掛帥》等等楊門女將曲目都是解放後新編的。原本並無這些傳說。所謂穆桂英五十上陣,佘太君百歲出征等等都是現代作品。
既然宋穆公如此肯定,而且他也好像已經說出了穆桂英的真正死因。
百鬼穿生的死法,算是很慘了。一個人的魂魄被百鬼所吞噬,那種痛處我是不敢想像的。
恐怕對穆桂英很多人了解的,是穆桂英掛帥的故事。我國北宋時代,著名的邊關守將楊繼業和他的八個兒子,在保衛邊防的戰爭中立了赫赫戰功。因此,人們一直在頌揚他們,流傳了許多楊家將可歌可泣的故事。
楊繼業孫媳穆桂英曾為宋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後被奸臣所讒,與佘太君辭朝歸田,度過了二十年的退隱生活。
那一年西夏藩王突然挑起暴亂,宋王朝中抵擋無人,欲啟用穆桂英掛帥出征。飽經憂患的穆桂英想起宋王朝對楊家的冷淡,以及奸臣的陰謀破害,先不願掛帥。經過她的祖母佘太君的勸勉,她為了保衛國家的安定,解除兵禍,拋棄私憤,毅然偕同她的丈夫--當年與她並肩作戰的楊宗保,以及一雙兒女--小將楊文廣和楊金花,信心百倍地登台點將,慷慨誓師嚴肅軍紀,馳赴戰場。
對於穆桂英,多數人對她的評價也是很高的。年紀輕輕,自作主張,挑選丈夫,不受禮制等框架限制。男人不同意,就像京劇演出那樣,把他縛綁,用刀架在脖子上硬意逼婚,這種以女性為主體的快速結婚模式,是穆桂英一大創造。
剛過門的媳婦,就敢於挑大樑,掛帥破天門陣,丈夫不服令,鐵面無私挨打軍棍,可晚上回帳,仍是柔情脈脈,盡到做妻子的義務,正是一個好女人,柔中有剛,剛中見柔;永遠保持青春活力,人到中年還跨上桃花馬出征,風韻不減當年。在提倡人總是要有點精神的時代,如此作為,是很能激勵人心的。正所謂:婦女尚如此,男兒安可蓬;農耕社會大家庭很講究和諧,在天波府里男人少,寡婦一大群,卻能懂得調節、平衡上下左右的人際關係。看來她是很有些豁然大度的;對於朝廷,凡皇帝和大臣背離軌道者,就不買帳,她沒有當年老令公和楊六郎那種逆來順受,負辱忍恥的行為了。最後,楊家歸隱山林,她又是積極的支持者。
雖然立志歸隱,不理朝中的政治鬥爭,但一旦國家需要,立刻放棄個人恩怨,率兵出征。
每臨戰陣,身先士卒,奮勇殺敵,最後戰死沙場,為國捐軀,完成了忠節大義。
如果這種人是我穆家前輩,我穆林就算是跪下磕三個響頭也是不足為國!
“那個盜墓賊,也是為了她來的。”
第一百五十五章 剩餘的
我醒來的時候,見到還是嬴政就在我床邊。趙飛宇和空一也是在一邊焦急地守著,見到我醒來,好像所有人都是鬆了一口氣。
我還沒來得及說話,趙飛宇便是驚訝地叫到:小林!你的臉!
我的臉怎麼了?
我聽到趙飛宇的尖叫聲,下意識地拿出手機看我的臉。但是我發現我的臉根本沒事啊,難不成是趙飛宇那我好玩?我有些疑惑地看著趙飛宇,琢磨著這人是不是逗我玩?
趙飛宇也是很是驚訝地看著我,他指了指我的臉,語無倫次地說道:誒……怎麼……怎麼沒有了?
我看著趙飛宇那反應,估摸著我的臉上應該是出現了什麼東西,可是就在一瞬間又是沒了。我倒是讓自己冷靜了下來,看著趙飛宇問道:你看到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