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頁
文學史和歷代詩歌選,對這首名詞的闡釋顯然有問題。我想說的是:不能因為李清照提了一句中州,就把詞的主題往別處拽。
此間她有長詩《上工部尚書胡公》,表達對時局的看法,追憶山東祖輩的文化光榮。末尾幾句說:“當年稷下縱談時,猶記人揮汗成雨。子孫南渡今幾年,飄零遂與流人伍。欲將血淚寄山河,去灑東山一抔土!”
《中國歷代詩歌選》對此詩評價高:“有豪邁氣,無女兒態。”
但是,李清照之為李清照,恰好在她攙入了豪邁的女兒態。
對一個宋代詩人來說,填詞,寫詩,分屬不同的表達區域。詩言志,詞訴諸日常情態。
女兒態有啥不好?曹雪芹的功勞,就是寫出了各種各樣的、令男兒汗顏的女兒態。曹公還發明了一個詞:鬚眉濁物。
從女孩兒到女人,李清照亮出了環環相扣的女子情態。她與曹雪芹有異曲同工之妙。漫長的封建社會,男權遮天蔽日,亮出女兒態,本身就是思想、是藝術、是價值。
為什麼說《紅樓夢》好而《金瓶梅》不好?是因為後者將女人擺到玩物的位置上。
把思想理解成“某種思想”,乃是運思著的思想的大悲哀……古典文學研究的某些固化已呈冰封之勢,破冰需要時間。
李清照寓居杭州,嘆息“舊時天氣舊時衣,只有情懷、不似舊家時”。她希望回到舊日情懷。希望強烈,又落不到實處,於是轉生哀愁。這哀愁異於當初在汴梁做少婦時的鬱悶。《孤雁兒》自序云:世人作梅詞,下筆便俗。予試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
藤床紙帳朝眠起,說不盡無佳思。沉香斷續玉樓寒,伴我情懷如水。笛聲三弄,梅心驚破,多少春情意。小風疏雨蕭蕭地,又吹下千行淚。吹簫人去玉樓空,腸斷與誰同寄?一枝折得,人間天上,沒個人堪寄!
美人遲暮。美人寂寞。
玉樓寒,玉樓空,春情意,情懷如水……
李清照懷念亡夫,帶著慵懶的、感傷的、強烈的婦人氣息。
寡婦不僅深深懷念著亡夫,寡婦同時也是自由身!
一個又一個夜晚,李清照在床上輾轉反側睡不著。愁人夜長,而當年那些個歡娛的夜晚啊,仿佛眨眼便是通宵。《添字醜奴兒》:窗前誰種芭蕉樹?陰滿中庭,陰滿中庭。葉葉心心、舒展有餘清。傷心枕上三更雨,點滴霖霪,點滴霖霪。愁損北人,不慣起來聽。
剛強豪邁的女人出此語,讀來令人傷心。
細讀李清照,誰能不辛酸?
想想濟南城裡的那位美少女:“見客人來,剗襪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再看看汴京街頭那位俏皮的美少婦:“賣花擔上,買來一枝春欲放…怕郎猜到,奴面不如花面好。雲鬢斜簪,徒要教郎比並看!”
往事如煙。
我們來看寫李清照頗具深意的《念奴嬌》:蕭條庭院,又斜風細雨,重門須閉。寵柳嬌花寒食近,種種惱人天氣。險韻詩成,扶頭酒醒,別是閒滋味。征鴻過盡,萬千心事難寄。樓上幾日春寒,簾垂四面,玉欄杆慵倚。被冷香消新夢覺,不許愁人不起。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遊春意。日高煙斂,更看今日晴未。
古人點評:新麗之甚;媚中帶老;新夢,卻不知夢何事?
古人問得真好。
李清照將滿五十歲了,卻顯然有著少婦的容貌和內心。滿目寵柳嬌花,不勝慵懶情狀。慵懶是說:風流身子時時閒置。她在杭州住樓房,有庭園、重門,物質條件蠻好。春天裡常常上樓,玉欄杆慵倚。她關心天氣,希望斜風細雨變成春日暖陽。她要出門去。蕭條庭院難系她滿腹春情。
她的“新夢”有點蹊蹺。老是夢見趙明誠,有些乏味了吧?她還不甘心單憑記憶打發時光。新夢之後,感覺到被冷香消,反襯夢中被熱香濃。古人追問她的夢境,其實已有答案,只不說破罷了。
意識的層面,趙明誠的音容笑貌是占了絕對優勢的。但潛意識活動頻繁,李清照自己也管不著。
潛意識在何處活動?在夢境。
這一年的春夏之交,張汝舟突然出現了。
李清照乍見老朋友,欣喜之情擋不住。喝茶,吃飯,散步。談起趙明誠,張汝舟語音哽噎,淚水在眼眶中打轉。那幾十車燒毀、丟失的金石書畫,更使他捶胸頓足、質問蒼天。
二人同悲,同恨,同記憶。
一別多年,那張汝舟依然年輕。
他不時往李清照臉上、身上溜溜眼珠。
李清照瞧了別處。
張汝舟似乎順便提起,眼下他單身。
夏日裡春衫薄。李清照走動時,長腿蜂腰閃爍。薄暮時分,二人還在西湖邊溜了一圈兒。張汝舟讚美李清照步態輕盈。李清照望湖一笑。笑容隨湖波盪開去。
夏日的午後,庭陰遮蔽。二人對坐品香茶。鳥在鮮花之間撲騰穿梭。來了雷陣雨,二人起身,移至室內繼續交談。爐香裊裊,重現了少女、少婦時代的美好時光。李清照從牆上取下蒙塵的古琴,試著撥幾聲。張汝舟立於側後,咧嘴笑笑。笑聲與琴聲不大協調,李清照沒注意。
張汝舟無緣無故消失了好一陣。
仲夏時節,李清照每日倚樓慵望。夏風吹拂她彈性尚好的肌膚。雲鬢依舊。酥胸起伏。夢中出現了張汝舟……
此間她有長詩《上工部尚書胡公》,表達對時局的看法,追憶山東祖輩的文化光榮。末尾幾句說:“當年稷下縱談時,猶記人揮汗成雨。子孫南渡今幾年,飄零遂與流人伍。欲將血淚寄山河,去灑東山一抔土!”
《中國歷代詩歌選》對此詩評價高:“有豪邁氣,無女兒態。”
但是,李清照之為李清照,恰好在她攙入了豪邁的女兒態。
對一個宋代詩人來說,填詞,寫詩,分屬不同的表達區域。詩言志,詞訴諸日常情態。
女兒態有啥不好?曹雪芹的功勞,就是寫出了各種各樣的、令男兒汗顏的女兒態。曹公還發明了一個詞:鬚眉濁物。
從女孩兒到女人,李清照亮出了環環相扣的女子情態。她與曹雪芹有異曲同工之妙。漫長的封建社會,男權遮天蔽日,亮出女兒態,本身就是思想、是藝術、是價值。
為什麼說《紅樓夢》好而《金瓶梅》不好?是因為後者將女人擺到玩物的位置上。
把思想理解成“某種思想”,乃是運思著的思想的大悲哀……古典文學研究的某些固化已呈冰封之勢,破冰需要時間。
李清照寓居杭州,嘆息“舊時天氣舊時衣,只有情懷、不似舊家時”。她希望回到舊日情懷。希望強烈,又落不到實處,於是轉生哀愁。這哀愁異於當初在汴梁做少婦時的鬱悶。《孤雁兒》自序云:世人作梅詞,下筆便俗。予試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
藤床紙帳朝眠起,說不盡無佳思。沉香斷續玉樓寒,伴我情懷如水。笛聲三弄,梅心驚破,多少春情意。小風疏雨蕭蕭地,又吹下千行淚。吹簫人去玉樓空,腸斷與誰同寄?一枝折得,人間天上,沒個人堪寄!
美人遲暮。美人寂寞。
玉樓寒,玉樓空,春情意,情懷如水……
李清照懷念亡夫,帶著慵懶的、感傷的、強烈的婦人氣息。
寡婦不僅深深懷念著亡夫,寡婦同時也是自由身!
一個又一個夜晚,李清照在床上輾轉反側睡不著。愁人夜長,而當年那些個歡娛的夜晚啊,仿佛眨眼便是通宵。《添字醜奴兒》:窗前誰種芭蕉樹?陰滿中庭,陰滿中庭。葉葉心心、舒展有餘清。傷心枕上三更雨,點滴霖霪,點滴霖霪。愁損北人,不慣起來聽。
剛強豪邁的女人出此語,讀來令人傷心。
細讀李清照,誰能不辛酸?
想想濟南城裡的那位美少女:“見客人來,剗襪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再看看汴京街頭那位俏皮的美少婦:“賣花擔上,買來一枝春欲放…怕郎猜到,奴面不如花面好。雲鬢斜簪,徒要教郎比並看!”
往事如煙。
我們來看寫李清照頗具深意的《念奴嬌》:蕭條庭院,又斜風細雨,重門須閉。寵柳嬌花寒食近,種種惱人天氣。險韻詩成,扶頭酒醒,別是閒滋味。征鴻過盡,萬千心事難寄。樓上幾日春寒,簾垂四面,玉欄杆慵倚。被冷香消新夢覺,不許愁人不起。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遊春意。日高煙斂,更看今日晴未。
古人點評:新麗之甚;媚中帶老;新夢,卻不知夢何事?
古人問得真好。
李清照將滿五十歲了,卻顯然有著少婦的容貌和內心。滿目寵柳嬌花,不勝慵懶情狀。慵懶是說:風流身子時時閒置。她在杭州住樓房,有庭園、重門,物質條件蠻好。春天裡常常上樓,玉欄杆慵倚。她關心天氣,希望斜風細雨變成春日暖陽。她要出門去。蕭條庭院難系她滿腹春情。
她的“新夢”有點蹊蹺。老是夢見趙明誠,有些乏味了吧?她還不甘心單憑記憶打發時光。新夢之後,感覺到被冷香消,反襯夢中被熱香濃。古人追問她的夢境,其實已有答案,只不說破罷了。
意識的層面,趙明誠的音容笑貌是占了絕對優勢的。但潛意識活動頻繁,李清照自己也管不著。
潛意識在何處活動?在夢境。
這一年的春夏之交,張汝舟突然出現了。
李清照乍見老朋友,欣喜之情擋不住。喝茶,吃飯,散步。談起趙明誠,張汝舟語音哽噎,淚水在眼眶中打轉。那幾十車燒毀、丟失的金石書畫,更使他捶胸頓足、質問蒼天。
二人同悲,同恨,同記憶。
一別多年,那張汝舟依然年輕。
他不時往李清照臉上、身上溜溜眼珠。
李清照瞧了別處。
張汝舟似乎順便提起,眼下他單身。
夏日裡春衫薄。李清照走動時,長腿蜂腰閃爍。薄暮時分,二人還在西湖邊溜了一圈兒。張汝舟讚美李清照步態輕盈。李清照望湖一笑。笑容隨湖波盪開去。
夏日的午後,庭陰遮蔽。二人對坐品香茶。鳥在鮮花之間撲騰穿梭。來了雷陣雨,二人起身,移至室內繼續交談。爐香裊裊,重現了少女、少婦時代的美好時光。李清照從牆上取下蒙塵的古琴,試著撥幾聲。張汝舟立於側後,咧嘴笑笑。笑聲與琴聲不大協調,李清照沒注意。
張汝舟無緣無故消失了好一陣。
仲夏時節,李清照每日倚樓慵望。夏風吹拂她彈性尚好的肌膚。雲鬢依舊。酥胸起伏。夢中出現了張汝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