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啥叫孤?可能不太好理解。

  現代人信奉的風水裡,以氣為主,水氣,山氣,福氣,地氣,貴氣,這也叫五氣生寶穴。一般有這樣風水的地方,估計漫山遍野全都是墳頭,誰都願意沾這點福旺。可來的人多了,風水裡的地氣也就得平均分配了。比方原本你把老太爺埋在這裡,日後家裡能出個狀元,可現在十戶人家平分此處的地氣,那就家家戶戶至多都家宅安寧而已了。

  古人取的都是孤氣,孤即為孤單,獨一無二,比如龍脈,龍脈出帝尊,天底下只有一個皇帝,可不會出來兩個。大清龍脈在長白山中,可不曾聽說過,哪朝哪代還把長白山定位龍脈之基的。

  只有一,沒有二,孤孤單單!古人跟現代人的想法是不一樣的,自然誰都喜歡風水寶地,但是,古人可是要分身份的尊貴卑賤的,下葬也要講究個禮儀,你身為貧民,若是葬在風水穴中被發現了,就會讓官家把你從裡邊挖出來暴屍荒野了。

  第126章 太極陰穴

  暗說有沒有膽大包天之徒,明明是貧民百姓卻把自己的祖先葬在龍穴中妄想成就帝業的呢?也有,那也得人家有這個能耐。

  話說那位明太祖朱元璋,傳說,朱元璋就是把母親葬在了太行山中隱匿的一處風水寶地中,此穴喚作太極陽穴,乃是天下風水至寶之地。太極有兩儀,生陽便有陰,與太極陽穴山對著山的一道溪水盡頭處,還有一個太極陰穴相傳,與他爭天下的那位陳永亮就把老父親的屍骨埋在了太極陰穴中。

  咱這裡既然提到了這個故事,就多說幾句,大家別嫌我煩。

  陳永亮與朱元璋在潘陽湖大戰,雙方勢均力敵,可也不知是怎麼回事,朱元璋是逢戰必敗,眼看著五十萬大軍就只剩下三十萬了。於是他就問軍師劉伯溫。劉伯溫說,數月前,我夜觀天象,見有祥瑞之光將於太行山中。想必,定然是那陳永亮發現了太行山中的太極穴,把先祖屍骨葬於此處,這才得以富佑。

  朱元璋說了,那簡單啊,這太行山剛好是在咱們的地盤上,我命人把他祖宗的屍骨挖出來不就得了嗎?

  劉伯溫說,不可不可,陰宅不同於陽宅,先占者為主,你就算是把屍骨挖出來也無濟於事。我有一法也許可扭轉乾坤。

  原來,太極生兩儀,有陰必有陽,劉伯溫早些年遊歷四方時就曾發現了太行山中的太極陰陽兩處風水寶穴。這陳永亮發現的只是太極陰穴與它遙遙相對的還有太極陽穴,**固然是好,但陰不壓陽,邪不勝正,肯定是不如太極陽穴讓子孫後代發跡快。

  可為啥陳永亮沒把先祖遺骨埋在陽穴中呢?按理說能找到太極**的肯定能找到陽穴所在吧?他會那麼傻嗎?

  原因是在,這陰穴之中可埋先祖遺骨,也就是埋屍的,陰穴發跡慢,十年內子孫必出真龍。而陽穴發跡快,但需要付出的帶價就是要埋活人。

  劉伯溫說我這主意雖然出了,但是不是餿主意還請主公自己斟酌。

  朱元璋一聽,自己的確老母親健在,可這未免也有點不孝了吧?把自己的生母活埋?若以後成為帝王可不是要被世人所痴笑了嗎?

  他猶豫了三天三夜都沒合眼,就在這三天時間內,不知為何,陳永亮大軍連連潰敗,損失殆盡。那就跟人點背喝涼水都能塞牙一樣,陳永亮撤軍的路上竟然還趕上了洪水,洪水淹死了他數萬大軍,您說有多背吧?這不就是天意嗎?

  後來朱元璋才知道,原來劉伯溫早就料到了一切,事先去找過他的老母親了。老母一聽立刻應允了下來,自己步行走到太行山中,躺進了太極陽穴中,活活餓死了。

  從此之後,這朱元璋逐步中原戰無不勝,乘勝追擊,一鼓作氣擊敗了陳永亮成就了千古帝業。

  當然,我這麼一說您這麼一聽,就是個民間段子而已,其真實性現在就無從考究了。這裡要說的只是這風水之術的變幻莫測。

  無雙等人一路跟著那金甲蝰蛇順著兩道山樑中間的狹窄溝壑往裡走,這道溝很窄,窄的僅容一人通過。

  三人跑的是上氣不接下氣,跑了能有一個來鐘頭,最後眼瞅著都要跑到這片皋蘭山的盡頭了,遠處就是懸崖峭壁,幾乎可以聽到外邊湍流不息的黃河流淌的聲音。

  “雙爺,不對吧?它怎麼還繼續跑呀?再跑咱們就要出皋蘭山了。”那咻問。

  “放心吧,我看了這道溝壑的地形,相信很久以前此處便是通往盤龍脈腹地的一條山路,絕不會錯的,跟上去。”

  三人繼續追,一直追到山崖前,只見山崖前出現一片橢圓形的土壤,為啥土壤也要用一片來形容呢。這片略微呈現褐色的土壤上分布著許多特殊的顆粒,像是沙粒,每一顆都晶瑩剔透的,如果放在別的地方,肯定會讓人誤以為是金沙。

  這片區域好似一個縮小版的銀河系一樣,土下帶著某種說不出道不明的磁場,那磁場一直影響著上邊這片區域,灰褐色的這些土顆粒慢慢向一個方向正時針旋轉著,它們旋轉的速度並不快,因為這磁場的力量是平衡的,所以所有顆粒呈現了一個漩渦狀,外層的慢慢被磁場卷進裡邊,在最中間有一個拳頭般大小的窟窿,一層土顆粒被卷進去後,四圈外圍就又溢出了一層新的土顆粒。

  反反覆覆,周而復始,也不知道這片區域近千年來到底持續保持平衡了多久,才形成了這個橢圓形的空間。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