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頁
李氏當即大喜道:「妾代鄭嬪謝陛下為七皇子賜名。」
馮氏雖因李氏搶儘自己風頭,心內恨恨,卻不敢再如前次般露於面上。
強作歡顏,馮氏對元宏道:「陛下安心,妾自當盡心照顧鄭嬪,令其母子康健。」
待眾人散盡,已是子正之時,李氏方才回了自己殿內。
李氏微微閉目,懶懶地歪於榻上。因李氏遣走了其他宮婢,環丹便親手燃了安息香,雖亦睏倦十分,卻不敢離去,只跪於下側,輕輕替李氏揉腿。
李氏仿似打了個盹,足足一盞茶功夫,方才開口道:「環丹,你可知吾為何遣你去了陛下寢宮?」
環丹雖心中有疑,卻不敢多問,此時便小心道:「夫人行事,素來穩妥,奴只依夫人吩咐辦事便好。」
李氏示意其停了手,冷冷道:「今晨喬太醫來為吾請平安脈,言其窺得藥丞之方,似昭儀感了風寒。吾便料定陛下今夜必去倚德苑探望昭儀。」
轉了個身,李氏接著對環丹道:「吾要你去陛下寢宮,只為拖延時間。」
見環丹一臉茫然,李氏冷笑一聲,道:「若想鄭嬪對吾存狗馬之心,吾便要其恨足她人才是。」
環丹恍然大悟,道:「夫人著實高明。奴至陛下寢宮,必是尋陛下不著,然倚德苑地處偏僻,便是即刻折返去往昭儀之處,待陛下親至,亦會延誤時辰。」
見李氏點頭,環丹繼續道:「婦人初產,定是盼夫君在旁。若鄭嬪知陛下因陪伴昭儀,而誤了伴其產子,必會對昭儀恨之入骨。」
李氏冷冷一笑,點了點頭。
殿外大雨滂沱,春雷陣陣。
第三十九回 是非弄(二)
是日晨起,鄭嬪室內,盧氏已將昨夜陛下晚至,而昭儀未至之事添枝加葉訴於鄭氏知曉。
鄭氏將懷中嬰兒遞於乳母,恨恨道:「前次羅夫人產子,皇后亦不過晚至,便被陛下斥責。她自恃有陛下恩寵,便這般目中無人。」
「鄭阿妹,你方生產不久,切莫動氣。」李氏恰於此時一腳跨入了房門。
鄭氏、盧氏二人見李氏入內,皆欲行禮,便被李氏制止。
李氏滿面關切之情,道:「鄭阿妹身子可還好?昨夜你那般疼痛,吾聞之心疼不已。」
坐於鄭氏塌邊,拉起鄭氏之手,李氏繼續道:「吾不及阿妹有幸,入宮多年,卻不曾為陛下誕下一兒半女。如今阿妹產子,亦是咱們宮裡首出之子,吾定視若己出,於阿妹一同育悌兒長大。」
鄭嬪聞之心內感動不已,滿眼晶瑩,道:「這深宮之中,唯夫人待妾以誠,妾自感激不盡。」
接過盧氏遞來的錦帕,輕輕拭面,鄭氏道:「妾自入宮三年以來,只感陛下待眾姊妹一視同仁。如今,惡婦當道,日後恐再無咱們姊妹立身之地了。」
李氏淡淡一笑,道:「吾縱是粉身碎骨,亦會護得二位阿妹周全。」
頓了頓,李氏接著道:「如今當務之急,便是安置蕎兒之事,旁的暫且勿論。」
言罷,李氏行至乳母處,接過元悌逗弄起來。
御書房內,元宏與任城王元澄以及咸陽王元禧坐於一席邊飲茶邊議事。
因臨近太子擇孺子之期,待議罷政事,元澄便將所擬列選之冊呈於元宏審度。
元澄雙手呈冊,道:「陛下,臣已將漢家世族凡適齡女子皆造冊於此,父兄之職、母家譜系、所善之技,皆詳盡於內。」
元宏點點頭,道:「若朝中眾人皆如皇叔這般,行事慮無不周,朕便可安心於外開疆拓土了。」
言罷,細細將名冊閱之。元澄所列名冊之中,清河崔氏、太原王氏、滎陽鄭氏、趙郡李氏以及魯郡劉氏皆有適齡之女入選。
待閱罷,元宏對二人道:「若欲緩吾鮮卑與漢人之隔閡,必要力倡與漢人通婚之舉。」
將手中之名冊置於案幾之上,元宏繼續道:「皇族之中凡未婚之子弟,嫡妻王妃必是漢人世族之女。今日,朕與皇叔與二弟,先為恂兒定下左右孺子,以示皇族。」
元禧點點頭,接過話來:「陛下所言極是。若欲長治久安,漢家大族之力不容小覷。」
元宏點頭稱讚,將案幾之上名冊遞於元禧,道:「二弟,你也瞧瞧皇叔所列選之女。」
待元禧閱罷,雙手置於案幾之上,笑道:「此五大世家之中,除魯郡劉氏,其餘各家皆有女子於陛下後宮及宗親皇族之邸。」
元宏微微一笑,轉頭詢元澄道:「此番擇選,皇叔可有何舉薦之人?」
元澄微微頷首,答道:「臣奉陛下之命與眾世家之中擇出此五女,論相貌當屬趙郡李氏,論德行當屬魯郡劉氏。」
小爐所煮之茶已沸,元宏親手舀入二人茶盞之中,方道:「左右孺子雖非太子正妻,然此二人許為太子誕下長子,朕便不得不謹慎而為。」
呷了一口茶,元宏悠悠道:「恂兒生母林氏與恪兒兄妹生母高氏,皆為皇祖母為朕所擇開房之人,其二人皆心性良善,毫無是非之心。若恂兒有如他生母般品性之孺子相伴,朕便可安心了。」
元澄點了點頭,道:「臣遣人暗中往各族調查,所遣之人,皆是跟了臣多年之仆,所言必是可靠。待去往魯郡之人歸來,對臣言道『魯郡劉氏之女,雖只及笄之年,卻是溫良敦厚、心慈好善之人』。」
馮氏雖因李氏搶儘自己風頭,心內恨恨,卻不敢再如前次般露於面上。
強作歡顏,馮氏對元宏道:「陛下安心,妾自當盡心照顧鄭嬪,令其母子康健。」
待眾人散盡,已是子正之時,李氏方才回了自己殿內。
李氏微微閉目,懶懶地歪於榻上。因李氏遣走了其他宮婢,環丹便親手燃了安息香,雖亦睏倦十分,卻不敢離去,只跪於下側,輕輕替李氏揉腿。
李氏仿似打了個盹,足足一盞茶功夫,方才開口道:「環丹,你可知吾為何遣你去了陛下寢宮?」
環丹雖心中有疑,卻不敢多問,此時便小心道:「夫人行事,素來穩妥,奴只依夫人吩咐辦事便好。」
李氏示意其停了手,冷冷道:「今晨喬太醫來為吾請平安脈,言其窺得藥丞之方,似昭儀感了風寒。吾便料定陛下今夜必去倚德苑探望昭儀。」
轉了個身,李氏接著對環丹道:「吾要你去陛下寢宮,只為拖延時間。」
見環丹一臉茫然,李氏冷笑一聲,道:「若想鄭嬪對吾存狗馬之心,吾便要其恨足她人才是。」
環丹恍然大悟,道:「夫人著實高明。奴至陛下寢宮,必是尋陛下不著,然倚德苑地處偏僻,便是即刻折返去往昭儀之處,待陛下親至,亦會延誤時辰。」
見李氏點頭,環丹繼續道:「婦人初產,定是盼夫君在旁。若鄭嬪知陛下因陪伴昭儀,而誤了伴其產子,必會對昭儀恨之入骨。」
李氏冷冷一笑,點了點頭。
殿外大雨滂沱,春雷陣陣。
第三十九回 是非弄(二)
是日晨起,鄭嬪室內,盧氏已將昨夜陛下晚至,而昭儀未至之事添枝加葉訴於鄭氏知曉。
鄭氏將懷中嬰兒遞於乳母,恨恨道:「前次羅夫人產子,皇后亦不過晚至,便被陛下斥責。她自恃有陛下恩寵,便這般目中無人。」
「鄭阿妹,你方生產不久,切莫動氣。」李氏恰於此時一腳跨入了房門。
鄭氏、盧氏二人見李氏入內,皆欲行禮,便被李氏制止。
李氏滿面關切之情,道:「鄭阿妹身子可還好?昨夜你那般疼痛,吾聞之心疼不已。」
坐於鄭氏塌邊,拉起鄭氏之手,李氏繼續道:「吾不及阿妹有幸,入宮多年,卻不曾為陛下誕下一兒半女。如今阿妹產子,亦是咱們宮裡首出之子,吾定視若己出,於阿妹一同育悌兒長大。」
鄭嬪聞之心內感動不已,滿眼晶瑩,道:「這深宮之中,唯夫人待妾以誠,妾自感激不盡。」
接過盧氏遞來的錦帕,輕輕拭面,鄭氏道:「妾自入宮三年以來,只感陛下待眾姊妹一視同仁。如今,惡婦當道,日後恐再無咱們姊妹立身之地了。」
李氏淡淡一笑,道:「吾縱是粉身碎骨,亦會護得二位阿妹周全。」
頓了頓,李氏接著道:「如今當務之急,便是安置蕎兒之事,旁的暫且勿論。」
言罷,李氏行至乳母處,接過元悌逗弄起來。
御書房內,元宏與任城王元澄以及咸陽王元禧坐於一席邊飲茶邊議事。
因臨近太子擇孺子之期,待議罷政事,元澄便將所擬列選之冊呈於元宏審度。
元澄雙手呈冊,道:「陛下,臣已將漢家世族凡適齡女子皆造冊於此,父兄之職、母家譜系、所善之技,皆詳盡於內。」
元宏點點頭,道:「若朝中眾人皆如皇叔這般,行事慮無不周,朕便可安心於外開疆拓土了。」
言罷,細細將名冊閱之。元澄所列名冊之中,清河崔氏、太原王氏、滎陽鄭氏、趙郡李氏以及魯郡劉氏皆有適齡之女入選。
待閱罷,元宏對二人道:「若欲緩吾鮮卑與漢人之隔閡,必要力倡與漢人通婚之舉。」
將手中之名冊置於案幾之上,元宏繼續道:「皇族之中凡未婚之子弟,嫡妻王妃必是漢人世族之女。今日,朕與皇叔與二弟,先為恂兒定下左右孺子,以示皇族。」
元禧點點頭,接過話來:「陛下所言極是。若欲長治久安,漢家大族之力不容小覷。」
元宏點頭稱讚,將案幾之上名冊遞於元禧,道:「二弟,你也瞧瞧皇叔所列選之女。」
待元禧閱罷,雙手置於案幾之上,笑道:「此五大世家之中,除魯郡劉氏,其餘各家皆有女子於陛下後宮及宗親皇族之邸。」
元宏微微一笑,轉頭詢元澄道:「此番擇選,皇叔可有何舉薦之人?」
元澄微微頷首,答道:「臣奉陛下之命與眾世家之中擇出此五女,論相貌當屬趙郡李氏,論德行當屬魯郡劉氏。」
小爐所煮之茶已沸,元宏親手舀入二人茶盞之中,方道:「左右孺子雖非太子正妻,然此二人許為太子誕下長子,朕便不得不謹慎而為。」
呷了一口茶,元宏悠悠道:「恂兒生母林氏與恪兒兄妹生母高氏,皆為皇祖母為朕所擇開房之人,其二人皆心性良善,毫無是非之心。若恂兒有如他生母般品性之孺子相伴,朕便可安心了。」
元澄點了點頭,道:「臣遣人暗中往各族調查,所遣之人,皆是跟了臣多年之仆,所言必是可靠。待去往魯郡之人歸來,對臣言道『魯郡劉氏之女,雖只及笄之年,卻是溫良敦厚、心慈好善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