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8頁
葉秋桐知道,再過十幾年,由於生源數的減少,不少村辦小學就會撤併,幾所學校並作一所,上一年級的學生如果要到外村上學的,還得寄宿。不寄宿就得天天來回接,家長根本沒辦法做到。農村也沒有發達的公交系統,上學遠,家長又沒法接的話,只能靠雙腿走了,才有了後來的“冰花”小男孩的新聞圖片……
葉秋桐決心,要辦就辦高標準的小學,不光教室要充足,預留未來的發展空間,還要有達標的住宿條件,完備的運動設施。
這樣以後村辦小學撤併時,後山村小學的條件最好,自然不會被撤掉。如此一來,後山村的孩子就能不出村上小學了。
只是現在大家都不能預料到小學會撤併的事情,葉秋桐要建這麼大的小學,讓康滔難以理解,連連說浪費了。
不過,葉秋桐堅持說要按她的標準來建,並且說等村里選址好了,她讓新恆地產派設計師來設計。
康滔最後屈服了,能建全縣最大的農村小學,他這個支書面上也有光,但是聽到葉秋桐說不肯顯名,他又不理解。
在農村里,造橋修路,無非就是想顯名於世,到時候總要立個石碑,在石碑上打上捐資興建者的芳名,以百傳流傳。怎麼到葉秋桐這裡就不按常理辦事了呢?
“康支書,只要大家得到實惠就行了,名聲什麼的,不是我追求的。”葉秋桐解釋道。
正文 第九百八十七章大齡男青年
康滔還挺不好意思的,覺得這樣葉秋桐白白出錢,什麼都沒落著,太虧了。
葉秋桐卻是一副理所當然的樣子,最後她說:“如果你非要我顯名,我就不捐了。”
話說到這份上,康滔只好消停了。
於是,村辦小學的事就這麼定了。
不過,葉秋桐回頭又給了村辦小學一個福利,當晚,她拿了五萬元錢到康滔家,讓他給村辦小學的孩子們買些課外書和作業本鉛筆什麼的,另外,再給小學的老師們每個月多加二百元的福利,並且承諾這項政策會一直執行下去,什麼時候錢不夠了,讓康滔打電話給她,她隨時轉來。
現在經過幾次調資,體制內工作人員的工資實現了大幅度的增長,從原來幾十元,到現在一百多元,但是物價也隨之飛漲,原來一塊多一點能買到一斤豬肉,現在要兩塊五左右了;中華煙兩塊錢一條,現在要四十塊了……
但是收入水平整個社會不象以前那麼平均了,做個體戶的一個月幾千上萬都有可能,有人光賣菜一個月就能賺八千九;而土裡刨食的農民一年交了徵購糧、農業稅,到手剩下的可能還不足千元;但是國企的領導可以領到兩千多元的工資……
社會貧富分化現象初顯。
教師就是這分化群體中屬於貧寒的一類,工資低,任務重,還因為師資不足,許多村辦小學聘用了民辦教師來上課,沒有正式編制,一個月只有七十多塊錢的工資……
老師不富足,怎麼能安心教學?
葉秋桐早就了解到,現在後山村小學老師正式編制的加上校長是三個,其它七個老師都是民辦沒有編制的,就是這十個老師,撐起了後山村教育下一代的重任。
二百元一個月,還不夠現在有些人豪吃一頓,不夠一個土豪在歌舞廳里“全上”一次花籃。
但是在農村多了這二百塊錢,老師的生活水準就能大變樣。
康滔看著厚厚一迭的錢,心情特別激動,道:“咱們村的老師都很樸實,不過工資太低是個缺陷,過去他們上完課,還得回家兼種地,開荒種水果才能養活一家人。
現在好了,每個月多個二百塊錢,能解決不少事,他們也能更專心教學,我回頭就和他們提要求去,每年都要爭取有人給我考上縣一中。他們有了錢要還教不好,有的是想調過來教書的人。”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
葉秋桐雖然不是什麼偉人,但卻知道知識真的能改命一個人的命運,如果老師能把精力都投入教書育人,後山村不知道又會走出多少人材。葉秋桐突然特別期待,她笑著道:
“被你一提醒,我還打算再成立一個獎學獎教基金會。以後老師和孩子出了成績,都大大有獎。”
“秋桐,這花銷也太大了,你真的不想樹碑立傳?”康滔真想不透葉秋桐這個人了。
“咱們村多出些人材是好事。”
葉秋桐微微一笑,不再解釋。如果不是這個村子收留了她,讓她在這裡度過無憂無慮的童年,也不會有現在的她了。
葉秋桐是個感恩的人,有多少能力做多少事,上輩子就算是窮的時候,村里要修路,提倡主動捐款,她也是從牙縫裡擠了幾百元捐出去。
現在她發達了,錢對她來說真的只是數字了,抱著這些數字冷冰冰的沒有實質的感覺,但是如果捐出去,做公益事業,心裡卻感覺熱乎乎的,這就夠了。
從康滔這齣來,葉秋桐又回了趟娘家,錢秀花正捶著腰,說擦洗了一天把她累壞了。
葉秋桐便問她為什麼不叫人幫忙,錢秀花便念叨開了,要過年大家都忙,沒空,她也不好意思叫人家。還好鄰居們知道他們回來,有主動過來幫著擦洗了一會。
這都怪秋生,如果過年前找個媳婦回來就好了,她也不至於這麼累,沒人幫忙擦洗。
葉秋桐決心,要辦就辦高標準的小學,不光教室要充足,預留未來的發展空間,還要有達標的住宿條件,完備的運動設施。
這樣以後村辦小學撤併時,後山村小學的條件最好,自然不會被撤掉。如此一來,後山村的孩子就能不出村上小學了。
只是現在大家都不能預料到小學會撤併的事情,葉秋桐要建這麼大的小學,讓康滔難以理解,連連說浪費了。
不過,葉秋桐堅持說要按她的標準來建,並且說等村里選址好了,她讓新恆地產派設計師來設計。
康滔最後屈服了,能建全縣最大的農村小學,他這個支書面上也有光,但是聽到葉秋桐說不肯顯名,他又不理解。
在農村里,造橋修路,無非就是想顯名於世,到時候總要立個石碑,在石碑上打上捐資興建者的芳名,以百傳流傳。怎麼到葉秋桐這裡就不按常理辦事了呢?
“康支書,只要大家得到實惠就行了,名聲什麼的,不是我追求的。”葉秋桐解釋道。
正文 第九百八十七章大齡男青年
康滔還挺不好意思的,覺得這樣葉秋桐白白出錢,什麼都沒落著,太虧了。
葉秋桐卻是一副理所當然的樣子,最後她說:“如果你非要我顯名,我就不捐了。”
話說到這份上,康滔只好消停了。
於是,村辦小學的事就這麼定了。
不過,葉秋桐回頭又給了村辦小學一個福利,當晚,她拿了五萬元錢到康滔家,讓他給村辦小學的孩子們買些課外書和作業本鉛筆什麼的,另外,再給小學的老師們每個月多加二百元的福利,並且承諾這項政策會一直執行下去,什麼時候錢不夠了,讓康滔打電話給她,她隨時轉來。
現在經過幾次調資,體制內工作人員的工資實現了大幅度的增長,從原來幾十元,到現在一百多元,但是物價也隨之飛漲,原來一塊多一點能買到一斤豬肉,現在要兩塊五左右了;中華煙兩塊錢一條,現在要四十塊了……
但是收入水平整個社會不象以前那麼平均了,做個體戶的一個月幾千上萬都有可能,有人光賣菜一個月就能賺八千九;而土裡刨食的農民一年交了徵購糧、農業稅,到手剩下的可能還不足千元;但是國企的領導可以領到兩千多元的工資……
社會貧富分化現象初顯。
教師就是這分化群體中屬於貧寒的一類,工資低,任務重,還因為師資不足,許多村辦小學聘用了民辦教師來上課,沒有正式編制,一個月只有七十多塊錢的工資……
老師不富足,怎麼能安心教學?
葉秋桐早就了解到,現在後山村小學老師正式編制的加上校長是三個,其它七個老師都是民辦沒有編制的,就是這十個老師,撐起了後山村教育下一代的重任。
二百元一個月,還不夠現在有些人豪吃一頓,不夠一個土豪在歌舞廳里“全上”一次花籃。
但是在農村多了這二百塊錢,老師的生活水準就能大變樣。
康滔看著厚厚一迭的錢,心情特別激動,道:“咱們村的老師都很樸實,不過工資太低是個缺陷,過去他們上完課,還得回家兼種地,開荒種水果才能養活一家人。
現在好了,每個月多個二百塊錢,能解決不少事,他們也能更專心教學,我回頭就和他們提要求去,每年都要爭取有人給我考上縣一中。他們有了錢要還教不好,有的是想調過來教書的人。”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
葉秋桐雖然不是什麼偉人,但卻知道知識真的能改命一個人的命運,如果老師能把精力都投入教書育人,後山村不知道又會走出多少人材。葉秋桐突然特別期待,她笑著道:
“被你一提醒,我還打算再成立一個獎學獎教基金會。以後老師和孩子出了成績,都大大有獎。”
“秋桐,這花銷也太大了,你真的不想樹碑立傳?”康滔真想不透葉秋桐這個人了。
“咱們村多出些人材是好事。”
葉秋桐微微一笑,不再解釋。如果不是這個村子收留了她,讓她在這裡度過無憂無慮的童年,也不會有現在的她了。
葉秋桐是個感恩的人,有多少能力做多少事,上輩子就算是窮的時候,村里要修路,提倡主動捐款,她也是從牙縫裡擠了幾百元捐出去。
現在她發達了,錢對她來說真的只是數字了,抱著這些數字冷冰冰的沒有實質的感覺,但是如果捐出去,做公益事業,心裡卻感覺熱乎乎的,這就夠了。
從康滔這齣來,葉秋桐又回了趟娘家,錢秀花正捶著腰,說擦洗了一天把她累壞了。
葉秋桐便問她為什麼不叫人幫忙,錢秀花便念叨開了,要過年大家都忙,沒空,她也不好意思叫人家。還好鄰居們知道他們回來,有主動過來幫著擦洗了一會。
這都怪秋生,如果過年前找個媳婦回來就好了,她也不至於這麼累,沒人幫忙擦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