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頁
他走下公路,踩著大大小小的石頭行走在寬闊的河谷中,憑著記憶很快找到了那棵白楊樹。和上一次相比,白楊樹已經高了許多,粗壯了不少,樹葉茂密,樹幹挺拔,每一根枝條都筆直地指向蔚藍的天空。
他輕輕撫摸著刻在樹杆上的“天”字,眼前又浮現出和王雪梅一起種下這棵樹時的情形,耳旁再次回想起她滿懷希望的聲音——“我要讓這個‘天‘字長到天上去。”這意味深長的一句話,當時自己根本不懂,還胡亂聯想猜測,只有她自己知道寄託了多大的一個心愿啊!時至今日,張浩天依然無法定義自己和王雪梅的這份感情,只覺得單純、美好、珍貴,什麼時候想起來都像這拉薩河谷的微風,輕柔而溫熱!
秋日的拉薩河畔很美,事實上什麼季節都很美。河水泛著亮光,微波蕩漾,和那年同王雪梅一起乘坐牛皮船蕩漾拉薩河時一模一樣;河中央的沙洲一片一片,上面的枯草依然紅的緋紅、黃的金黃、綠的深綠,明媚耀眼;水鳥還在河面飛翔,起起落落,扇動輕盈的翅膀……只是河岸上桃紅色的影子沒有了,坐在土坡講童年故事的人沒有了,迎著霞光飄動的歌聲沒有了!
秋風陣陣,金黃的樹葉一片片落下。張浩天再回頭,看見河谷依舊灑滿了太陽的餘輝,像自己揮灑過的輝煌青春,靜靜流淌的河水帶著情意綿綿的情感,又像是誰在述說塵封的往事,而那棵參天的白楊樹在風中沙沙作響,已經變成了王雪梅的深情道別和不舍的眷戀。
太陽落下去了,但是,拉薩河畔依舊那麼美,就連灰濛濛的天、光禿禿的山和亮晶晶的石頭都散發出迷人的光彩,張浩天知道,這一切都是因為自己對這裡的山、這裡的水、對河中沖刷過千年萬年的石頭都深藏一份眷戀。
張浩天用不一樣的心情感受著曾經的歲月,青春的笑臉、如風的往事,這些美好的回憶始終如拉薩河水帶不走的石頭,將永遠定格在記憶最深處,沉澱在生命的長河中……
☆、142
此時的田笑雨正奔赴昌都採訪,一路上都感受著西藏十年來的發展變化。林芝八一鎮,這座新型城鎮面貌日新月異,由兄弟省市援建的高樓和道路比比皆是,街上是川流不息的車輛和遊人。毛紡、電力、木材加工、造紙等企業如雨後春筍。這個風光秀麗,美景如畫的旅遊小鎮成為了高原上一顆耀眼的明珠。
在湖水清澈,波光粼粼的易貢湖旁,看到西藏高原唯一的一個茶場在援藏省份的幫助下改良升級,更新換代。茶園經高山雪水澆灌,得冰川雪野之靈氣,生長的茶葉顏色鮮嫩,清新潤澤。工藝提高後,茶廠不僅可以生產紅茶、春茶、黑茶等多個品種,還積極籌劃秋茶種植,產品開始遠銷國內外。
在昌都左貢農業開發區,看到當地農牧民在兄弟省市的幫助下積極拓寬農牧民增收渠道,調整農牧業布局和產業結構,建起了葡萄、核桃、石榴、蔬菜和畜禽養殖五大生產基地,形成了產業化經營模式,農牧民增收致富,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由於剩下的採訪內容和劉敏有關,田笑雨徑直去找她。得知劉敏去了青稞生產基地,她又直奔過來。
秋色浸染的河谷瀰漫著濃郁的麥香,涓涓雪水滋潤著“藏南糧倉”肥沃而寬廣的土地,幾頭肥壯的黃牛在麥地里啃著秸稈,星羅棋布的民房前院後屋堆滿了收割的青稞。
田笑雨走在棋盤一樣的田埂上,向一個正在綑紮秸稈的農戶打聽劉敏。他朝半坡上一個院落指了指,田笑雨看到劉敏正和幾個人在屋頂晾曬青稞。劉敏聽見有人呼喚,抱著青稞四下張望,看見田笑雨站在寬敞的院落里向自己招手,她笑了一下,把頭上的毛巾摘下來大聲喊:“上來!”
田笑雨左顧右盼,不知從什麼地方上去。劉敏有些著急,指了指屋後的斜坡說:“從後面繞上來就一步登天了。”果然,田笑雨順著屋後一條小路爬上來,看見一塊木板搭成天橋,兩步就上了屋頂。田笑雨問:“房屋為啥要建在半坡上?”
劉敏笑了起來:“脫離群眾了吧?這條小路是專門為拖拉機修的,割下的麥子順著這條路就運到了屋頂,晾曬、打場、脫粒、方便得很。”正說著,一輛拖拉機爬上斜坡停在屋檐下,劉敏和大家走過去輕鬆卸下成捆的青稞,掛在一個如雲梯般的木架子上。田笑雨也學著他們的樣幹起來。農戶笑哈哈地看著他們,一臉的感激。田笑雨問他今年的收成怎麼樣,農戶說:“感謝怒江河水的賜予,我家今年收穫了五千多公斤青稞,留一些自己家吃,其餘的全部賣給麵粉廠,每斤價格比市場高出兩倍還多。而這些青稞的價格更高!”
田笑雨問:“為什麼?”
農戶拍拍架子上的青稞,說:“這些青稞和一般的不一樣!”
劉敏撿起一穗青稞在手心上搓了搓,說:“這可不是普通的青稞,這是我們的稀有珍品—白青稞。它比一般的青稞顏色要亮、要淺、也更飽滿,營養價值要高出許多。如果用它開發藥品,把糧食當藥品買,那得賺多少錢呀!”
田笑雨抬了抬腳,生怕踩碎了那些珍貴的青稞,說:“你的麵粉廠剛剛建成,心又痒痒了?”
劉敏說:“一份耕耘一份收穫嘛。麵粉廠當年建設,當年投產,這也算是了卻我離開西藏的最後一個心愿。”
田笑雨看著雪山下的萬畝良田,說:“又一個夢想成真了!”
“在這個縣乃至整個昌都地區,如果都開展青稞深加工,把我們的產品源源不斷地銷往全國各地,那將是怎樣一番景象啊!”
“那是一片希望的田野,麥浪翻滾,五穀飄香!”
劉敏看麥秸越堆越高,說:“太擠了,我帶你去麵粉廠看看!”
田笑雨笑起來:“知道你被評為了‘自治區十大傑出青年’,我就是專門來採訪你的麵粉廠的。”
“採訪我?採訪我還不如採訪張浩天。你不知道吧,最初我來這裡哭過鼻子,還是他讓我留下來的呢!”
“喔,是嗎?給我講講!”
她們一邊走一邊說,剛走進位粉車間就看見工人們用叉車把剛脫粒完的青稞運進來。機器把一粒粒飽滿的青稞篩選出來,運到下一條流水線進行清洗、去掉雜物,再送到一個密封的機器里烘乾。劉敏介紹道:“這個麵粉廠去年11月才動工,今年就竣工投產了。有制粉和榨油兩個車間,加工能力比手工磨粉提高了幾十倍,不僅滿足了本地區的糧食供應還外銷一部分,大大減少了內地糧的供應。”
田笑雨說:“終於能吃到我們自己生產的糌粑面了。”
“他們不僅給錢給技術,還為我們建起一條餅乾生產線,幫我們建起一個現代化養殖場。我們利用糧油加工中的廢料製作飼料,養雞養豬。今年我們就向市場供應鮮肉11萬斤,活雞2800隻,雞蛋3萬斤,利潤遠遠超過了我們的預期。”
他輕輕撫摸著刻在樹杆上的“天”字,眼前又浮現出和王雪梅一起種下這棵樹時的情形,耳旁再次回想起她滿懷希望的聲音——“我要讓這個‘天‘字長到天上去。”這意味深長的一句話,當時自己根本不懂,還胡亂聯想猜測,只有她自己知道寄託了多大的一個心愿啊!時至今日,張浩天依然無法定義自己和王雪梅的這份感情,只覺得單純、美好、珍貴,什麼時候想起來都像這拉薩河谷的微風,輕柔而溫熱!
秋日的拉薩河畔很美,事實上什麼季節都很美。河水泛著亮光,微波蕩漾,和那年同王雪梅一起乘坐牛皮船蕩漾拉薩河時一模一樣;河中央的沙洲一片一片,上面的枯草依然紅的緋紅、黃的金黃、綠的深綠,明媚耀眼;水鳥還在河面飛翔,起起落落,扇動輕盈的翅膀……只是河岸上桃紅色的影子沒有了,坐在土坡講童年故事的人沒有了,迎著霞光飄動的歌聲沒有了!
秋風陣陣,金黃的樹葉一片片落下。張浩天再回頭,看見河谷依舊灑滿了太陽的餘輝,像自己揮灑過的輝煌青春,靜靜流淌的河水帶著情意綿綿的情感,又像是誰在述說塵封的往事,而那棵參天的白楊樹在風中沙沙作響,已經變成了王雪梅的深情道別和不舍的眷戀。
太陽落下去了,但是,拉薩河畔依舊那麼美,就連灰濛濛的天、光禿禿的山和亮晶晶的石頭都散發出迷人的光彩,張浩天知道,這一切都是因為自己對這裡的山、這裡的水、對河中沖刷過千年萬年的石頭都深藏一份眷戀。
張浩天用不一樣的心情感受著曾經的歲月,青春的笑臉、如風的往事,這些美好的回憶始終如拉薩河水帶不走的石頭,將永遠定格在記憶最深處,沉澱在生命的長河中……
☆、142
此時的田笑雨正奔赴昌都採訪,一路上都感受著西藏十年來的發展變化。林芝八一鎮,這座新型城鎮面貌日新月異,由兄弟省市援建的高樓和道路比比皆是,街上是川流不息的車輛和遊人。毛紡、電力、木材加工、造紙等企業如雨後春筍。這個風光秀麗,美景如畫的旅遊小鎮成為了高原上一顆耀眼的明珠。
在湖水清澈,波光粼粼的易貢湖旁,看到西藏高原唯一的一個茶場在援藏省份的幫助下改良升級,更新換代。茶園經高山雪水澆灌,得冰川雪野之靈氣,生長的茶葉顏色鮮嫩,清新潤澤。工藝提高後,茶廠不僅可以生產紅茶、春茶、黑茶等多個品種,還積極籌劃秋茶種植,產品開始遠銷國內外。
在昌都左貢農業開發區,看到當地農牧民在兄弟省市的幫助下積極拓寬農牧民增收渠道,調整農牧業布局和產業結構,建起了葡萄、核桃、石榴、蔬菜和畜禽養殖五大生產基地,形成了產業化經營模式,農牧民增收致富,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由於剩下的採訪內容和劉敏有關,田笑雨徑直去找她。得知劉敏去了青稞生產基地,她又直奔過來。
秋色浸染的河谷瀰漫著濃郁的麥香,涓涓雪水滋潤著“藏南糧倉”肥沃而寬廣的土地,幾頭肥壯的黃牛在麥地里啃著秸稈,星羅棋布的民房前院後屋堆滿了收割的青稞。
田笑雨走在棋盤一樣的田埂上,向一個正在綑紮秸稈的農戶打聽劉敏。他朝半坡上一個院落指了指,田笑雨看到劉敏正和幾個人在屋頂晾曬青稞。劉敏聽見有人呼喚,抱著青稞四下張望,看見田笑雨站在寬敞的院落里向自己招手,她笑了一下,把頭上的毛巾摘下來大聲喊:“上來!”
田笑雨左顧右盼,不知從什麼地方上去。劉敏有些著急,指了指屋後的斜坡說:“從後面繞上來就一步登天了。”果然,田笑雨順著屋後一條小路爬上來,看見一塊木板搭成天橋,兩步就上了屋頂。田笑雨問:“房屋為啥要建在半坡上?”
劉敏笑了起來:“脫離群眾了吧?這條小路是專門為拖拉機修的,割下的麥子順著這條路就運到了屋頂,晾曬、打場、脫粒、方便得很。”正說著,一輛拖拉機爬上斜坡停在屋檐下,劉敏和大家走過去輕鬆卸下成捆的青稞,掛在一個如雲梯般的木架子上。田笑雨也學著他們的樣幹起來。農戶笑哈哈地看著他們,一臉的感激。田笑雨問他今年的收成怎麼樣,農戶說:“感謝怒江河水的賜予,我家今年收穫了五千多公斤青稞,留一些自己家吃,其餘的全部賣給麵粉廠,每斤價格比市場高出兩倍還多。而這些青稞的價格更高!”
田笑雨問:“為什麼?”
農戶拍拍架子上的青稞,說:“這些青稞和一般的不一樣!”
劉敏撿起一穗青稞在手心上搓了搓,說:“這可不是普通的青稞,這是我們的稀有珍品—白青稞。它比一般的青稞顏色要亮、要淺、也更飽滿,營養價值要高出許多。如果用它開發藥品,把糧食當藥品買,那得賺多少錢呀!”
田笑雨抬了抬腳,生怕踩碎了那些珍貴的青稞,說:“你的麵粉廠剛剛建成,心又痒痒了?”
劉敏說:“一份耕耘一份收穫嘛。麵粉廠當年建設,當年投產,這也算是了卻我離開西藏的最後一個心愿。”
田笑雨看著雪山下的萬畝良田,說:“又一個夢想成真了!”
“在這個縣乃至整個昌都地區,如果都開展青稞深加工,把我們的產品源源不斷地銷往全國各地,那將是怎樣一番景象啊!”
“那是一片希望的田野,麥浪翻滾,五穀飄香!”
劉敏看麥秸越堆越高,說:“太擠了,我帶你去麵粉廠看看!”
田笑雨笑起來:“知道你被評為了‘自治區十大傑出青年’,我就是專門來採訪你的麵粉廠的。”
“採訪我?採訪我還不如採訪張浩天。你不知道吧,最初我來這裡哭過鼻子,還是他讓我留下來的呢!”
“喔,是嗎?給我講講!”
她們一邊走一邊說,剛走進位粉車間就看見工人們用叉車把剛脫粒完的青稞運進來。機器把一粒粒飽滿的青稞篩選出來,運到下一條流水線進行清洗、去掉雜物,再送到一個密封的機器里烘乾。劉敏介紹道:“這個麵粉廠去年11月才動工,今年就竣工投產了。有制粉和榨油兩個車間,加工能力比手工磨粉提高了幾十倍,不僅滿足了本地區的糧食供應還外銷一部分,大大減少了內地糧的供應。”
田笑雨說:“終於能吃到我們自己生產的糌粑面了。”
“他們不僅給錢給技術,還為我們建起一條餅乾生產線,幫我們建起一個現代化養殖場。我們利用糧油加工中的廢料製作飼料,養雞養豬。今年我們就向市場供應鮮肉11萬斤,活雞2800隻,雞蛋3萬斤,利潤遠遠超過了我們的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