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哦!好~~等我上完廁所就給你拿~~~”
洗完澡和高曉晟瘋鬧了一陣以後,陳梓南躺在床上拿起手機一看,才發現已經一點過了,但他還精神得跟打了雞血一樣,毫無睡意。
仰面躺著,他望著天花板上圓圓扁扁的白色吸頂燈,鼻子裡滿是枕頭上散發出洗衣液的清香,不知怎的,一滴眼淚順著眼角就滑了下進了耳朵里。他扯過身旁的空調被,臉埋到裡面。
離開生活了十七年的故鄉,隻身一人來到這天山腳下的城市,空氣是乾燥的,行人是稀少的,陽光是耀眼的,戈壁黃沙則是第一次闖入他的視野,這裡的一切都是陌生的。而如今,眼前的這扇門一打開,他就回“家”了。這套房子裡住著父親和他的新任妻子,而他憑空就多了個便宜弟弟,一盒冰淇淋就能將他收買,再加上今天狗血劇一般的和趙羽的碰面,他的人際關係目前也就止於此處了。曾經的朋友仍然在和他聯繫,他們交換著彼此近來的消息,但是陳梓南明白,如果他就此再也不回去,再鐵的關係也終會因為距離和時間逐漸生鏽腐化。
第33章 憶冬雪(一)
這幾天心情很是煩躁。心裡仿佛壓了一座山,焦躁得喘不上氣。今天份兒的故事又不知道該寫什麼了,雖然老師囑咐過不讓寫散文,因為我們的寫作功底不足以支撐我們的野心。但我向來不在乎這些,他人的言語在我耳里一直都是根據我自己的需要聽取的,哪用管他人閒言碎語呢?
寫作和畫畫一樣,本該是一件快樂的事,但俗世凡塵總讓這些愉悅身心的事情變成勞役身心的苦差事。如果為了得到所謂的好成績,而讓自己在寫作時只感受到痛苦,就有違我上寫作課的初衷。閒話牢騷就到此為止了。
今晚我想回憶童年和那一場場落在童年深處再也沒有融化的冬雪。
硫磺溝是新疆昌吉市的一個小鎮,而我的童年時光是在那個位於小鎮邊緣的名叫聯合廠的偏僻角落度過的。
那是一個以煤礦為中心發展起來的聚居點,生活在那裡的人大多數都是在七號煤礦井工作的工人,他們中有我的親戚、我朋友的父母,還有許多如今我已然忘卻的故人。
很多時候,我自認為記憶力很好,時至今日,我的腦子裡依然清晰地記得那裡的景物,不過是起於五號井、終止於我上小學時經常路過的那個集市。
有一條穿過整個硫磺溝、延伸向“共青團”並且聯結著城市的馬路,路兩旁是一排排緊緊相依的長方體或者正方體的磚頭房子,那些房子對於童年的我來說無異於高樓大廈,多年後我和從小一起長大的朋友舊地重遊,那時我才驚覺時光的可怕和無情,曾經的“高樓大廈”褪去了名為童年的濾鏡,它們顯露出真正的模樣,灰黑、骯髒、低矮、破舊,幾乎看不到幾個人,如果不是和朋友去商店裡買了一個西瓜,看到了坐在店裡乘涼的人,我都要懷疑這裡是否已經人去房空了。
中國人講究靠山、講究風水、講究許多東西,據說這些神乎其神的東西可以讓人聚福、聚財、聚運,給後世積德。我從不信這些子虛烏有的東西,硫磺溝的房子的布局也不怎麼講究,雖然人們是想講究,但腳下的煤灰和滿頭滿臉的煤垢不允許生活在那裡的人們講究。
記憶里總是灑滿羊糞蛋子的馬路兩邊是低矮的磚頭房,兩邊房子的後面都是另一排房,而這兩排房,一排的後面是通往埋藏著煤炭的群山,另一排後面則是一段據說是被洪水衝垮了的斷面,而那不高的懸崖下面,往前走上幾十上百米就臥著那條曾經肆虐過洪水的河流。聽家裡人說,發大水那年,全溝的大人小孩凡是能走的都去看水了,而我那時候還剛會爬,結果就從床上爬到地上,差點翻倒了尿桶。不過對於這段糗事,以前我很討厭他們提起的,現在卻覺得無所謂,甚至現在我還能提起這件事來,自嘲一番。
說了這麼些,還沒說到雪,我想今天是寫不到那裡去了。
那麼明天再來講講三顆老榆樹、河壩、饅頭山和雪。
第34章 憶冬雪(二)
似乎很多人的童年記憶里都有幾棵老樹,而我最無法忘懷的就是在那兩排房子之間的僅有一米多寬的路上生長的三棵老榆樹。其實準確說來,它們算不上真正的三棵樹,而應該是兩棵樹,多出來的那一棵,是其中最老最粗壯的那棵樹生長出來的分枝,但這根分枝所處的位置實在太靠近樹根底部了,以至於人們乾脆就叫它們“三棵樹”。
孩子們常常相約在三棵樹下做遊戲,以三棵樹為“據點”,跑得到處都是,像四散在山坡上的綿羊。大人們很多時候是搬來幾條長木凳放於樹下,往來的人看見了,不管有多忙,總會停下腳步,坐下來和其他人聊聊天才走。
這是成人與兒童的交匯點,老老少少聚集於樹下閒談,訴說著關於彼此和自己的事,但那些隱秘逸事早已消失在時光洪流的湯湯波濤之中。
那個時候不像現在,如今幾乎很多孩子人手一部手機或者是別的電子設備,我童年時期連手機是什麼都不知道,這個充滿現代化的詞在我那小頭腦里完全沒有概念。那是一個每天下午放學孩子們就背著書包狂奔回家守在電視機前看“動畫城”、“大風車”的時代,如今我早已過了還會守著電視等待某部動畫的年紀,但看動畫卻是我永遠也放不下的習慣了,不管是風靡中國的日本動漫還是逐漸崛起的中國動漫,我都一視同仁。我自認為是個懷舊的人,而每個人都是念舊的,這也許是根植在人類基因里的東西,我現在看動畫時經常做的,就是拿著手機,打開視頻網站的彈幕開關,邊看那些被我們稱之為“童年經典”“童年神作”的動畫,邊看著屏幕上從右往左飄過去的一條條彈幕感嘆時光易逝,歲月如梭。
童年的我們是沒有這麼多電子設備可供玩樂的,但我們就地取材,“靠山爬山”“遇水捉魚”“逢樹摘果”,沒有這些我們就玩“抓子”、過家家、跳皮筋、踢毽子、滾鐵環、“打豆乾”,收集零食袋裡的人物卡片也是令人不亦樂乎的一件事,但我卻從來也沒見誰集齊過全套的。
說到爬山,我不知道是不是很多人都像我們那兒的孩子一樣,看著遠處目之所及的最高峰總是會心生嚮往,那座讓我們神魂顛倒的高山叫作“饅頭山”,這個接地氣的名字完全是根據山的形狀像一個饅頭而取的,山頂上還有一塊孤零零突出的石頭。圍繞那塊孤獨的石頭,童年的我們之間流傳著諸多“傳說”。
傳說,那塊石頭是山上的一扇門,門裡面有一個神廚,他可以蒸出和山一樣大的饅頭,他每天蒸啊蒸,做的饅頭實在太多,人們吃不完,有一個就變成了這座饅頭山。這個版本是我記得最清楚的,其他的和這個也都差不多,只不過還流傳著關於通往饅頭山的一座吊橋的故事。那座山和那座橋,我在上四或者五年級的時候跟隨著幾個大膽的同學一起去探險過。我們一行人到了河邊,只在一條當初對我來說還波濤洶湧的河上看到一座三根木頭並排而駕的“獨木橋”,過了河,傳說中的吊橋已經像斷了龍骨擱淺在河灘上的長龍,它破爛不堪,只剩連接著饅頭山河岸的那部分還頑強得挺立著,我們手腳並用爬上斜坡,順著放羊人走出的羊腸小道,踩著時不時滾到腳邊的羊糞蛋子,充滿期待得往山上爬去,但是我那時候在距離山頂不遠的地方就放棄了,雖然至今我也不知道為什麼,但是長久以來對“神山”的嚮往已經破碎了。
洗完澡和高曉晟瘋鬧了一陣以後,陳梓南躺在床上拿起手機一看,才發現已經一點過了,但他還精神得跟打了雞血一樣,毫無睡意。
仰面躺著,他望著天花板上圓圓扁扁的白色吸頂燈,鼻子裡滿是枕頭上散發出洗衣液的清香,不知怎的,一滴眼淚順著眼角就滑了下進了耳朵里。他扯過身旁的空調被,臉埋到裡面。
離開生活了十七年的故鄉,隻身一人來到這天山腳下的城市,空氣是乾燥的,行人是稀少的,陽光是耀眼的,戈壁黃沙則是第一次闖入他的視野,這裡的一切都是陌生的。而如今,眼前的這扇門一打開,他就回“家”了。這套房子裡住著父親和他的新任妻子,而他憑空就多了個便宜弟弟,一盒冰淇淋就能將他收買,再加上今天狗血劇一般的和趙羽的碰面,他的人際關係目前也就止於此處了。曾經的朋友仍然在和他聯繫,他們交換著彼此近來的消息,但是陳梓南明白,如果他就此再也不回去,再鐵的關係也終會因為距離和時間逐漸生鏽腐化。
第33章 憶冬雪(一)
這幾天心情很是煩躁。心裡仿佛壓了一座山,焦躁得喘不上氣。今天份兒的故事又不知道該寫什麼了,雖然老師囑咐過不讓寫散文,因為我們的寫作功底不足以支撐我們的野心。但我向來不在乎這些,他人的言語在我耳里一直都是根據我自己的需要聽取的,哪用管他人閒言碎語呢?
寫作和畫畫一樣,本該是一件快樂的事,但俗世凡塵總讓這些愉悅身心的事情變成勞役身心的苦差事。如果為了得到所謂的好成績,而讓自己在寫作時只感受到痛苦,就有違我上寫作課的初衷。閒話牢騷就到此為止了。
今晚我想回憶童年和那一場場落在童年深處再也沒有融化的冬雪。
硫磺溝是新疆昌吉市的一個小鎮,而我的童年時光是在那個位於小鎮邊緣的名叫聯合廠的偏僻角落度過的。
那是一個以煤礦為中心發展起來的聚居點,生活在那裡的人大多數都是在七號煤礦井工作的工人,他們中有我的親戚、我朋友的父母,還有許多如今我已然忘卻的故人。
很多時候,我自認為記憶力很好,時至今日,我的腦子裡依然清晰地記得那裡的景物,不過是起於五號井、終止於我上小學時經常路過的那個集市。
有一條穿過整個硫磺溝、延伸向“共青團”並且聯結著城市的馬路,路兩旁是一排排緊緊相依的長方體或者正方體的磚頭房子,那些房子對於童年的我來說無異於高樓大廈,多年後我和從小一起長大的朋友舊地重遊,那時我才驚覺時光的可怕和無情,曾經的“高樓大廈”褪去了名為童年的濾鏡,它們顯露出真正的模樣,灰黑、骯髒、低矮、破舊,幾乎看不到幾個人,如果不是和朋友去商店裡買了一個西瓜,看到了坐在店裡乘涼的人,我都要懷疑這裡是否已經人去房空了。
中國人講究靠山、講究風水、講究許多東西,據說這些神乎其神的東西可以讓人聚福、聚財、聚運,給後世積德。我從不信這些子虛烏有的東西,硫磺溝的房子的布局也不怎麼講究,雖然人們是想講究,但腳下的煤灰和滿頭滿臉的煤垢不允許生活在那裡的人們講究。
記憶里總是灑滿羊糞蛋子的馬路兩邊是低矮的磚頭房,兩邊房子的後面都是另一排房,而這兩排房,一排的後面是通往埋藏著煤炭的群山,另一排後面則是一段據說是被洪水衝垮了的斷面,而那不高的懸崖下面,往前走上幾十上百米就臥著那條曾經肆虐過洪水的河流。聽家裡人說,發大水那年,全溝的大人小孩凡是能走的都去看水了,而我那時候還剛會爬,結果就從床上爬到地上,差點翻倒了尿桶。不過對於這段糗事,以前我很討厭他們提起的,現在卻覺得無所謂,甚至現在我還能提起這件事來,自嘲一番。
說了這麼些,還沒說到雪,我想今天是寫不到那裡去了。
那麼明天再來講講三顆老榆樹、河壩、饅頭山和雪。
第34章 憶冬雪(二)
似乎很多人的童年記憶里都有幾棵老樹,而我最無法忘懷的就是在那兩排房子之間的僅有一米多寬的路上生長的三棵老榆樹。其實準確說來,它們算不上真正的三棵樹,而應該是兩棵樹,多出來的那一棵,是其中最老最粗壯的那棵樹生長出來的分枝,但這根分枝所處的位置實在太靠近樹根底部了,以至於人們乾脆就叫它們“三棵樹”。
孩子們常常相約在三棵樹下做遊戲,以三棵樹為“據點”,跑得到處都是,像四散在山坡上的綿羊。大人們很多時候是搬來幾條長木凳放於樹下,往來的人看見了,不管有多忙,總會停下腳步,坐下來和其他人聊聊天才走。
這是成人與兒童的交匯點,老老少少聚集於樹下閒談,訴說著關於彼此和自己的事,但那些隱秘逸事早已消失在時光洪流的湯湯波濤之中。
那個時候不像現在,如今幾乎很多孩子人手一部手機或者是別的電子設備,我童年時期連手機是什麼都不知道,這個充滿現代化的詞在我那小頭腦里完全沒有概念。那是一個每天下午放學孩子們就背著書包狂奔回家守在電視機前看“動畫城”、“大風車”的時代,如今我早已過了還會守著電視等待某部動畫的年紀,但看動畫卻是我永遠也放不下的習慣了,不管是風靡中國的日本動漫還是逐漸崛起的中國動漫,我都一視同仁。我自認為是個懷舊的人,而每個人都是念舊的,這也許是根植在人類基因里的東西,我現在看動畫時經常做的,就是拿著手機,打開視頻網站的彈幕開關,邊看那些被我們稱之為“童年經典”“童年神作”的動畫,邊看著屏幕上從右往左飄過去的一條條彈幕感嘆時光易逝,歲月如梭。
童年的我們是沒有這麼多電子設備可供玩樂的,但我們就地取材,“靠山爬山”“遇水捉魚”“逢樹摘果”,沒有這些我們就玩“抓子”、過家家、跳皮筋、踢毽子、滾鐵環、“打豆乾”,收集零食袋裡的人物卡片也是令人不亦樂乎的一件事,但我卻從來也沒見誰集齊過全套的。
說到爬山,我不知道是不是很多人都像我們那兒的孩子一樣,看著遠處目之所及的最高峰總是會心生嚮往,那座讓我們神魂顛倒的高山叫作“饅頭山”,這個接地氣的名字完全是根據山的形狀像一個饅頭而取的,山頂上還有一塊孤零零突出的石頭。圍繞那塊孤獨的石頭,童年的我們之間流傳著諸多“傳說”。
傳說,那塊石頭是山上的一扇門,門裡面有一個神廚,他可以蒸出和山一樣大的饅頭,他每天蒸啊蒸,做的饅頭實在太多,人們吃不完,有一個就變成了這座饅頭山。這個版本是我記得最清楚的,其他的和這個也都差不多,只不過還流傳著關於通往饅頭山的一座吊橋的故事。那座山和那座橋,我在上四或者五年級的時候跟隨著幾個大膽的同學一起去探險過。我們一行人到了河邊,只在一條當初對我來說還波濤洶湧的河上看到一座三根木頭並排而駕的“獨木橋”,過了河,傳說中的吊橋已經像斷了龍骨擱淺在河灘上的長龍,它破爛不堪,只剩連接著饅頭山河岸的那部分還頑強得挺立著,我們手腳並用爬上斜坡,順著放羊人走出的羊腸小道,踩著時不時滾到腳邊的羊糞蛋子,充滿期待得往山上爬去,但是我那時候在距離山頂不遠的地方就放棄了,雖然至今我也不知道為什麼,但是長久以來對“神山”的嚮往已經破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