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頁
蕭易平靜地抬起頭,邊將精鋼護腕扣好,邊淡淡道:“不解甲,動作就不夠靈活,我上不去。”
“你要上哪去?!”李信大吼。
蕭易指了指頭頂:“那裡有棵大樹,你看它的位置,若砍倒了它,會怎樣?”
李信一怔,依言抬頭望去,果見上方山路盤旋處有株合抱粗的大樹矗立在山岩上,若砍倒了這棵樹……他瞳孔一縮,只要砍的角度找准了,大樹倒下的方向剛好是他們攻山的那條路!
而且大樹粗長,倒下後會和岩壁形成一個夾角,樹幹可將山頂滾落的滾木和大石塊擋住大部分,威脅便沒有那麼大了。而唐軍,則可以在樹幹與岩壁夾角的縫隙處鑽上去。
李信剛剛生出一分欣喜,忽然想起不對,重新扣住蕭易手腕:“那也不成!那個位置忒也顯眼,你這樣上去,就算攀到了大樹旁邊,也沒法子冒著山頂射下的箭雨砍倒那棵樹!”
蕭易點頭:“對,是不容易,可是總得試試。”
李信咬牙道:“明知是死,幹嘛要試!”他壓低聲音,“等上頭的狗蕃子累了,餓了,沒氣力了,咱們再往上沖,一樣能打下來!”
蕭易定定地望著他:“那樣,要多死很多很多人。我上去砍樹,若成了最好,若不成,也能吸引山頂很大一部分人注意力,剩下那些人還要不斷地推動滾木擂石,會累得更快。”
“可是你可能會死!”李信幾乎捏碎了蕭易的手腕,“節帥有多護著你,你最清楚!這條命現在不是你自己的!”
蕭易右手沉腕,空中劃了半個圓,便擺脫了李信的鉗制,目光平靜如水:“可是將軍,現在你有更好的法子麼?大家都是命,他們死,和我死,其實也沒甚麼區別。”他輕輕笑了笑,拍了拍李信的肩膀,“再說了,不試一試,你怎麼知道我一定會死?對我也要有點信心。”
說罷,再不猶豫,伸手攀住旁邊的岩壁,猱身而上。
作者有話要說: (石堡城其實不止一條山路,根據今人對這片戰場的考察,至少有三條山路,嚴格說,是山溝,路兩側都是山崖。三條路一條在北側,一條在東北側,一條在西側,但坡度都非常大,非常難走,今人有現代化裝備也要互相扶持,爬得艱苦異常,想像一下當時的兵士披甲持兵,頂著滾木擂石如雲箭雨沿著這種路攻城,雖然只是300米高的山包,但每一步都伴隨著死亡的威脅,這種仰攻已經不僅僅是艱難兩個字可以形容的,根本就是在拿命填。
據推測,在當時,石堡城周圍除了水就是沼澤,也就是說唐軍是沒法子繞過石堡城攻打它的背面也就是西側,只能從北麓或者東北麓登山,所以西側的小路我就沒提。)
關於這部分的具體資料,參見王昱老師寫的石堡城遺址考察記實,刊載於《青海社會科學》2009年第5期。這篇文獻說得非常清楚明白,有興趣的可以搜來看看。)
(雖千萬人吾往矣——《孟子?公孫丑上》)
向死而生——德國哲學家馬丁?海德格爾在其著作《存在與時間》中提出的一個概念,約略可以理解為置於死地而後生吧。順便說一句,中國有些翻譯家是真的神仙,能將外文翻譯得言辭古雅朗朗上口還易懂,這絕不是只學好外文就可以做到的,國文功底必須過硬,可以說是內外兼修的大家。此等神仙,吾有生之年,只能仰望。)
(唐代軍制挺複雜,說實話我看了很多資料依舊沒搞懂,所以選擇了其中一種比較簡單的來用,折衝府下領團(營)、隊、伙、什、丁。十丁為一什,五什為一夥,三伙為一隊,五隊為一營。)
☆、星隕
第十章
這棵樹所在的岩壁略略向山溝方向傾斜,大樹的根深深抓住傾斜的山壁,向天空伸展開廣闊的枝椏。
蕭易一路隱藏身形,攀得極快,下面的李信仰頭看著,時當正午,陽光明晃晃自天空灑下,刺得他幾乎要流出淚來,卻不敢眨眼。
蕭易攀到近處,停了下來。這棵樹長在岩壁內側,也就是說,想接近這棵樹,必然要暴露在山頂蕃軍的視野內。
他扣住岩壁,向四周仔細觀察了一下,心下有了主意。
山頂的蕃軍委實已經累得狠了。雖然唐軍正式攻打石堡城是從今早開始,但之前這裡也一直戰火不斷,哥舒翰率部圍剿整個大戰場上的蕃軍,可從沒忘了石堡城這邊,佯攻沒少干,圍點打援沒少干,不間斷騷擾沒少干,早已經將石堡城的守軍弄得疲憊不堪。
原先還能輪流休息一下,勉強恢復體力,可是現在唐軍集結了兩萬餘人團團圍在山下,從今早開始,展開高強度大規模的進攻,終於逼得蕃軍不得不全體動員。防守一方,占著地利,居高臨下只需要推推石頭木頭,聽起來好似很輕鬆,但是整個河隴戰場蕃軍幾乎全軍覆沒,石堡城已經是吐蕃最後的希望,保住石堡,唐軍前功盡棄,失去石堡,蕃軍將徹底退出河隴。巨大的精神壓力導致所有人的心時刻緊繃著,不敢有一絲鬆懈,作為石堡城守將的悉諾羅更是連著幾天沒有能夠好好休息了。
他在石堡城鎮守多年,這期間唐軍已經不曉得打了石堡城多少次,有好幾回戰況都可稱得上危急,但悉諾羅自詡從未怕過。
可是這次不一樣。
“你要上哪去?!”李信大吼。
蕭易指了指頭頂:“那裡有棵大樹,你看它的位置,若砍倒了它,會怎樣?”
李信一怔,依言抬頭望去,果見上方山路盤旋處有株合抱粗的大樹矗立在山岩上,若砍倒了這棵樹……他瞳孔一縮,只要砍的角度找准了,大樹倒下的方向剛好是他們攻山的那條路!
而且大樹粗長,倒下後會和岩壁形成一個夾角,樹幹可將山頂滾落的滾木和大石塊擋住大部分,威脅便沒有那麼大了。而唐軍,則可以在樹幹與岩壁夾角的縫隙處鑽上去。
李信剛剛生出一分欣喜,忽然想起不對,重新扣住蕭易手腕:“那也不成!那個位置忒也顯眼,你這樣上去,就算攀到了大樹旁邊,也沒法子冒著山頂射下的箭雨砍倒那棵樹!”
蕭易點頭:“對,是不容易,可是總得試試。”
李信咬牙道:“明知是死,幹嘛要試!”他壓低聲音,“等上頭的狗蕃子累了,餓了,沒氣力了,咱們再往上沖,一樣能打下來!”
蕭易定定地望著他:“那樣,要多死很多很多人。我上去砍樹,若成了最好,若不成,也能吸引山頂很大一部分人注意力,剩下那些人還要不斷地推動滾木擂石,會累得更快。”
“可是你可能會死!”李信幾乎捏碎了蕭易的手腕,“節帥有多護著你,你最清楚!這條命現在不是你自己的!”
蕭易右手沉腕,空中劃了半個圓,便擺脫了李信的鉗制,目光平靜如水:“可是將軍,現在你有更好的法子麼?大家都是命,他們死,和我死,其實也沒甚麼區別。”他輕輕笑了笑,拍了拍李信的肩膀,“再說了,不試一試,你怎麼知道我一定會死?對我也要有點信心。”
說罷,再不猶豫,伸手攀住旁邊的岩壁,猱身而上。
作者有話要說: (石堡城其實不止一條山路,根據今人對這片戰場的考察,至少有三條山路,嚴格說,是山溝,路兩側都是山崖。三條路一條在北側,一條在東北側,一條在西側,但坡度都非常大,非常難走,今人有現代化裝備也要互相扶持,爬得艱苦異常,想像一下當時的兵士披甲持兵,頂著滾木擂石如雲箭雨沿著這種路攻城,雖然只是300米高的山包,但每一步都伴隨著死亡的威脅,這種仰攻已經不僅僅是艱難兩個字可以形容的,根本就是在拿命填。
據推測,在當時,石堡城周圍除了水就是沼澤,也就是說唐軍是沒法子繞過石堡城攻打它的背面也就是西側,只能從北麓或者東北麓登山,所以西側的小路我就沒提。)
關於這部分的具體資料,參見王昱老師寫的石堡城遺址考察記實,刊載於《青海社會科學》2009年第5期。這篇文獻說得非常清楚明白,有興趣的可以搜來看看。)
(雖千萬人吾往矣——《孟子?公孫丑上》)
向死而生——德國哲學家馬丁?海德格爾在其著作《存在與時間》中提出的一個概念,約略可以理解為置於死地而後生吧。順便說一句,中國有些翻譯家是真的神仙,能將外文翻譯得言辭古雅朗朗上口還易懂,這絕不是只學好外文就可以做到的,國文功底必須過硬,可以說是內外兼修的大家。此等神仙,吾有生之年,只能仰望。)
(唐代軍制挺複雜,說實話我看了很多資料依舊沒搞懂,所以選擇了其中一種比較簡單的來用,折衝府下領團(營)、隊、伙、什、丁。十丁為一什,五什為一夥,三伙為一隊,五隊為一營。)
☆、星隕
第十章
這棵樹所在的岩壁略略向山溝方向傾斜,大樹的根深深抓住傾斜的山壁,向天空伸展開廣闊的枝椏。
蕭易一路隱藏身形,攀得極快,下面的李信仰頭看著,時當正午,陽光明晃晃自天空灑下,刺得他幾乎要流出淚來,卻不敢眨眼。
蕭易攀到近處,停了下來。這棵樹長在岩壁內側,也就是說,想接近這棵樹,必然要暴露在山頂蕃軍的視野內。
他扣住岩壁,向四周仔細觀察了一下,心下有了主意。
山頂的蕃軍委實已經累得狠了。雖然唐軍正式攻打石堡城是從今早開始,但之前這裡也一直戰火不斷,哥舒翰率部圍剿整個大戰場上的蕃軍,可從沒忘了石堡城這邊,佯攻沒少干,圍點打援沒少干,不間斷騷擾沒少干,早已經將石堡城的守軍弄得疲憊不堪。
原先還能輪流休息一下,勉強恢復體力,可是現在唐軍集結了兩萬餘人團團圍在山下,從今早開始,展開高強度大規模的進攻,終於逼得蕃軍不得不全體動員。防守一方,占著地利,居高臨下只需要推推石頭木頭,聽起來好似很輕鬆,但是整個河隴戰場蕃軍幾乎全軍覆沒,石堡城已經是吐蕃最後的希望,保住石堡,唐軍前功盡棄,失去石堡,蕃軍將徹底退出河隴。巨大的精神壓力導致所有人的心時刻緊繃著,不敢有一絲鬆懈,作為石堡城守將的悉諾羅更是連著幾天沒有能夠好好休息了。
他在石堡城鎮守多年,這期間唐軍已經不曉得打了石堡城多少次,有好幾回戰況都可稱得上危急,但悉諾羅自詡從未怕過。
可是這次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