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頁
越是身處黑暗,越是嚮往生生不息的光。
那是人間的生者,每一道頑強的生命之火聚成。這道生命之火,微小如螢,卻又像無法摧毀的意志一般,終會刺破永夜!
……
離此稍遠之處,有白須白髮的老人拄著拐杖極速前行,他的步伐看起來完全不像是一個老人該有的矯健敏捷,反而比更多的年輕人還要輕快。
他遠遠望了一望,自言自語道:“我老頭子得加快腳步,有些年輕人遇到了難以解決的危險……”
話音尚未落下,他的身法帶出了殘影,消失在了原地。
在他身後,黑夜開始退去,天際露出了第一縷晨曦,朝陽已迫不及待的探出了地平線,點亮了天光。
——
時如流水,逝不可追。
後,蜃樓東渡再未歸來,趙高向始皇帝進言,陰陽家儘是奸詐之人,始皇帝有病在身,而長生之藥已如夢幻泡影被戳破,一怒之下講整個帝國的方士全部逮捕坑殺,將陰陽之術斥為妖術,並禁止其再流傳下去。至此,顯赫一時的陰陽家一蹶不振。
本在上郡監管長城修築的扶蘇,因懷疑相國李斯已不是本人,便向始皇帝上了一封密函,此密函經章邯之手,繞過了羅網呈到了始皇帝眼前。始皇帝本欲查明此事,卻在有心人的操縱之下,在東巡過程中駕崩,此事遂不了了之。
此後“李斯”服從趙高之命,篡改了始皇遺詔,扶持胡亥上位,正欲逼死扶蘇、蒙恬之時,扶蘇卻在此時聯合蒙恬指出了趙高狼子野心,拒不聽令。當是時,朝堂之中趙高把持權柄,指鹿為馬、混淆黑白,派軍鎮壓扶蘇、蒙恬,又借著胡亥之手剷除異己,偌大一個帝國,已處在分崩離析的邊緣。
不多時,農家在大澤山揭竿而起,正式拉開了亂世的序幕!西楚霸王項羽、農家異軍突起的劉季共逐天下,秦帝國宛如空中樓閣一般轟然倒塌。
而劉季手下有一名為張良的謀士,在他問鼎天下的過程中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其運籌帷幄、算無遺策,被劉季尊為帝師。
戰亂結束後,漢室一統天下,卻曾為定都何處爭吵不休。有一名為婁敬的臣子進言定都長安,卻被泰半臣子反對。劉季便想聽一聽張良的意見,張良只道:“長安左餚函、右隴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饒,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獨以一面東制諸侯;諸侯安定,河渭漕輓天下,西給京師;諸侯有變,順流而下,足以委輸;此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也。”
劉季一聽頗有此理,便聽從張良意見,允了婁敬所奏,大筆一揮將漢室帝都定在長安。
此後,張良便辭別劉季,從赤松雲遊天下。
桑海小聖賢莊,原本因戰亂搬遷而失散了大量的典籍,但終究有人在遺址上收攏了剩餘藏書,又建了新的書院。這書院歷經東西兩漢、三國雙晉、南北二朝,又過隋末之亂,時間緩緩的滑到了大唐,雖因戰亂幾番被毀,但因其處在齊魯之地、孔聖之鄉,朝朝代代都有人重建書院。
大唐貞觀年間,又有大儒感念孔聖至理,又重新翻修了書院,命名“致遠”,取“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之意。而當年藏在此書院的孤本,也一併挪入了藏書樓之中。
大唐至德年間的一個燦爛的春日,千島長歌有一名為溫玉的弟子,遊歷天下,到了這書院中,在藏書樓中發現了一卷不曾看過的詩經。聽這書院的夫子們講,此乃當年謀聖張良親自批註,是書院中一等一的珍貴藏書。這名叫溫玉的長歌弟子自然起了極大的興趣,她可還記得老師張九齡盛讚張良:文能定天下,武能安國邦。只說她若是能夠做到留侯三分,便是天下一流人物了。
溫玉想著李白曾寫了數首詩文讚美張良,而張九齡又如此言說,幾番被師長拿來與他比較,溫玉對這千年之前的人物起了一點不服輸之意,然她看著這卷詩經,心中有奇異的熟悉感覺,不知受何處驅使,她鬼使神差的取出了秦風一卷,那上面是她讀了千百遍的詩句:
言念君子,溫其如玉。
在其板屋,亂我心曲。
……
言念君子,載寢載興。
厭厭良人,秩秩德音。
而這闕詩的旁邊,只有一行兩個字的批註,她看的不明就裡,微啟紅唇,輕聲道:“念之。”
作者有話要說:
對的,這裡的長安村,就是後來十三朝古都長安,無數中國文人為之嚮往的意象。然後婁敬上書定都長安確實是被很多人反對的,他也真的去找了張良,然後張良說了那麼一大串話劉邦覺得沒有比長安更好的地方,他就同意了,具體這塊是出自《史記·留侯世家》
正文到這裡就完結啦!可能有個番外,謝謝大家這段時間支持看文!開心!
當初這篇文就為了寫一個反套路女主,沒有誤會沒有狗血,沒有戀愛腦沒有一天到晚的猜忌,然後我想長歌劍膽琴心的設定跟張良非常搭配,就把女主定成了琴娘。結果沒有結果了,我太菜了,第一次寫長篇寫了一年半快......佩服能夠日萬又能穩定更新的太太們,而我只是一個每日600多字的菜雞……唯一安慰就是寫完了……沒坑
那是人間的生者,每一道頑強的生命之火聚成。這道生命之火,微小如螢,卻又像無法摧毀的意志一般,終會刺破永夜!
……
離此稍遠之處,有白須白髮的老人拄著拐杖極速前行,他的步伐看起來完全不像是一個老人該有的矯健敏捷,反而比更多的年輕人還要輕快。
他遠遠望了一望,自言自語道:“我老頭子得加快腳步,有些年輕人遇到了難以解決的危險……”
話音尚未落下,他的身法帶出了殘影,消失在了原地。
在他身後,黑夜開始退去,天際露出了第一縷晨曦,朝陽已迫不及待的探出了地平線,點亮了天光。
——
時如流水,逝不可追。
後,蜃樓東渡再未歸來,趙高向始皇帝進言,陰陽家儘是奸詐之人,始皇帝有病在身,而長生之藥已如夢幻泡影被戳破,一怒之下講整個帝國的方士全部逮捕坑殺,將陰陽之術斥為妖術,並禁止其再流傳下去。至此,顯赫一時的陰陽家一蹶不振。
本在上郡監管長城修築的扶蘇,因懷疑相國李斯已不是本人,便向始皇帝上了一封密函,此密函經章邯之手,繞過了羅網呈到了始皇帝眼前。始皇帝本欲查明此事,卻在有心人的操縱之下,在東巡過程中駕崩,此事遂不了了之。
此後“李斯”服從趙高之命,篡改了始皇遺詔,扶持胡亥上位,正欲逼死扶蘇、蒙恬之時,扶蘇卻在此時聯合蒙恬指出了趙高狼子野心,拒不聽令。當是時,朝堂之中趙高把持權柄,指鹿為馬、混淆黑白,派軍鎮壓扶蘇、蒙恬,又借著胡亥之手剷除異己,偌大一個帝國,已處在分崩離析的邊緣。
不多時,農家在大澤山揭竿而起,正式拉開了亂世的序幕!西楚霸王項羽、農家異軍突起的劉季共逐天下,秦帝國宛如空中樓閣一般轟然倒塌。
而劉季手下有一名為張良的謀士,在他問鼎天下的過程中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其運籌帷幄、算無遺策,被劉季尊為帝師。
戰亂結束後,漢室一統天下,卻曾為定都何處爭吵不休。有一名為婁敬的臣子進言定都長安,卻被泰半臣子反對。劉季便想聽一聽張良的意見,張良只道:“長安左餚函、右隴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饒,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獨以一面東制諸侯;諸侯安定,河渭漕輓天下,西給京師;諸侯有變,順流而下,足以委輸;此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也。”
劉季一聽頗有此理,便聽從張良意見,允了婁敬所奏,大筆一揮將漢室帝都定在長安。
此後,張良便辭別劉季,從赤松雲遊天下。
桑海小聖賢莊,原本因戰亂搬遷而失散了大量的典籍,但終究有人在遺址上收攏了剩餘藏書,又建了新的書院。這書院歷經東西兩漢、三國雙晉、南北二朝,又過隋末之亂,時間緩緩的滑到了大唐,雖因戰亂幾番被毀,但因其處在齊魯之地、孔聖之鄉,朝朝代代都有人重建書院。
大唐貞觀年間,又有大儒感念孔聖至理,又重新翻修了書院,命名“致遠”,取“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之意。而當年藏在此書院的孤本,也一併挪入了藏書樓之中。
大唐至德年間的一個燦爛的春日,千島長歌有一名為溫玉的弟子,遊歷天下,到了這書院中,在藏書樓中發現了一卷不曾看過的詩經。聽這書院的夫子們講,此乃當年謀聖張良親自批註,是書院中一等一的珍貴藏書。這名叫溫玉的長歌弟子自然起了極大的興趣,她可還記得老師張九齡盛讚張良:文能定天下,武能安國邦。只說她若是能夠做到留侯三分,便是天下一流人物了。
溫玉想著李白曾寫了數首詩文讚美張良,而張九齡又如此言說,幾番被師長拿來與他比較,溫玉對這千年之前的人物起了一點不服輸之意,然她看著這卷詩經,心中有奇異的熟悉感覺,不知受何處驅使,她鬼使神差的取出了秦風一卷,那上面是她讀了千百遍的詩句:
言念君子,溫其如玉。
在其板屋,亂我心曲。
……
言念君子,載寢載興。
厭厭良人,秩秩德音。
而這闕詩的旁邊,只有一行兩個字的批註,她看的不明就裡,微啟紅唇,輕聲道:“念之。”
作者有話要說:
對的,這裡的長安村,就是後來十三朝古都長安,無數中國文人為之嚮往的意象。然後婁敬上書定都長安確實是被很多人反對的,他也真的去找了張良,然後張良說了那麼一大串話劉邦覺得沒有比長安更好的地方,他就同意了,具體這塊是出自《史記·留侯世家》
正文到這裡就完結啦!可能有個番外,謝謝大家這段時間支持看文!開心!
當初這篇文就為了寫一個反套路女主,沒有誤會沒有狗血,沒有戀愛腦沒有一天到晚的猜忌,然後我想長歌劍膽琴心的設定跟張良非常搭配,就把女主定成了琴娘。結果沒有結果了,我太菜了,第一次寫長篇寫了一年半快......佩服能夠日萬又能穩定更新的太太們,而我只是一個每日600多字的菜雞……唯一安慰就是寫完了……沒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