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玻璃就不用想了,D市連玻璃廠都沒有,收集來的都是些在地震中殘存下來的玻璃,沒有幾塊是邊角整齊的。

  塑料膜倒是可以想想辦法。畢竟塑料膜的用途很廣,不一定非得從廢棄的大棚上尋找。

  除了預計建大棚的二百畝土地,剩下四百五十畝,用在搭建豬圈、養雞場等的面積暫時可以忽略不計,就自家現有的這些家畜,撐死也用不上一畝地。剩下的就先繼續種植玉米、黃豆等農作物。等大棚的材料有多餘的,在慢慢擴展大棚的面積。

  初步規劃確定,寧啟言花了大半天的時間重新修整一遍灌溉圖,就等著水源確定以後,到換購點直接購買材料,進行安裝就行了。

  相比一直為自家農場忙碌準備的寧啟言一家,春耕之後就下山參加政府組織的重建工作的白誠毅他們也沒輕鬆到哪去。

  汪洋三個醫學院的學生到衛生部報導以後,就被安排到醫院後勤,和他們一起的還有不少同校的學生。不需要他們動手清理物資,而是把軍隊找回來的醫療衛生方面的物資分類歸檔。醫療器械的損壞情況,對應的說明書;藥品的種類,保質期等都要一一登記。看似不需要太多體力消耗,但架不住時間緊迫,汪洋他們恨不得直接睡在倉庫里。想想整個D市原本有多少家醫院、藥房、衛生所,可想而知收集回來的東西有多少,而且很多藥品的儲藏條件很苛刻,發現這種需要特別環境保存的藥品後,還要送到實驗室檢驗活性。

  而白誠毅、張偉和曲東三人則是和絕大多數應招投入建設的市民一樣,每天聚集在各個工地上,用地震之後軍隊士兵陸陸續續從廢墟中收集回來的建築材料,沿著新興路兩側建造房屋。

  不同於地震前各種朝向、戶型的住宅房屋,政府這一次在新城統一建造的住宅區清一色的七層樓,南北朝向。每層四戶,每戶小兩室一廳一衛,居住面積六十平米。

  統一的房型,統一的建築材料。白誠毅三人正好是第一批投入新城建設的人,將近兩個月的建設下來,最大的感慨就是,蓋房子也能熟能生巧。眼看著越到後期,同樣的樓房建設需要的時間越來越短,建成的房屋越來越多,不少人都在猜測,按照現在的速度,今年冬天前,估計就能搬回新城居住。

  雖然在蒼雲山住了兩年,大家都適應了山上的生活,但能回到城市,住進供暖、水電完善的樓房裡,沒人不想早點搬回來。

  由於建設的時間緊迫,不管是白誠毅他們,還是汪洋三人都直接住在政府提供的集體宿舍里,雖然同住的人很多,很雜,但距離工作的地點很近,方便每天上下班。而寧啟言之前讓他們帶下來的寧啟言家的鑰匙,一直在董文安身上。相比其他人,莫名其妙編進調配部的董文安工作最清閒,沒有每天必須要完成的工作量,也不用進行體力勞動。他的主要工作,就是和同部門的同事們一起研究地圖,根據當前能夠了解到的各個地區的災後情況,分析各個地區哪種物資儲備充足,從中找出D市目前稀缺的材料,然後再用D市如今庫存充足的糧食和對方交易。

  至於雙方之間的道路暢不暢通,就不是董文安他們需要考慮的,那是運輸部門的事。

  D市現存的政府部門已經被分成兩個方向,一是對內加緊重建工作,恢復城市運行的內層部門,另一個就是外層部門,負責從D市之外的各個地方,往回收集、交換有利於加快D市發展的物資材料和技術等。

  對內對外兩方面同時著手,工作了一段時間之後,董文安不得不佩服D市的領導班子。有這麼一群目標堅定,為了城市的發展,坑蒙拐騙無所不用其極的領導們坐鎮,將來社會穩定,D市要是不走在整個國家,或者整個世界的最前沿,董文安覺得肯定是老天爺瞎了眼。

  說是坑蒙拐騙一點都不為過。面對國內其他災情嚴重的城市,D市還能出於中央的調控和人道主義精神,提供一些糧食支援。但同樣取得聯繫的國外各城市就沒這麼好的事兒了。

  國家不同,人道主義精神是啥?

  第97章 農場建設期(三)

  第二天,杜程和鬍子吃完早飯就下山開車往新城走。

  之前去下面看承包的土地和清除枯糙兩次路過正在興建的新城,他們都沒進去仔細看過。

  杜程和鬍子一開入新城,就被滿目熱火朝天的建設場面震動不已。

  杜程為了避開市內因為廢墟堵塞的道路,沿著D市外圍的公路從大學城那進入城市,本來兩人打算先回家一趟,但一排排嶄新的居民樓和忙碌的建設場景引得兩人忍不住順著新興路又行駛了一圈。

  “這可真夠快的。”鬍子一隻胳膊支在車窗邊,感嘆道。

  杜程沒說話,心裡卻同樣贊同鬍子的感慨。

  滿打滿算從重建開始到現在,還沒有兩個月的時間,但光新興路已經建完的那部分樓房,最靠近馬路的這兩排就已經有三十多棟,更別說這兩排身後那些被遮擋住的樓房了。

  “也不知道大白他們住沒住在家裡,要是沒住家裡,咱們還不一定能找得到他們。”

  看完大概的情況,兩人就開車回到小區,停好車,就開始爬樓梯。

  當初雖然給了董文安、白誠毅他們這兩套房子的鑰匙,但杜程他們自己也留了一份備用的。正好現在就用上了。

  杜程先打開電梯口他們後安裝的鐵門。從市里遷去蒼雲山的時候,鐵門內的走廊已經被他們清理乾淨,所有堆在外面的東西都搬進家裡放著,或者被裝進寧啟言的空間帶走了。

  不過現在這邊又堆了不少亂七八糟的東西。

  “應該是大白他們放的。”鬍子看了眼牆角的東西。

  杜程接著打開自家的大門。廳里的窗半開著,屋子裡的空氣流通,並沒有長期密封留下的悶熱味道。

  “就一個人住這。”杜程每個房間走了一圈,寧啟言住的主臥沒動,次臥,也就是杜程之前住了一段時間的房間裡,擺著一個枕頭和被子,應該是過來住的人用的。

  這時鬍子也去他和寧曉文住的房子看了一圈過來。

  “我那邊沒人住。”鬍子說。

  兩人對視一眼,一下子就知道這邊住的是誰了。

  白誠毅、張偉和曲東在一起工作,汪洋他們三個也分在一起,若是過來住,總不能只有一個人回來,所以只剩下被單獨招進調配部的董文安了。

  “咱們要不要去工地看看?”鬍子問。

  汪洋他們分在衛生部,找起來麻煩。但白誠毅三人應該就在工地蓋房子,相對來說容易找人。就是不知道在哪個工地。

  杜程想了想,到書房找了紙筆,留下一張字條。

  “咱們先出去看看吧,給文安留個信,咱們晚上六點再過來一趟,他看見字條的話,就能在家等咱們。要是沒回來的話,咱就先回去。”杜程邊寫邊說。

  鬍子聳聳肩。

  離開小區,兩人找了好幾個正在施工的建築工地,才找到白誠毅,或者說是白誠毅開著吊車,先看見他們。

  等工作告一段落,白誠毅才一邊擦著汗一邊跳下吊車。

  “你們怎麼過來了?山上沒事吧?”

  不怪白誠毅擔心,眼看還有六天,他們這兩個月的建設期就要結束了,若非急事,杜程他們應該不能特意跑來找他。

  鬍子見白誠毅熱的滿頭是汗,把自己的水遞過去,“山上沒事。”

  白誠毅也不客氣,接過來就喝。大半瓶水一口氣下去,他才抹了把嘴,靠著路邊隨地一坐。

  鬍子和杜程也跟著坐在地上。

  “那你們怎麼過來了?”

  鬍子伸出兩根手指:“兩件事。”

  白誠毅看著他。

  鬍子點點頭。

  對視半晌,白誠毅一腳踢過去,“你倒是說啊!等菜呢?!”

  鬍子哈哈笑著躲開,才開始解釋。

  這次他和杜程下山一是想找到白誠毅打聽打聽招工的事。不是市裡的重建招工,而是他們自家農場打算招工,耕地的機器到現在還沒影兒,希望有些渺茫,但地里的活不能這麼一直等下去。眼看著春播的玉米再有一個多月就能收了,他們打算抓緊時間僱人翻地,能翻多少算多少,跟著下一季播種先種上一批糧食。要不那些地空著也是浪費。而且建大棚也得找人開工。這次的大棚和之前在空間和平台建的小溫室不同,光是面積和數量,就不是他們自家能建完的。

  第二件事就是農耕機器,換購點沒有,何俊那邊也沒消息,讓白誠毅他們幫著打聽也算是死馬當活馬醫,要是這邊也沒消息,他們也就徹底死心裡。

  第二件事上白誠毅讓杜程和鬍子直接去問董文安,他的工作更接近D市現有的物資儲備和對外的聯繫。至於招工的事問白誠毅還真是問對了。

  他在市里幹了將近兩個月,對這邊的招工和薪酬算是相當了解。

  市裡的重建工作上,不管是每人強制要求參與的工作時間還是以後自願參加重建,每天三餐全包,外加一天三點信用點。算起來,在農忙之餘,參加重建的薪水已經是相當豐厚了。如果杜程他們打算找人耕地建大棚,要想招到壯年勞動力,給予的報酬至少要和重建這邊相等。

  不過白誠毅還給了另一個提議,那就是招重建要求的年齡範圍以外的人。

  D市重建無論是強制還是自願,都只接受十八歲到六十歲的健康市民,但白誠毅在市里這段時間見到不少年齡不在範圍內的人過來也想參加建設。

  其中不少人都是家裡沒有符合年齡的勞動力,老的老,小的小,就算在山裡能種地,照顧的不夠及時,收穫也趕不上一般家庭。即使政府已經略微關照這種弱勢家庭,但重建的報酬依舊十分吸引他們。

  但政府有政府的規定,不管是出於什麼原因,設定的基本年齡範圍不會變動,這些年紀不符合的人就沒辦法參與重建。

  而杜程他們招工建設農場就不存在必須要求多大年齡的問題,再加上不管是耕地還是蓋大棚,都沒什麼危險,頂多是手生手熟,乾的快慢不同。

  這樣的話,就算信用點不夠充足,每天包三餐以外,少支付一些信用點,或者用多餘的糧食等東西代替,都不怕招不到人。

  白誠毅的提議讓杜程和鬍子十分心動,農場的活沒什麼技術含量,就算招到一些不熟悉農活的人也完全可以慢慢磨,按照工作完成的程度支付薪酬,做的多做的好的,薪酬高一些,做的慢的,就薪酬少一些。這樣幹活的人也沒什麼可抱怨的。

  想到這,兩人已經打算按照白誠毅的提議來招工,不過現在只能先放出一點風聲,具體招工的話,必須等到回去確定好薪酬標準才行。因為涉及到耕種,標準上回去讓熟悉農活的張平國和寧曉文幫著一起研究。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