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只這般,經過了好一番折騰後,燜肉出鍋了。

  第114章

  酒樓的東家其實沒到場, 負責處理這個事兒的是那家縣城老字號酒樓的少東家。那家是一連得了好幾個閨女後, 才好不容易生下了這個兒子, 對兒子期望自然很高。好在,這位少東家也算是爭氣, 自打及冠後, 就接手了自家生意,不說做得有多好, 起碼沒砸了招牌, 生意也是穩穩噹噹的。

  說實話,就幾個月前寧氏在石門鎮上開的那個小飯館,其實就沒怎麼妨礙到別人。

  當然,同在石門鎮上開飯館子的, 肯定是被她影響到了了, 但其實也不算太過分。為啥呢?因為寧氏雖然將飯館子開在了石門鎮, 賣的菜價卻是縣城大酒樓的價格。

  小小的一個石門鎮, 有錢人肯定有, 卻也沒到那份上。偶爾嘗一次鮮自是無所謂, 天天吃頓頓吃, 那是絕對不可能的。況且, 寧氏把價格是提上去了,卻沒將自家飯館子的檔次提上去,對於那些小富人家而言, 總感覺有些划不來。

  也因此, 當時那個情況就是, 石門鎮上的有錢人在寧氏的小飯館開業之後,陸陸續續都去捧了場,幾乎每家都去嘗過鮮了,然後就沒有然後了。哪怕之後還要在酒樓招待賓客,人家還是會選擇石門鎮上的其他酒樓,畢竟宴請賓客,不單要看菜色好壞,排場檔次也是很重要的。

  寧氏那小飯館之所以生意紅火,是因為貢豬那事兒太出名了,國人都有好奇心,愛湊熱鬧的本性在哪個年代都暴露無遺。正因為如此,不間斷的有外頭的人聽說了這個事兒,不辭辛勞的趕過來嘗個鮮,有些還聽了劉神仙的傳說,順便再去南山集算個命啥的。

  這麼算下來,就算王香芹那頭的供貨沒出問題,等時間一長,大家的新鮮勁兒過去後,哪怕小飯館依舊生意不錯,那也僅僅是不錯而已。

  當然,就寧氏那雞賊的德行,極有可能在發現生意略差之後,就立馬搬家去了縣城,另擇他處重新開張。畢竟,石門鎮還是太小了,狠狠撈一筆就走,換個有錢人多的地方重新開始,哪怕等縣城的生意略差了,她還能往府城搬,或者都不需要搬,縣城弄個酒樓,附近幾個縣也可以安排上,她本人坐鎮府城就行了。

  法子總是人想出來的,偏寧氏對於如何發財總是能下苦功夫去鑽研。

  假如說,豬肉的貨源沒出問題,不出一年半載,寧氏絕對能把整個府城祖業是做吃食買賣的人家都得罪個遍。可這不是王香芹那頭斷了貨源嗎?寧氏滿打滿算也就開了不到兩個月,壓根就沒得罪什麼人。那些酒樓的東家也只是眼饞她的買賣,還特地派了當家大廚去偷師,結果發現寧氏那燜豬肉壓根就不是什麼稀罕玩意兒。

  燜菜啊!

  最講究的其實是食材本身,以及調醬料的秘方,當然火候也挺重要的,可能當上大酒樓大廚的,還能不懂火候?

  為了確保萬無一失,連負責宰殺生豬的屠夫都是少東家親自帶過去的。一般莊稼漢子,就算是有一把傻力氣,卻會因為不擅長殺豬,弄得滿地都是豬血,有些豬掙扎得太厲害了,還會造成二次傷害,甚至有些血還沒放光豬就已經死了。凝固的血堆積在豬肉里,會造成豬肉品質嚴重下降。

  朱家哥幾個的手藝肯定不至於那麼差,卻也好不到哪裡去。

  這酒樓的少東家特地請過來的屠夫就不同了,把豬血放得乾乾淨淨的,保證保留了最佳的品質。

  如此這般,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當所有的一切都妥當了,大廚師傅也拿出了看家本事開始掌勺,最終到燜肉出鍋,所有人都提著一顆心。

  負責伸第一筷子品嘗的人自然是那位少東家,他不顧燙口,先挾了一絲,看著輕鬆被挾走一塊的燜肉,他稍稍放下了點兒心,起碼這個手感跟他上回特地趕到石門鎮吃寧氏做的燜肉差不多。

  可等那一小塊燜肉入了口,他滿懷期待的一品嘗……

  隨即他就摔了筷子,勃然大怒。

  怎麼說呢?燜肉的口感還是不錯的,可也僅僅只是不錯而已。跟他家酒樓里類似的菜餚一個水準,非要說的話,豬肉確實比以前那些略微香了一些,入口滑了一些。可惜,這點些微的差距,必須是由專門品嘗菜餚差距的人才能感受到。

  換句話說,那少東家本身就不是普通的食客,他是類似於王香芹上輩子那種美食評論家的,平常就挑剔得很,所有大廚研發了新的菜式,都必須先過他這一關。若沒他的首肯,絕不能上桌。

  而這道燜豬肉,憑良心說,這水平是可以上酒樓菜單的,卻跟他的期待有著天壤之別。

  在少東家摔了筷子之後,掌勺的大廚也大著膽子略嘗了嘗,隨後眉頭緊皺:“少東家,這絕不是我的手藝問題,是豬肉不對。”

  這個道理,少東家怎麼可能會不明白呢?

  可就是因為他太明白了,所以才會更生氣!

  假如是廚子的問題,大不了換個廚子就好了,哪怕在縣城裡找不到更好的廚子,他完全可以去府城裡挖人。然而,換做是豬肉本身的問題,他就沒轍兒了。

  沒轍兒不代表就不會追究。

  那少東家是典型的生意人,假如是地位相當的,他自然會講究一個“買賣不成仁義在”。可面對一群泥腿子,他憑什麼給人留面子?當初,他是下了定金的,還簽訂了契約,為了避免這些養豬人家見利反悔,他還特地拿去官衙門蓋了紅印子。原本,他留這一手完全是怕競爭對手搞事,眼下卻成了出氣的好法子。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