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頁
陸鳴已經收斂不住臉上的笑意了,他想通了長久困擾他的問題,「沒關係,我可以自己出錢拍。我為什麼拍那些商業電影呢?當然也和我喜歡科幻題材有關係,但本質還是想證明我有拍好商業片的能力。這我現在已經做到了,接下來我要拍我的白月光劇本了。賺也好,賠也罷,我自己擔著。這電影不是拍了想讓觀眾買帳的,是拍了讓我自己高興的。」
郭達見陸鳴油鹽不進,叫來了製片人王璐一同勸說陸鳴。
沒曾想王璐很快倒戈了,她也贊同陸鳴先緩緩,明年春天再拍這部電影,「陸鳴啊,你這個劇本主人公是個女孩子,對吧?電影前三分之一在講她的青春期。一個女孩子,出生在漁農家庭,不顧父母阻攔,堅持要跟船出海打撈。好!這個題材好。『大海』在這裡就是一種父權的象徵,她爭取出海的機會,就是對父權的一種抗爭。那這個主角性向是什麼啊?是不是可以表現少數群體的青春期掙扎?連起來,就是完美契合歐洲三大的審美啊。這樣的電影運作我有經驗,我們沖獎有望。你放下心,好好研究、創作,不要聽郭達的,要拿獎的電影不急於一時。」
陸鳴聽到一半,就明白王璐的意思了。合著她是把這個劇本當做迎合政治正確的範本了,打算從這角度出發公關獎項,如果真的公關成功了,那就算她的實績了。
陸鳴也不贊同王璐的意見,「不,這就是一個簡單的關於出海、成長的故事。女主許悠當然是一個獨立自主的青年人,她的父母雖然文化程度不高,但並不是重男輕女、有性別刻板印象的那種人,他們很開明,支持她做她能力範圍內任何想做的事。我這個故事裡沒什麼明顯的反抗,也不涉及性向,因為我壓根沒打算談論感情,我只是要敘述一個女孩成長過程中與海洋的數次相遇與告別。」
「許悠當然是一個自我意識覺醒的年輕女性,她勇敢、赤誠、有冒險精神,她本身就是當代獨立女性,所謂的政治正確性天然地蘊含在故事中,但我不會放大談論這個話題。也不會以理所當然的事——『性別平等』為賣點來沖獎。」
王璐以為自己的話正中陸鳴下懷,沒想到也被陸鳴回絕了。她和郭達兩個人走出會議室,留陸鳴一個人坐在沙發上。他們走出房門的時候,都輕輕搖了搖頭,「陸鳴是個無可救藥的理想主義者」,他們不約而同地想到。
雖然周圍的人都因為他的決定陷入了不解與困惑,但陸鳴現在心裡特別通透,完全明白自己要做什麼。
《海之子》這個故事的雛形是什麼時候闖進他的腦海的,陸鳴也說不清。
陸鳴第一次對「海」有特別的依戀,是在他小學二年級鄭重其事地在一塊公益板上籤上自己的名字開始,那之前,他雖然去過水族館、海洋公園,但對海洋的認識始終停留在——「有很多奇怪生物棲居其中」。
陸鳴二年級的時候參加了一個公益知識競賽,叫「救救鯊魚」,那個公益板是呼籲禁食魚翅的,陸鳴在那塊板上籤下了名字,這是他與海洋訂立的第一條契約。
後來有一次他去參加別人婚禮,當時他12歲,婚宴上的一道前菜就是魚翅羹。
陸鳴得知後,堅決反對,他顧忌到這是別人的婚禮,只是生悶氣,沒有說什麼。是他爸爸陸風察覺他情緒不對,詢問後才知道陸鳴暗自生氣的原因。
陸鳴一個小孩說話可能沒什麼人聽,陸風作為一個功成名就的大人,說話還是有一定分量的,他在餐桌上自然地提及陸鳴簽過不食用魚翅的承諾書,詢問大家是不是可以照顧一下小朋友的情緒。
席間的賓客也都是情商高的,他們順著陸風的話,夸陸鳴是個有環保意識的好孩子,紛紛表示這碗魚翅羹不吃了,以後也不吃魚翅了。
陸鳴後來對他的父親徹底失望,也有前後對比過於強烈的原因。在他印象中,他有一個非常開明的父親,一直都很尊重他的個人意志,從來不會把孩子當成自己的附庸,不會擅自干涉孩子的決定,給予了陸鳴自有成長的空間,也始終是他堅實的後盾。
他曾以為他有這個世界上最好的爸爸,所以在知道被隱藏的真相後,那種背叛感格外強烈。
12月已經過了禁漁期,陸鳴去到大連,在當地找了一個要出海的漁夫,商量跟他一起在12月6日出海。
出海那天,陸鳴提前吃了預防暈眩的藥物,來到港口,和漁夫老李打了招呼,就上船了。這艘捕撈船不大,但很新,各種設備都剛調試過。
老李招呼陸鳴上船,「小陸啊,我們還要再等一下,今天還有個小伙子要和我們一起出海。」
「好的。」
沒多久,陸鳴看到不遠處有一個向著他們的船奔跑而來的身影,一邊跑,一邊很熱情地揮著手向他們打招呼。
那人走近點,陸鳴才認出來——是何堯城。
陸鳴好幾年沒見過何堯城了,雖然他們過去也稱不上熟人,但也算有交集,陸鳴正思慮著怎麼開口比較合適,何堯城已經率先行動了。
他給了老李一個大大的擁抱,又來擁抱陸鳴,擁抱進行到一半,何堯城動作卡住了,他往後退了半步,拉開距離,才終於反應過來眼前的人是誰,「陸鳴?怎麼是你?我以為是給老李打下手的漁民小哥呢!你怎麼也來這了?」
郭達見陸鳴油鹽不進,叫來了製片人王璐一同勸說陸鳴。
沒曾想王璐很快倒戈了,她也贊同陸鳴先緩緩,明年春天再拍這部電影,「陸鳴啊,你這個劇本主人公是個女孩子,對吧?電影前三分之一在講她的青春期。一個女孩子,出生在漁農家庭,不顧父母阻攔,堅持要跟船出海打撈。好!這個題材好。『大海』在這裡就是一種父權的象徵,她爭取出海的機會,就是對父權的一種抗爭。那這個主角性向是什麼啊?是不是可以表現少數群體的青春期掙扎?連起來,就是完美契合歐洲三大的審美啊。這樣的電影運作我有經驗,我們沖獎有望。你放下心,好好研究、創作,不要聽郭達的,要拿獎的電影不急於一時。」
陸鳴聽到一半,就明白王璐的意思了。合著她是把這個劇本當做迎合政治正確的範本了,打算從這角度出發公關獎項,如果真的公關成功了,那就算她的實績了。
陸鳴也不贊同王璐的意見,「不,這就是一個簡單的關於出海、成長的故事。女主許悠當然是一個獨立自主的青年人,她的父母雖然文化程度不高,但並不是重男輕女、有性別刻板印象的那種人,他們很開明,支持她做她能力範圍內任何想做的事。我這個故事裡沒什麼明顯的反抗,也不涉及性向,因為我壓根沒打算談論感情,我只是要敘述一個女孩成長過程中與海洋的數次相遇與告別。」
「許悠當然是一個自我意識覺醒的年輕女性,她勇敢、赤誠、有冒險精神,她本身就是當代獨立女性,所謂的政治正確性天然地蘊含在故事中,但我不會放大談論這個話題。也不會以理所當然的事——『性別平等』為賣點來沖獎。」
王璐以為自己的話正中陸鳴下懷,沒想到也被陸鳴回絕了。她和郭達兩個人走出會議室,留陸鳴一個人坐在沙發上。他們走出房門的時候,都輕輕搖了搖頭,「陸鳴是個無可救藥的理想主義者」,他們不約而同地想到。
雖然周圍的人都因為他的決定陷入了不解與困惑,但陸鳴現在心裡特別通透,完全明白自己要做什麼。
《海之子》這個故事的雛形是什麼時候闖進他的腦海的,陸鳴也說不清。
陸鳴第一次對「海」有特別的依戀,是在他小學二年級鄭重其事地在一塊公益板上籤上自己的名字開始,那之前,他雖然去過水族館、海洋公園,但對海洋的認識始終停留在——「有很多奇怪生物棲居其中」。
陸鳴二年級的時候參加了一個公益知識競賽,叫「救救鯊魚」,那個公益板是呼籲禁食魚翅的,陸鳴在那塊板上籤下了名字,這是他與海洋訂立的第一條契約。
後來有一次他去參加別人婚禮,當時他12歲,婚宴上的一道前菜就是魚翅羹。
陸鳴得知後,堅決反對,他顧忌到這是別人的婚禮,只是生悶氣,沒有說什麼。是他爸爸陸風察覺他情緒不對,詢問後才知道陸鳴暗自生氣的原因。
陸鳴一個小孩說話可能沒什麼人聽,陸風作為一個功成名就的大人,說話還是有一定分量的,他在餐桌上自然地提及陸鳴簽過不食用魚翅的承諾書,詢問大家是不是可以照顧一下小朋友的情緒。
席間的賓客也都是情商高的,他們順著陸風的話,夸陸鳴是個有環保意識的好孩子,紛紛表示這碗魚翅羹不吃了,以後也不吃魚翅了。
陸鳴後來對他的父親徹底失望,也有前後對比過於強烈的原因。在他印象中,他有一個非常開明的父親,一直都很尊重他的個人意志,從來不會把孩子當成自己的附庸,不會擅自干涉孩子的決定,給予了陸鳴自有成長的空間,也始終是他堅實的後盾。
他曾以為他有這個世界上最好的爸爸,所以在知道被隱藏的真相後,那種背叛感格外強烈。
12月已經過了禁漁期,陸鳴去到大連,在當地找了一個要出海的漁夫,商量跟他一起在12月6日出海。
出海那天,陸鳴提前吃了預防暈眩的藥物,來到港口,和漁夫老李打了招呼,就上船了。這艘捕撈船不大,但很新,各種設備都剛調試過。
老李招呼陸鳴上船,「小陸啊,我們還要再等一下,今天還有個小伙子要和我們一起出海。」
「好的。」
沒多久,陸鳴看到不遠處有一個向著他們的船奔跑而來的身影,一邊跑,一邊很熱情地揮著手向他們打招呼。
那人走近點,陸鳴才認出來——是何堯城。
陸鳴好幾年沒見過何堯城了,雖然他們過去也稱不上熟人,但也算有交集,陸鳴正思慮著怎麼開口比較合適,何堯城已經率先行動了。
他給了老李一個大大的擁抱,又來擁抱陸鳴,擁抱進行到一半,何堯城動作卡住了,他往後退了半步,拉開距離,才終於反應過來眼前的人是誰,「陸鳴?怎麼是你?我以為是給老李打下手的漁民小哥呢!你怎麼也來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