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頁
經過鞋店和酒店,接近商店街的盡頭有個小小的四方形角落。
那裡有香菸鋪和房屋中介,而香菸鋪的斜前方有一家咖啡廳。
02
那並非我記憶中的咖啡廳。
這也沒辦法,在那件事情後,店鋪想必被出售且加以改裝過了。還不如說,現在也同樣是咖啡廳更令我不可思議。附近的居民、現在的店主和剛剛進來的客人們是怎麼想的呢?
放在店門口,寫著咖啡公司名稱的GG牌也不是我記憶中的店名。外牆改漆成淡藍色,充滿明亮悠閒的氣氛,和以前的印象完全不同。
我推門走進店裡。
空間大小完全沒變,吧檯和收款機的位置也一模一樣。
過去那位年約五十多歲的老實老闆,總是默默地站在吧檯里沖泡咖啡。他永遠穿著藍襯衫、灰背心,那大概是他的制服。他有點眼袋,太陽穴上浮著一些老人斑,白了七八分的頭髮梳理得非常整齊,下巴也剃得十分光滑,和他乾淨利落的手法很搭配,看了就讓人感到安心。他是個沉默的男人,我不記得聽過他的聲音。
而她則站在收款機內側。
圍著暗紅色牛仔布圍裙。
03
如今管理這家店的是個看似三十多歲、蓄著鬍子的瘦長男子。
送咖啡來的是個二十歲左右的年輕男子。從他那看起來沒什麼經驗、有點輕浮的樣子,應該是打工的學生。說著“歡迎光臨”的臉孔還帶著少年般的稚嫩神情。
我在堅硬的木製長椅坐下。桌子和椅子像是分別購買的,仔細一看發現花色有些不同。整間店的風格該說是早期的美國風情嗎?總之能感受到老闆的堅持。這麼一想,我才注意到地板也是木頭的。
玻璃菸灰缸上有洋酒商的標誌,看來是廠商的贈品,讓人不禁懷疑老闆是否為其他物品花光了預算,感覺有些落差。但看向其他桌子時,我發現每張桌子上的菸灰缸都是不同廠商、不同形狀的製品,或許菸灰缸也是老闆的收藏品。
我拉過菸灰缸,點起了香菸。
以前和朋友來這裡時,我通常都坐在這個位置。
04
朋友的公寓在穿過鐵路的另一邊。
那棟公寓叫“KAIWA莊”,每次去那裡時我總會想,“KAIWA”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拉開玄關的門,鑲著毛玻璃的老舊木門並排在走廊兩側,白天也暗沉沉的。
朋友的房間在一樓角落,大量的書本圍著從不整理的床鋪堆成一座小山。衣櫥門坎上拉著曬衣繩,上頭永遠都吊著毛巾和襯衫,大白天裡室內便很昏暗。
每到晚上,那個房間就會變成飲酒之處,不過白天時只要我上門找他,朋友便會起身和我一起外出。
我們穿著拖鞋發出啪噠啪躂地拖沓聲,沉默地朝平交道的方向走去。我常猜想“KAIWA”會不會是房東的姓。那還真是特殊的姓,漢字應該怎麼寫?海和、貝輪、鹿岩、飼羽,腦海中浮現了各式各樣的漢字組合。
某天,我終於開口問了朋友“KAIWA莊”名字的由來,朋友想都不想地就回答我那是源自英文“conversation”,也就是“會話”的意思。聽說是房東希望房客之間能愉快相處,所以才取了這個名字。
對當時的我們來說,穿過平交道前往那間店是一種儀式。
05
我隨意地打量店內。
過去的裝潢並不是這樣,當時是隨處可見的那種普通咖啡廳。入口的玻璃是很深的褐色,以白色文字寫著店名。大片玻璃’窗外並排著觀葉植物的盆栽。人口處有座白色三層櫃,上方擺著公共電話和印有信用卡公司標誌的便條紙及原子筆,柜子里則放著漫畫周刊和報紙。由於總是立刻被顧客弄亂,女服務生只要經過便會細心地整理一番。吧檯上放著不鏽鋼托盤,上頭倒迭著一模一樣的杯子。出水口呈三角形的銀色水壺擦拭得閃閃發亮,折好的深藍色抹布墊在水壺下方。
吧檯和桌子是成對的白色合成板材質,吧檯的凳子和沙發則是黑色合成皮。桌上擺著圓形不鏽鋼菸灰缸。每張桌子上方都有從天花板懸垂而下的三角形吊燈,鈍重的光芒照著桌面。地面似乎貼著暗紅色塑料布,不過上頭的長年污垢已經泛黑,看不出原先的顏色了。店內沒有播放音樂,不過或許是常客的要求,只有收音機小聲地播報著高中棒球賽和相撲實況。收款機對面的牆上,掛著四方形時鐘和風景照片月曆。當時,所謂的咖啡廳是日常與非日常的空白地帶,也帶著些微暗沉、自虐味道的心虛。
06
爽朗的青年送來了開水,那是個很小的杯子,似乎只要用力一握就會破碎,裡頭只漂著一個冰塊。
我盯著玻璃杯看,盯著杯中的冰塊看。
我察覺到青年困惑的眼神,慌張地點了招牌咖啡。
“這裡以前也是咖啡廳吧?”
我若無其事地這麼問,青年側首不解道:
“是嗎?我聽說這間店之前是照相館。”
果然如我所料,這裡轉手過好幾回。歷經不同的營業種類後,再次開起了咖啡廳。即使更換店面,自來水和瓦斯的配線位置也不會改變,所以只要是餐飲業的店鋪,吧檯位置和桌子的擺設位置也早自然地決定好了。
“招牌咖啡。”
那裡有香菸鋪和房屋中介,而香菸鋪的斜前方有一家咖啡廳。
02
那並非我記憶中的咖啡廳。
這也沒辦法,在那件事情後,店鋪想必被出售且加以改裝過了。還不如說,現在也同樣是咖啡廳更令我不可思議。附近的居民、現在的店主和剛剛進來的客人們是怎麼想的呢?
放在店門口,寫著咖啡公司名稱的GG牌也不是我記憶中的店名。外牆改漆成淡藍色,充滿明亮悠閒的氣氛,和以前的印象完全不同。
我推門走進店裡。
空間大小完全沒變,吧檯和收款機的位置也一模一樣。
過去那位年約五十多歲的老實老闆,總是默默地站在吧檯里沖泡咖啡。他永遠穿著藍襯衫、灰背心,那大概是他的制服。他有點眼袋,太陽穴上浮著一些老人斑,白了七八分的頭髮梳理得非常整齊,下巴也剃得十分光滑,和他乾淨利落的手法很搭配,看了就讓人感到安心。他是個沉默的男人,我不記得聽過他的聲音。
而她則站在收款機內側。
圍著暗紅色牛仔布圍裙。
03
如今管理這家店的是個看似三十多歲、蓄著鬍子的瘦長男子。
送咖啡來的是個二十歲左右的年輕男子。從他那看起來沒什麼經驗、有點輕浮的樣子,應該是打工的學生。說著“歡迎光臨”的臉孔還帶著少年般的稚嫩神情。
我在堅硬的木製長椅坐下。桌子和椅子像是分別購買的,仔細一看發現花色有些不同。整間店的風格該說是早期的美國風情嗎?總之能感受到老闆的堅持。這麼一想,我才注意到地板也是木頭的。
玻璃菸灰缸上有洋酒商的標誌,看來是廠商的贈品,讓人不禁懷疑老闆是否為其他物品花光了預算,感覺有些落差。但看向其他桌子時,我發現每張桌子上的菸灰缸都是不同廠商、不同形狀的製品,或許菸灰缸也是老闆的收藏品。
我拉過菸灰缸,點起了香菸。
以前和朋友來這裡時,我通常都坐在這個位置。
04
朋友的公寓在穿過鐵路的另一邊。
那棟公寓叫“KAIWA莊”,每次去那裡時我總會想,“KAIWA”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拉開玄關的門,鑲著毛玻璃的老舊木門並排在走廊兩側,白天也暗沉沉的。
朋友的房間在一樓角落,大量的書本圍著從不整理的床鋪堆成一座小山。衣櫥門坎上拉著曬衣繩,上頭永遠都吊著毛巾和襯衫,大白天裡室內便很昏暗。
每到晚上,那個房間就會變成飲酒之處,不過白天時只要我上門找他,朋友便會起身和我一起外出。
我們穿著拖鞋發出啪噠啪躂地拖沓聲,沉默地朝平交道的方向走去。我常猜想“KAIWA”會不會是房東的姓。那還真是特殊的姓,漢字應該怎麼寫?海和、貝輪、鹿岩、飼羽,腦海中浮現了各式各樣的漢字組合。
某天,我終於開口問了朋友“KAIWA莊”名字的由來,朋友想都不想地就回答我那是源自英文“conversation”,也就是“會話”的意思。聽說是房東希望房客之間能愉快相處,所以才取了這個名字。
對當時的我們來說,穿過平交道前往那間店是一種儀式。
05
我隨意地打量店內。
過去的裝潢並不是這樣,當時是隨處可見的那種普通咖啡廳。入口的玻璃是很深的褐色,以白色文字寫著店名。大片玻璃’窗外並排著觀葉植物的盆栽。人口處有座白色三層櫃,上方擺著公共電話和印有信用卡公司標誌的便條紙及原子筆,柜子里則放著漫畫周刊和報紙。由於總是立刻被顧客弄亂,女服務生只要經過便會細心地整理一番。吧檯上放著不鏽鋼托盤,上頭倒迭著一模一樣的杯子。出水口呈三角形的銀色水壺擦拭得閃閃發亮,折好的深藍色抹布墊在水壺下方。
吧檯和桌子是成對的白色合成板材質,吧檯的凳子和沙發則是黑色合成皮。桌上擺著圓形不鏽鋼菸灰缸。每張桌子上方都有從天花板懸垂而下的三角形吊燈,鈍重的光芒照著桌面。地面似乎貼著暗紅色塑料布,不過上頭的長年污垢已經泛黑,看不出原先的顏色了。店內沒有播放音樂,不過或許是常客的要求,只有收音機小聲地播報著高中棒球賽和相撲實況。收款機對面的牆上,掛著四方形時鐘和風景照片月曆。當時,所謂的咖啡廳是日常與非日常的空白地帶,也帶著些微暗沉、自虐味道的心虛。
06
爽朗的青年送來了開水,那是個很小的杯子,似乎只要用力一握就會破碎,裡頭只漂著一個冰塊。
我盯著玻璃杯看,盯著杯中的冰塊看。
我察覺到青年困惑的眼神,慌張地點了招牌咖啡。
“這裡以前也是咖啡廳吧?”
我若無其事地這麼問,青年側首不解道:
“是嗎?我聽說這間店之前是照相館。”
果然如我所料,這裡轉手過好幾回。歷經不同的營業種類後,再次開起了咖啡廳。即使更換店面,自來水和瓦斯的配線位置也不會改變,所以只要是餐飲業的店鋪,吧檯位置和桌子的擺設位置也早自然地決定好了。
“招牌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