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法常,中國南宋畫家,僧人。號牧溪。生卒年不詳,活躍於13世紀60~80年代之際。擅畫龍、虎、猿、鶴、蘆雁、山水、人物。其畫於秀逸清冷中透出禪意,有“純是禪機”的評價。

  相傳法常與當時日本派到中國學習佛法的聖一國師同門。他的部分作品流傳到日本,對日本繪畫影響很大。現在日本珍藏有他的《羅漢圖》、《松樹八哥圖》和《觀音圖》、《猿圖》、《鶴圖》(這三幅為一套,被視為法常的代表作)。國內還有他的《寫生蔬果圖》(故宮博物院)、《花果翎毛圖》(台北故宮博物院)等。

  後文提到的就是《猿》,其為絹本墨筆淡彩,縱173.3厘米、橫99.3厘米,現為日本京都大德寺收藏。

  注釋30:

  北宋開寶四年(公元971年),宋太祖命在成都雕版大藏經,至宋太宗太平興國八年(公元983年),雕版完成,後運至開封印製。因雕於開寶年間,故稱“開寶藏”,又因成於蜀地,也稱“蜀藏”。這是我國最早雕刻的一部佛經,無論在佛教史還是印刷史上都有重要地位。此後,歷代各朝先後有二十多部這種官刻、私刻版本問世。而“開寶藏”版本早在元代就已經散佚,國內現存有兩種宋本殘卷。

  北宋官辦大藏經成書後,還傳入了朝鮮、日本等國,可以說,“開寶藏”是後代國內及海外各種大藏經的祖本。

  北宋官辦大藏經全藏有1076部,5048卷,裝為480函。當時以千字文的“天地玄黃”等字為標號,所以文中說“玄字號”。

  注釋31:

  《五卷書》是古印度故事集,最早可能產生於公元前1世紀,流行較廣的版本為12世紀一耆那教和尚所編訂。因其有5卷,故而得名。

  《五卷書》裡面的許多故事,已經進入歐洲中世紀許多為人所喜愛的故事集裡,如《十日談》、《坎特伯雷故事集》等。《五卷書》對中國文學有較大的影響,據有人初步考證,在中國民間故事中,來自《五卷書》的故事就有23個。在漢譯佛經裡面,可以找到不少《五卷書》中也有的故事。如小說中所說的海怪與猴子的故事,又見於漢譯佛經《六度集經》卷三十六,《生經》卷十、《佛本行集經》等。

  《五卷書》的結構很奇特,即由若干個可獨立成篇的小故事構成一個完整的大故事,這是古印度文學的一種獨特形式。很多佛經故事的結構也脫胎於此。這種結構也影響了中國古代的小說創作,比如《西遊記》就明顯可以找到它的影子。所以後文謝惠仁說《西遊記》與《五卷書》淵源不淺。

  注釋32:

  那爛陀寺:古印度摩揭陀國王舍城東的著名寺院,是古印度規模宏大、水平最高的學府,尤以其中的佛教寺院和佛學研究著稱於世。12世紀被毀。

  無遮會:梵文音譯“般遮於瑟”,意謂賢聖道俗上下貴賤無遮,平等行財施和法施的發揮。中國的無遮會始於南朝的梁武帝。7世紀時,戒日王(590年—647年)邀請中國的玄奘法師參加在曲女城舉行的無遮大會(曲女城,古代中印度的城市和國名,在今勒克惱,是7世紀上半葉印度戒日王的都城)。據《三藏法師傳》卷五,到會者有十八國王,大小乘佛僧三千餘人,那爛陀寺僧人一千餘人,婆羅門等外道三千餘人。

  注釋33:

  “三藏”是佛教典籍的總稱。藏的原意是盛放東西的筐,佛教用以概括全部佛教典籍,意思接近於“全書”。“三藏”是指經、律、論三個佛典部分。精通“三藏”的僧人稱“三藏法師”。

  注釋34:

  千手觀音(亦有千手千眼觀音),是中國寺院中常見的形象,其典型塑法(畫法)有兩種,其中最精美的是實有千手的,另有簡化形式的,實際上是四十手。這一類塑像中,最大的八隻手就是法身八手,其中有二手合掌,其餘拿法器或做手印;再細小的是報身四十手,其中二手合掌,其餘的三十八手拿法器;剩下的952隻手,也就是如孔雀開屏般在背後的,叫化身手。

  注釋35:

  白居易詩《眼病》中有“人間方藥應無益,爭得金篦試刮看”,杜甫詩《謁文公上方》中有“金篦刮眼膜,價重百車渠”,李商隱詩《和孫朴韋蟾孔雀詠》中有“約眉憐翠羽,刮目想金篦”等句。詩中所說的“金篦”是用典故,這個典故出於《大涅槃經》卷八,“佛言:善男子,如百盲人為治目故,造詣良醫,是時良醫即以金篦抉其眼膜。”

  據考證,金篦術至少在晉代以前就已發明,但這一技術很快失傳,在印度也不見蹤影。

  正文 第96節:(96)

  注釋36:

  鑒真(688年-763年),唐代僧人,曾經六次東渡,前五次因遭官府阻攔或遇颶風皆未成功。第六次,天寶十二年(753年)受日本遣唐藤原清河等人相請,“向日本傳戒”,遂於第二年成功東渡到了日本,後成為日本律宗初祖。

  755年,鑒真被迎請到日本首都奈良東大寺,天皇授予他“傳燈大法師”位,四月,築壇為天皇、皇后、皇太子及僧俗四百餘人授戒。他對發展日本的醫學、雕塑、美術和建築都有一定貢獻。

  傳說鑒真目盲,憑聞藥味為天皇治病,從此日本才有醫藥。另傳他曾為日本天皇的皇太后治好了病。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