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頁
很多年以後,花剌子模國早已經處在蒙古人的統治下,僥倖逃脫的帖木兒滅里十分思念故土,便返回了家鄉。就在他當年守衛的忽氈城,他遇見了自己的兒子,問自己的兒子說:“如果你遇到你的父親,你還認得他嗎?”兒子說:“父親逃走時,我還只是個吃奶的孩子,當然不認得了。但這裡有個奴隸認識他。”於是把那個奴隸找來,奴隸一眼認出了帖木兒滅里,從此,英雄帖木兒滅里還活著的消息傳遍四方。
但帖木兒滅里最後還是不幸被窩闊台之子合丹捕獲,合丹問起過去的事情,帖木兒滅里驕傲地回答說:“大海和山嶽都看見了我如何跟蒙古的英雄們交鋒。星星可以證明,因為我的英勇,世界都拜倒在我的腳下。”合丹勃然大怒,一箭射死了帖木兒滅里,但其英勇抗擊蒙古軍的事跡卻廣為流傳。
成吉思汗和皇四子拖雷則率主力軍直逼不花剌。不花剌是中亞最重要的城市,是當時的文明和宗教中心。在蒙古軍的強大攻勢下,這座城市最終陷落,且被夷為平地。曾有一個不花剌人逃出,有人向他打聽不花剌的戰況,他驚魂未定地道:“他們到來,他們破壞,他們焚燒,他們殺戮,他們搶劫,然後他們離去。”因為形象生動地描述了蒙古人殘暴殺掠的過程,一時廣為流傳,成為名句。
之後,蒙古軍開始進攻新都撒麻耳干。蘇丹摩訶末見蒙古大軍節節逼近,竟然不組織有效的抵抗,主動放棄首都,放棄天險,率眾逃跑。
蒙古大軍進入撒麻耳干後,摧毀了城市的生命線——水利系統,這座名城由此陷入癱瘓,後遭廢棄。
逃離撒麻耳乾的蘇丹摩訶末並沒有就此脫離險境。根據成吉思汗的命令:“要像獵犬一樣咬住自己的獵物不放,即使其躲入山林、海島,也要像疾風閃電般追上去。”蒙古名將者別、速不台率軍追擊摩訶末。摩訶末一路逃亡,一直逃到寬田吉思海中的一座小島上,不久聽說幼子被成吉思汗殺死,嬪妃也被蒙古人霸占凌辱,又驚又氣,很快生了重病。號稱“世界征服者”的一代蘇丹,最終悲慘地死在這裡。
進攻舊都玉龍傑赤的蒙古軍遭到了一定挫折,由於朮赤與察合台意見不合,玉龍傑赤久攻不下。成吉思汗命令窩闊台為前線指揮,最後才攻下玉龍傑赤城。駐守舊都玉龍傑赤的禿兒罕太后先是逃入山林,後來也被迫投降了蒙古。
摩訶末之子札蘭丁奉遺囑即位,成為新一任的花剌子模國蘇丹,他率領殘部進行抵抗,在八魯彎之戰中一舉消滅了近三萬蒙古兵。但花剌子模國大勢己去,札蘭丁很快被蒙古軍在申河擊敗,幾乎全軍覆沒,只帶著四千殘兵渡河逃入印度。一直到成吉思汗退兵後,札蘭丁才從印度返回波斯,重新奪取波斯西部一些地區,被各地諸侯奉為君主,重建了花剌子模國,建都於桃里寺。後來窩闊台即位後,再次派軍西征,逼得札蘭丁無處藏身,被波斯當地居民殺死。不可一世的花剌子模國最終被蒙古消滅。
成吉思汗家族有兩名重要成員在第一次西征中喪生:其一是成吉思汗的女婿脫忽察兒,在你沙不兒城下被射殺。拖雷為了給姐夫報仇,下令部隊晝夜攻城不止。你沙不兒軍民抵抗了一陣子,見情勢不妙,要求投降,卻被拖雷拒絕。城破後,蒙古人的大屠殺持續了四天,雞犬不留。拖雷聽說之前在馬魯屠殺時,有不少居民裝死藏在屍體中從而逃過一死,為了避免類似的情況發生,拖雷下令屠城時將你沙不兒城軍民的頭一律斬下,集聚成塔。四天中,鮮血染紅了大地,整個城池都在刀光馬蹄下呻吟,哭喊聲和求饒聲驚天動地,卻絲毫沒有打動拖雷的鐵石心腸。
另一個是成吉思汗的孫子蔑忒干,察合台的長子,在進攻巴米安時被射殺。成吉思汗十分寵愛蔑忒干,聞訊後怒氣衝天,據說他不戴頭盔,光著腦袋,親自參加戰鬥,蒙古軍由此士氣大振,一舉攻克巴米安。為了給蔑忒干復仇,所有的居民被趕盡殺絕,所有的建築被徹底摧毀,一個無比繁華的城市,變成了無盡的荒涼滄桑。憤怒的成吉思汗還下令,今後不許任何人居住在“這座該死的城市”。這位世界上最有權勢的人所發出的充滿暴戾與仇恨的詛咒,從此籠罩在查理戈爾戈拉高地,陰魂不散。
最初察合台還不知道長子已死,因為他脾氣暴躁,旁人也都不敢告訴他。有一天,成吉思汗和幾個兒子一起吃飯,故意大發脾氣,說兒子們翅膀硬了,都不聽話了,一邊說著,一邊將目光投向察合台。察合台立即跪了下來,表示願意一切聽從父汗吩咐。成吉思汗說:“是不是我說什麼,你都會聽從?”察合台說:“是,我絕對不敢違命。”成吉思汗這才說:“那我要告訴你,你的兒子蔑忒干已經死了,我命令你不要悲傷。”
察合台大驚失色,如遭電擊,但因為已經答應了父汗,只好努力忍住淚水,吃完飯後才跑出去大哭了一場。
雖然蒙古軍所過之處盡為廢墟,但這次歷時四年有餘的西征,對成吉思汗而言,卻是取得了空前的勝利,他靠戰爭搶掠到巨大財富,一躍成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第一次西征之後,成吉思汗將新占領土封給他的三個兒子作為世襲領地,其中長子朮赤封於欽察,據有花剌子模和康里國故地,建都薩萊,稱欽察汗國,又稱金帳汗國。朮赤死後,該國歸其次子拔都;二子察合台封於西遼和畏兀兒故地,初建都阿力麻里,稱察合台汗國;三子窩闊台封於乃蠻故地,即額爾齊斯河上游和巴爾喀什湖以東地區,建都也速里,稱窩闊台汗國。其中,朮赤的封地欽察汗國離草原故土最遠,這自然與他廣泛被人認為不是成吉思汗的親生骨肉有關。朮赤本人一生都籠罩在“野種”的陰影下,內心痛苦可想而知,即使戰功再高、封地再廣,無濟於事,以致四十多歲便抑鬱而死。
但帖木兒滅里最後還是不幸被窩闊台之子合丹捕獲,合丹問起過去的事情,帖木兒滅里驕傲地回答說:“大海和山嶽都看見了我如何跟蒙古的英雄們交鋒。星星可以證明,因為我的英勇,世界都拜倒在我的腳下。”合丹勃然大怒,一箭射死了帖木兒滅里,但其英勇抗擊蒙古軍的事跡卻廣為流傳。
成吉思汗和皇四子拖雷則率主力軍直逼不花剌。不花剌是中亞最重要的城市,是當時的文明和宗教中心。在蒙古軍的強大攻勢下,這座城市最終陷落,且被夷為平地。曾有一個不花剌人逃出,有人向他打聽不花剌的戰況,他驚魂未定地道:“他們到來,他們破壞,他們焚燒,他們殺戮,他們搶劫,然後他們離去。”因為形象生動地描述了蒙古人殘暴殺掠的過程,一時廣為流傳,成為名句。
之後,蒙古軍開始進攻新都撒麻耳干。蘇丹摩訶末見蒙古大軍節節逼近,竟然不組織有效的抵抗,主動放棄首都,放棄天險,率眾逃跑。
蒙古大軍進入撒麻耳干後,摧毀了城市的生命線——水利系統,這座名城由此陷入癱瘓,後遭廢棄。
逃離撒麻耳乾的蘇丹摩訶末並沒有就此脫離險境。根據成吉思汗的命令:“要像獵犬一樣咬住自己的獵物不放,即使其躲入山林、海島,也要像疾風閃電般追上去。”蒙古名將者別、速不台率軍追擊摩訶末。摩訶末一路逃亡,一直逃到寬田吉思海中的一座小島上,不久聽說幼子被成吉思汗殺死,嬪妃也被蒙古人霸占凌辱,又驚又氣,很快生了重病。號稱“世界征服者”的一代蘇丹,最終悲慘地死在這裡。
進攻舊都玉龍傑赤的蒙古軍遭到了一定挫折,由於朮赤與察合台意見不合,玉龍傑赤久攻不下。成吉思汗命令窩闊台為前線指揮,最後才攻下玉龍傑赤城。駐守舊都玉龍傑赤的禿兒罕太后先是逃入山林,後來也被迫投降了蒙古。
摩訶末之子札蘭丁奉遺囑即位,成為新一任的花剌子模國蘇丹,他率領殘部進行抵抗,在八魯彎之戰中一舉消滅了近三萬蒙古兵。但花剌子模國大勢己去,札蘭丁很快被蒙古軍在申河擊敗,幾乎全軍覆沒,只帶著四千殘兵渡河逃入印度。一直到成吉思汗退兵後,札蘭丁才從印度返回波斯,重新奪取波斯西部一些地區,被各地諸侯奉為君主,重建了花剌子模國,建都於桃里寺。後來窩闊台即位後,再次派軍西征,逼得札蘭丁無處藏身,被波斯當地居民殺死。不可一世的花剌子模國最終被蒙古消滅。
成吉思汗家族有兩名重要成員在第一次西征中喪生:其一是成吉思汗的女婿脫忽察兒,在你沙不兒城下被射殺。拖雷為了給姐夫報仇,下令部隊晝夜攻城不止。你沙不兒軍民抵抗了一陣子,見情勢不妙,要求投降,卻被拖雷拒絕。城破後,蒙古人的大屠殺持續了四天,雞犬不留。拖雷聽說之前在馬魯屠殺時,有不少居民裝死藏在屍體中從而逃過一死,為了避免類似的情況發生,拖雷下令屠城時將你沙不兒城軍民的頭一律斬下,集聚成塔。四天中,鮮血染紅了大地,整個城池都在刀光馬蹄下呻吟,哭喊聲和求饒聲驚天動地,卻絲毫沒有打動拖雷的鐵石心腸。
另一個是成吉思汗的孫子蔑忒干,察合台的長子,在進攻巴米安時被射殺。成吉思汗十分寵愛蔑忒干,聞訊後怒氣衝天,據說他不戴頭盔,光著腦袋,親自參加戰鬥,蒙古軍由此士氣大振,一舉攻克巴米安。為了給蔑忒干復仇,所有的居民被趕盡殺絕,所有的建築被徹底摧毀,一個無比繁華的城市,變成了無盡的荒涼滄桑。憤怒的成吉思汗還下令,今後不許任何人居住在“這座該死的城市”。這位世界上最有權勢的人所發出的充滿暴戾與仇恨的詛咒,從此籠罩在查理戈爾戈拉高地,陰魂不散。
最初察合台還不知道長子已死,因為他脾氣暴躁,旁人也都不敢告訴他。有一天,成吉思汗和幾個兒子一起吃飯,故意大發脾氣,說兒子們翅膀硬了,都不聽話了,一邊說著,一邊將目光投向察合台。察合台立即跪了下來,表示願意一切聽從父汗吩咐。成吉思汗說:“是不是我說什麼,你都會聽從?”察合台說:“是,我絕對不敢違命。”成吉思汗這才說:“那我要告訴你,你的兒子蔑忒干已經死了,我命令你不要悲傷。”
察合台大驚失色,如遭電擊,但因為已經答應了父汗,只好努力忍住淚水,吃完飯後才跑出去大哭了一場。
雖然蒙古軍所過之處盡為廢墟,但這次歷時四年有餘的西征,對成吉思汗而言,卻是取得了空前的勝利,他靠戰爭搶掠到巨大財富,一躍成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第一次西征之後,成吉思汗將新占領土封給他的三個兒子作為世襲領地,其中長子朮赤封於欽察,據有花剌子模和康里國故地,建都薩萊,稱欽察汗國,又稱金帳汗國。朮赤死後,該國歸其次子拔都;二子察合台封於西遼和畏兀兒故地,初建都阿力麻里,稱察合台汗國;三子窩闊台封於乃蠻故地,即額爾齊斯河上游和巴爾喀什湖以東地區,建都也速里,稱窩闊台汗國。其中,朮赤的封地欽察汗國離草原故土最遠,這自然與他廣泛被人認為不是成吉思汗的親生骨肉有關。朮赤本人一生都籠罩在“野種”的陰影下,內心痛苦可想而知,即使戰功再高、封地再廣,無濟於事,以致四十多歲便抑鬱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