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張如意道:“不錯,我是金國名將郭斌之女。”張珏道:“我真該死,早該想到的,除了郭斌之女,誰還能生下來就是神箭手?連我這個哥哥的箭術也是跟你學的。”

  張如意道:“哥哥不要怪我,這些我之前也不知道,都是嬸嬸臨死前才告訴我的。翁大娘也不是我的親嬸嬸,只是我的奶娘。當年蒙古人兵圍會州,我才是個二三歲的孩子,因為患了水痘被奶娘抱去秦州南郭寺求醫,僥倖逃過一劫。會州陷落後,蒙古人燒死了我全家,又殺了全城人,雞犬不留。我們無家可歸,又聽說蒙古人瘋狂追索大金官員及其家人,嬸嬸只好帶著我南下,逃入宋境,幸好遇到哥哥你們一家,好心收留了我們。嬸嬸怕我的身份給我帶來禍端,便讓我改跟她亡夫姓張,又為我取名如意。她從來沒有提及過我真正的身世,希望我可以像普通人一樣生活,平安如意。然而,生逢亂世,哪有平安如意可言?我又天生會射一手好箭,每每都讓嬸嬸憂心,總怕被蒙古人發現我是郭斌之女,總想逃得越遠越好。後來鳳州也被蒙古人攻占,我們一家輾轉來到釣魚城,哥哥你憑藉自己的努力,從小兵當上了將軍,我們都很高興。如果不是嬸嬸過世前的一番話,大概我們也會這麼過下去。可我知道我自己是郭斌的女兒後,偏偏抑制不住自己復仇的情緒。”

  她頓了頓,又續道:“我堅持,一是為了完成嬸嬸遺願,二來也想伺機為家人報仇,殺死當年兵圍會州的蒙古主帥闊端。雖然有惠恩法師的幫助,一路順利到達秦州,但安葬了嬸嬸後,我才知道復仇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闊端平日住在涼州,有時候也會來秦州,然身邊衛士極多,常人根本無法靠近。我心灰意冷之下,便想為家人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到南郭寺為他們超度招魂,雖然他們的身子都被大火燒成了灰,可我還是希望他們能魂歸大地,入土為安。也就是那個時候,我聽說了郭氏遺孤的故事。據說郭氏全家被燒死的時候,有侍女從大火中衝出,將一名嬰孩交給了蒙古兵士,稱要為郭斌將軍延續一點血脈。那嬰孩,自然就是我弟弟了。我聽了極為震撼,瘋狂打聽嬰孩的下落。旁人只知道蒙古人沒有殺他,而是收養了他,至於他改了什麼名字,又在什麼地方長大,無人得知。一想到我弟弟侍敵為主,目下一定在為仇人賣命,我就心痛如絞。偏巧那個時候,我遇到了高睿……”

  她嘆了口氣,幽幽道:“哥哥和旁人都以為高睿是對我一見傾心,才會千里追來,其實不是的,我們兩個早在出生之時,就由雙方父母做主,定下了娃娃親。”

  西夏滅亡後,名士高智耀不願意奉蒙古人為主,帶家眷輾轉來到會州,跟郭斌結為好友。當時正好郭斌妻子生下一女,取名天興,高智耀妻子生下一子,取名寶慶,寶慶正是西夏的最後一個年號。兩家遂約為婚姻。不久,蒙古大舉進攻金國,高智耀料想金國不久亦將滅亡,遂帶領全家回西夏故地隱居,以避兵災。果不其然,金國不久為蒙古所滅,郭斌力戰殉國,死前還燒死了全家。高智耀得到消息後,以為郭天興亦在大火中慘死,嘆息之餘,便不再將昔日婚約放在心上,為兒子改名為高睿。後來高氏父子因情勢所逼,亦投靠蒙古,成為皇子闊端的寵臣。

  那一日,因闊端要來南郭寺做法事,高睿先行來寺中做準備,竟然遇到了打扮成僧人模樣的張如意。大概是冥冥中自有天意,他第一眼見到她,便有異常熟悉的感覺,好像是他失散已久的親人。他悄悄跟蹤張如意,見她四處打聽郭氏遺孤的下落,立即想到她多半是倖存的郭斌之女,便上前直接問她是不是叫郭天興。張如意自然驚駭之極,轉身想逃,高睿忙上前攔住,表明了身份,稱自己原名高寶慶,是她的未婚夫。這一節,張如意並未聽翁大娘提過,當然不信。高睿卻拿出玉玦信物來,正好與張如意自小佩戴的半圈玉玦合成完整一塊。她這才半信半疑。

  高睿告知他也聽過郭氏孤兒的故事,他和父親都想方設法打聽過郭斌遺孤的下落,但當時出了那樁事後,蒙古人大概天良有所發現,屠城時未再對嬰孩下手,而是將嬰孩集中起來帶回蒙古,分給牧民撫養。當時就沒有人分得清到底哪個嬰孩才是郭斌之子,因為根本無人在意,事隔多年後,更無從查找。張如意聽後,愈發仇恨蒙古人,得知高睿是闊端寵臣後,便起了利用對方的心思,曲意奉迎。如此,她終於有機會接近闊端,不想卻偷聽到了闊端對方丈吐露心事,表示心中念念不忘遠在大理的汪紅蓼母子。她看到傳說中不可一世的混世魔王闊端居然也會如此消沉失落,覺得一刀殺了他太過便宜,還得賠上她自己的性命,不如利用汪紅蓼母子來對付闊端。她遂即刻動身返回大宋,卻在關卡被蒙古人攔住,多虧高睿及時挺身相救。她與對方萍水相逢,即便自小約有婚姻一事是真,她也未當回事,對對方沒有什麼感情。然而高睿自己冒著生命危險,千里護送她回來釣魚城,多少還是令她感動。

  回到釣魚城後,張如意對兄長瞞下一切,卻有意將在南郭寺聽到的一番話告訴了余如孫。因為憑她個人之力,根本無法尋到藏在大理的汪紅蓼母子,更無法與貴為宗王的闊端交鋒,只有利用蜀帥余玠的勢力,才是上上之策。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