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頁
有一天,他去石渠閣查閱檔案,經過孔子書櫃,心中一動,便過去打開查看,竟赫然看到孔壁《論語》古簡。忙展開細讀,簡上所用文字確是古字,但內文與硃安世所盜的《論語》完全相同。
他悵然若失,難道是自己猜測有誤?
但隨即生疑:既然如此,呂步舒先前為何要盜走孔壁《論語》?而且還偷改藏書目錄?既然已經盜走,為何又要放回來?
他慢慢捲起那捲竹簡,卻忽然發現穿皮繩的小孔內壁與外面看起來有些不同:竹簡表面古舊污朽、內壁卻很新鮮。湊近細看,發覺這竹簡其實只是看起來像古簡。這種仿古手段司馬遷以前就曾見過,是用煙燻、泥染、土埋等法子,將新簡做出古舊的模樣,但穿繩之孔太細,不好動手腳,所以難免露出破綻。
這孔壁《論語》是假的!
既然這部古簡是假的,那麼硃安世盜的那部也是假的!呂步舒是在借硃安世之力,以假替真,將假孔壁《論語》流布於世上!
一時間,司馬遷驚怒悲憤之極:呂步舒心機如此可怖!硃安世為了救孔驩而盜經,為進宮而淨身毀容,最後連性命都搭上,盜出來的竟是一部假《論語》!
他又猛地想起衛真,這假《論語》是衛真傳給硃安世,他所傳《論語》不是從孔驩口中得來,而是受呂步舒之命!呂步舒讓衛真給孔驩送飯,只不過是設下釣鉤,用來誘騙蒙蔽我和硃安世。
衛真啊衛真,你為何要這麼做?
司馬遷心中悲傷,不敢深想,匆匆離開了石渠閣。
回到家中,他將此事告訴了柳夫人,柳夫人聽後也驚駭無比,不禁落淚。
史記只剩最後一篇——《孔子列傳》。
這幾年,司馬遷一直在等待孔壁《論語》,然而現在孔驩不知去向,恐怕早已遇害,此生再也無望見到《論語》真文。
他滿腔悲憤,心想:後世縱使不知《論語》真面目,但必須知道這一真相。
於是他奮筆疾書,將真相全部書之於文,終於完成《孔子列傳》。
寫罷最後一個字,天色微亮,已是清晨。他擱下筆,吹滅燈,直起身子,望著案上竹簡,萬千滋味一起湧上心頭,一時間難辨悲喜。不由得喃喃念起兒寬帛書上的那六句:星辰下,書卷空
高陵上,文學燔
九河枯,日華熄
九江涌,天地黯
鼎淮間,師道亡
啼嬰處,文脈懸
尤其是讀到“啼嬰處,文脈懸”,更是喟嘆不已,呆坐半晌,萬千感慨最終化做一聲深嘆,消散於清寒之中。
正要起身,遠處忽然傳來一聲雞鳴,他心中一動:人心郁暗,世道昏亂,孔子一片仁心,不正是這世間的一聲雞鳴?雄雞不會因世人昏睡,便不鳴叫。仁人志士,又何嘗會因為天下無道,便杜口噤聲?孔子一生寂寞,但為傳揚仁義,明知其不可為,卻不遺餘力而為之。
痴嗎?傻嗎?的確是。
但世間若沒有了這一點痴傻,人心還能剩下什麼?
人可死,魂不可滅。他精神一振,生出一念,忙抓起書刀[書刀:又稱“削”,書寫修改工具。秦漢時期文字書寫於竹簡,有誤則用刀削去重寫。],將卷首《孔子列傳》的“列傳”二字削刮去,重新提筆蘸墨,寫下“世家”二字。
他寫史記,是以人為綱,獨創了紀傳體,將史上人物按身份分為“本紀”、“世家”、“列傳”三類。《本紀》記帝王,《世家》記王侯,《列傳》則記載古今名臣名士、特出人物。孔子家世低微,故而一直分在《列傳》中。但此刻想來,孔子雖不是王侯,但孔子之重,重過歷代所有王侯。世間少一位王侯,並無損失,但世間若沒有了仁義,則暗無天日。
史記完成,只剩下最後一件事:如何留傳?
古史部分倒還好,天子也曾看過。但當代之史,不少都是隱秘醜聞,尤其景帝及當今天子本紀,他毫無避諱,秉筆直書,一旦被天子看到,必會被焚毀。
他能託付的人,只有女兒女婿,女兒司馬英頗具膽識,自不會推脫,但女婿楊敞膽小怕事,只要看到當今天子本紀,就斷然不敢收留史記。就算他敢,一旦被察覺,也必將禍及全族。孔壁《論語》之禍已經令人慘痛,再不能為了史記,又禍害親人、傷及無辜。但如果不能公諸於世,寫史記又有何用?
司馬遷思前想後,始終想不出一個妥善之策。
幸好柳夫人想到一個主意:抄一份副本,將該避諱的地方全部刪去,再交給女兒女婿,這樣,至少大部分史記能得以留傳。至於正本,萬萬不能托人收藏,找個隱秘的地方,埋藏起來,以待後世之人發掘。
這個法子兩全其美,很是妥當。但正本藏在哪裡好?
藏的地方既不能太顯著,也不能太荒僻。太顯著,易被當世人發現,則仍然難逃被毀之運;太荒僻,則恐怕永世都不會被人發現。最好是劉氏王朝覆滅之後,再被發現,到那時,則不用再怕觸怒朝廷。但什麼地方能保證這一點?
夫妻兩個一邊思索商議,司馬遷一邊抓緊抄寫史記副本,邊抄邊刪改:景帝及當今天子本紀,全部刪去[世傳《史記》有缺失,班固言“十篇有錄無書”(《漢書·藝文志》)。其中包括《孝景本紀》和《孝武本紀》。唐人司馬貞《史記索隱》指出:“《景紀》取班書補之,《武紀》專取《封禪書》”,其中《孝景本紀》是從《漢書》摘補,《武帝本紀》由《史記·封禪書》中截取。];河間獻王劉德,只留下劉德好儒學一句,藏書、獻書及死因全部刪去[世傳《史記》關於河間獻王劉德只有簡略一句:“好儒學,被服造次必於儒者。山東諸儒多從之游。”(《史記·五宗世家》)];淮南王劉安,有意記得極其詳細,文中處處自相矛盾[參見《史記·淮南衡山列傳》。];遊俠列傳中,硃安世段落本來篇幅最多,只有狠下心,全部刪除。趙王孫、樊仲子、郭公仲只錄其名,事跡全都刪去[參見《史記·遊俠列傳》];孔子第十一代孫中,孔延年為嫡長子,刪去其子孫名姓,以為諷戒[《史記·孔子世家》中第十一代孫,記錄次子孔安國子孫姓名,卻未記錄嫡長子孔延年子孫姓名。];孔安國、孔驩經歷全部刪除,只留下一句“安國生卬,卬生驩[參見《史記·孔子世家》]”;想到孔壁《論語》就此湮滅,他心中實在不甘,再三思忖,又提筆在孔安國處添了一句“至臨淮太守,早卒”。孔安國死時已年過六旬,用“早卒”二字,暗示他死於非命[孔安國生卒年為歷史懸案,至今未解。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中記載孔安國“早卒”,然而《孔子家語後序》與《孔子世家譜》則稱孔安國“年六十卒”。而且孔安國既已有孫,當不算“早卒”。];至於孔壁《論語》,只在《仲尼弟子列傳》篇末提及“孔氏古文”,寫了一句:“論言弟子籍,出孔氏古文近是。余以弟子名姓文字悉取論語弟子問並次為篇,疑者闕焉。[見《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大意為:講述孔子弟子的書籍,孔家所傳古文經最接近真實,我摘取《論語·弟子問》中語句依次編寫成篇,可疑之處,只能空缺。]”
他悵然若失,難道是自己猜測有誤?
但隨即生疑:既然如此,呂步舒先前為何要盜走孔壁《論語》?而且還偷改藏書目錄?既然已經盜走,為何又要放回來?
他慢慢捲起那捲竹簡,卻忽然發現穿皮繩的小孔內壁與外面看起來有些不同:竹簡表面古舊污朽、內壁卻很新鮮。湊近細看,發覺這竹簡其實只是看起來像古簡。這種仿古手段司馬遷以前就曾見過,是用煙燻、泥染、土埋等法子,將新簡做出古舊的模樣,但穿繩之孔太細,不好動手腳,所以難免露出破綻。
這孔壁《論語》是假的!
既然這部古簡是假的,那麼硃安世盜的那部也是假的!呂步舒是在借硃安世之力,以假替真,將假孔壁《論語》流布於世上!
一時間,司馬遷驚怒悲憤之極:呂步舒心機如此可怖!硃安世為了救孔驩而盜經,為進宮而淨身毀容,最後連性命都搭上,盜出來的竟是一部假《論語》!
他又猛地想起衛真,這假《論語》是衛真傳給硃安世,他所傳《論語》不是從孔驩口中得來,而是受呂步舒之命!呂步舒讓衛真給孔驩送飯,只不過是設下釣鉤,用來誘騙蒙蔽我和硃安世。
衛真啊衛真,你為何要這麼做?
司馬遷心中悲傷,不敢深想,匆匆離開了石渠閣。
回到家中,他將此事告訴了柳夫人,柳夫人聽後也驚駭無比,不禁落淚。
史記只剩最後一篇——《孔子列傳》。
這幾年,司馬遷一直在等待孔壁《論語》,然而現在孔驩不知去向,恐怕早已遇害,此生再也無望見到《論語》真文。
他滿腔悲憤,心想:後世縱使不知《論語》真面目,但必須知道這一真相。
於是他奮筆疾書,將真相全部書之於文,終於完成《孔子列傳》。
寫罷最後一個字,天色微亮,已是清晨。他擱下筆,吹滅燈,直起身子,望著案上竹簡,萬千滋味一起湧上心頭,一時間難辨悲喜。不由得喃喃念起兒寬帛書上的那六句:星辰下,書卷空
高陵上,文學燔
九河枯,日華熄
九江涌,天地黯
鼎淮間,師道亡
啼嬰處,文脈懸
尤其是讀到“啼嬰處,文脈懸”,更是喟嘆不已,呆坐半晌,萬千感慨最終化做一聲深嘆,消散於清寒之中。
正要起身,遠處忽然傳來一聲雞鳴,他心中一動:人心郁暗,世道昏亂,孔子一片仁心,不正是這世間的一聲雞鳴?雄雞不會因世人昏睡,便不鳴叫。仁人志士,又何嘗會因為天下無道,便杜口噤聲?孔子一生寂寞,但為傳揚仁義,明知其不可為,卻不遺餘力而為之。
痴嗎?傻嗎?的確是。
但世間若沒有了這一點痴傻,人心還能剩下什麼?
人可死,魂不可滅。他精神一振,生出一念,忙抓起書刀[書刀:又稱“削”,書寫修改工具。秦漢時期文字書寫於竹簡,有誤則用刀削去重寫。],將卷首《孔子列傳》的“列傳”二字削刮去,重新提筆蘸墨,寫下“世家”二字。
他寫史記,是以人為綱,獨創了紀傳體,將史上人物按身份分為“本紀”、“世家”、“列傳”三類。《本紀》記帝王,《世家》記王侯,《列傳》則記載古今名臣名士、特出人物。孔子家世低微,故而一直分在《列傳》中。但此刻想來,孔子雖不是王侯,但孔子之重,重過歷代所有王侯。世間少一位王侯,並無損失,但世間若沒有了仁義,則暗無天日。
史記完成,只剩下最後一件事:如何留傳?
古史部分倒還好,天子也曾看過。但當代之史,不少都是隱秘醜聞,尤其景帝及當今天子本紀,他毫無避諱,秉筆直書,一旦被天子看到,必會被焚毀。
他能託付的人,只有女兒女婿,女兒司馬英頗具膽識,自不會推脫,但女婿楊敞膽小怕事,只要看到當今天子本紀,就斷然不敢收留史記。就算他敢,一旦被察覺,也必將禍及全族。孔壁《論語》之禍已經令人慘痛,再不能為了史記,又禍害親人、傷及無辜。但如果不能公諸於世,寫史記又有何用?
司馬遷思前想後,始終想不出一個妥善之策。
幸好柳夫人想到一個主意:抄一份副本,將該避諱的地方全部刪去,再交給女兒女婿,這樣,至少大部分史記能得以留傳。至於正本,萬萬不能托人收藏,找個隱秘的地方,埋藏起來,以待後世之人發掘。
這個法子兩全其美,很是妥當。但正本藏在哪裡好?
藏的地方既不能太顯著,也不能太荒僻。太顯著,易被當世人發現,則仍然難逃被毀之運;太荒僻,則恐怕永世都不會被人發現。最好是劉氏王朝覆滅之後,再被發現,到那時,則不用再怕觸怒朝廷。但什麼地方能保證這一點?
夫妻兩個一邊思索商議,司馬遷一邊抓緊抄寫史記副本,邊抄邊刪改:景帝及當今天子本紀,全部刪去[世傳《史記》有缺失,班固言“十篇有錄無書”(《漢書·藝文志》)。其中包括《孝景本紀》和《孝武本紀》。唐人司馬貞《史記索隱》指出:“《景紀》取班書補之,《武紀》專取《封禪書》”,其中《孝景本紀》是從《漢書》摘補,《武帝本紀》由《史記·封禪書》中截取。];河間獻王劉德,只留下劉德好儒學一句,藏書、獻書及死因全部刪去[世傳《史記》關於河間獻王劉德只有簡略一句:“好儒學,被服造次必於儒者。山東諸儒多從之游。”(《史記·五宗世家》)];淮南王劉安,有意記得極其詳細,文中處處自相矛盾[參見《史記·淮南衡山列傳》。];遊俠列傳中,硃安世段落本來篇幅最多,只有狠下心,全部刪除。趙王孫、樊仲子、郭公仲只錄其名,事跡全都刪去[參見《史記·遊俠列傳》];孔子第十一代孫中,孔延年為嫡長子,刪去其子孫名姓,以為諷戒[《史記·孔子世家》中第十一代孫,記錄次子孔安國子孫姓名,卻未記錄嫡長子孔延年子孫姓名。];孔安國、孔驩經歷全部刪除,只留下一句“安國生卬,卬生驩[參見《史記·孔子世家》]”;想到孔壁《論語》就此湮滅,他心中實在不甘,再三思忖,又提筆在孔安國處添了一句“至臨淮太守,早卒”。孔安國死時已年過六旬,用“早卒”二字,暗示他死於非命[孔安國生卒年為歷史懸案,至今未解。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中記載孔安國“早卒”,然而《孔子家語後序》與《孔子世家譜》則稱孔安國“年六十卒”。而且孔安國既已有孫,當不算“早卒”。];至於孔壁《論語》,只在《仲尼弟子列傳》篇末提及“孔氏古文”,寫了一句:“論言弟子籍,出孔氏古文近是。余以弟子名姓文字悉取論語弟子問並次為篇,疑者闕焉。[見《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大意為:講述孔子弟子的書籍,孔家所傳古文經最接近真實,我摘取《論語·弟子問》中語句依次編寫成篇,可疑之處,只能空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