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有好一會兒,兩個人互相對望,卻皆無言語。

  承明帝嘴唇輕啟,猶豫囁嚅了半晌,才啞聲叫出了那個陌生又禁忌的名字:“……明昭。”

  一別二十餘年的叔侄相逢,讓已寫入史冊的戰役變得不那麼恢弘了,反而遙遠滄桑。

  曾經站在對立面的兩個人,如今都是白髮蒼蒼,建元放下斗笠走過來,承明帝看著他遲暮衰老的面容,才意識到自己也終究不再年輕。

  記憶中二十出頭的那個青年,好像就在一夕之間垂垂老矣,不復當初。

  而他曾經縱馬馳騁沙場的歲月,也已隨洪流奔涌逝去,一晃十年,老盡少年心。

  禪師默不作聲地退到了角落,建元在桌前撩袍坐下,開口喚了聲“皇叔”。

  承明帝的目光一直在他的身上,他有些不太明白這個自己找了數十年的人今日出現到底是為了什麼。

  以他多疑的性情,本應把此事和曹開陽的謀反聯繫到一塊兒,但不知為何,千言萬語他忽然統統都壓下去了,只平靜的問道:“明昭這些年,過得好麼?”

  建元已經老了,承明帝六十出頭,而他也是花甲的年齡。

  “過得好。”他抬起眼時,笑容很淡,重複道,“在皇叔的大齊中,過得好。”

  他說的是“皇叔的大齊”而不是“大齊”,這個字眼令承明帝無端靜了片刻,“二十年來,你都在開封的相國寺?”

  建元搖了搖頭,“這些年,我去過很多地方。”

  “在濟南的明湖上泛過舟,到雲滇的高山上瞧過雪,也去過東邊看海,去過北邊的納木爾河邊和西邊的崑崙山。”

  納木爾河是他曾經與阿魯台交鋒之處,承明帝聽完便輕輕皺眉。

  建元望著他笑了笑,“不過最後看來看去,還是覺得中原最好。”

  畢竟是生他養他的地方。

  儘管這番描述看似很美,但承明帝依舊能聽出他離宮後流離轉徒,漂泊不定的生活,這樣的人,會目空一切,毫無怨言麼?

  “皇叔。”在他出神之際,建元輕輕道,“你知道我在納木爾河的時候,想了些什麼嗎?”

  承明帝順著他的話問:“什麼?”

  “那會兒我借住在河邊的一戶村民家中,白天有韃靼打草谷,夜裡就能聽到一晚的哀嚎和哭聲。老農家的兒子被打成了廢人,成日裡拖著一條斷腿出去務農,某一日趕上阿魯台帶隊擄掠,就再也沒回來過。”

  他說完,唇邊還是帶了淺淺的笑,“後來見皇叔親征,我便在想,若是坐在位置上的人是我,能替這些人討回公道麼?”

  承明皇帝突然語塞住,眉頭深鎖地望著他,似乎想從他眼中看出什麼來。

  “天子守國門。”建元道,“太/祖說的不錯,四叔的確鐵骨錚錚。”

  他還在笑,可承明帝不知為何感到了一絲沉重,只靜靜坐在黃綢所制的蒲墩上,聽他一言一語。

  作者有話要說:  啊啊啊,本來以為這章四千字就能寫完,沒想到估計得寫到七千去……然後昨天又頭疼欲裂所以一個字沒寫【。

  不過我感覺再不更新就會被千刀萬剮了,所以就只能分成兩章……暫時先更這一章吧QAQ

  ←_←看了大家的腦洞,我表示女主的身份不會再有反轉了。

  黃雀在後的……當然是老皇帝啊!

  其實,當我《明朝那些事兒》的時候就在腦補,如果建文帝和明成祖老了以後見一面會是個什麼場景。

  因此就有了這一章的劇情!

  雖然寫得倉促,感覺有許多情感還是沒表現出來,但!

  我依然嗅到了深深的基情【???】不是……我是說深深的歷史厚重感!

  能做出遷都這樣有遠見的事,朱棣真心深謀遠慮。

  換成朱允炆,明朝的壽命大概會縮短很多年吧。

  雖然很可憐!因為在我的心中,朱允炆的形象一直都是穿越時空的愛戀裡面的徐崢啊QAQ真是怎麼都黑不起來。 【好像暴露了什麼

  *

  第八玖章

  而此時,遠在宮門外的廝殺越演越烈,韃官們身負著走上人生巔峰的重任,士氣一路高漲,守城的御林軍統領眼看就要擋不住,抵著城門一臉血地高聲喊救援。

  然而眼下能使的守軍幾乎都調動了,一抬頭空無一人,簡直能唱一出空城計。

  他只覺要完,拉了副將匆匆交代:“我去一趟城外五軍營,你先撐著!”

  副將一聽心裡很是不妙,拽住他的手不肯放:“您別不是要跑吧?”

  “我跑你娘!”御林軍統領就著他腦門兒打下去,“要麼我在這兒守著,你去通知駐軍?”

  副將望了一眼密密麻麻越聚越多的蒙古軍,到底認慫地給他做了個“請”的姿勢。

  統領氣不順地踹了他一腳,這才拎起長劍飛身而起,大叫了聲打算衝破重圍。

  他這招破釜沉舟倒也夠很氣勢,韃官在這不要命的劍光下紛紛必讓,好容易跑出了包圍圈,沒等出御街,迎面竟撞上一隊令行禁止,整齊肅穆的鐵騎。

  統領登時怔在原地,分不清對方究竟是敵是友。倘若曹睿還有一群聲勢如此浩大,裝備如此精煉的援軍,大齊的江山今兒豈不是要易主了!

  短短須臾,他內心輾轉出千思百轉的豐富情緒,那馬背上的黑衣女子長發高束,無悲無喜地看了看他,旋即收回視線平視前方,揮刀朗聲說:“聖上有旨,拿下叛軍,格殺勿論。”

  玉皇廟後的矮坡上,聞芊正問起楊凝。

  施百川一刀結果了面前的刺客,才得空回答,“凝兒拿兵符到五軍營調兵去了,現在應該在往長安門趕。曹睿他那批韃子軍再怎麼厲害,折騰了幾個時辰也夠他們受的,眼下正好,一網打盡。”

  她聞言鬆了一口氣。

  這場叛亂只要能平定,也就不怕曹開陽再捲土重來,老皇帝眼下既已知道了他的真面目,想必不會再為難楊家,閣老能官復原職也說不準。

  聞芊懸著的心才放下,很快又陷入了新的惆悵之中……

  不過,越獄的事又要怎麼解釋呢?還有樓硯,他再怎麼說也是曹開陽引薦的人,朝廷會不會趕盡殺絕?

  編個謊能糊弄過去嗎?

  她不知道一國之君和當朝首輔哪個更好對付一點,從年紀上來看,楊漸和老皇帝似乎不相上下。

  思忖間,坡下一隊黑壓壓人馬逐漸逼近,施百川正愁那幾個上躥下跳的弓箭手難對付,見狀眼前一亮,急忙招呼道:“是趙大哥他們,趙大哥——”

  趙青領著四五個錦衣衛提刀往這邊趕,他好似聽到了聲音,駐足頓了一瞬後,腳步愈發急促。

  聞芊總算是從楊晉身上下來了,解釋性地與他望了一眼,隨即才遲疑著朝樓硯走去。

  廟中的僧人大約是受到驚擾,燭火陸續亮起。

  他正看著遠處,餘光瞥見她,轉眸的同時側過身來,唇邊有淺淡平和的笑意。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