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頁
聞言,楊晉也跟著沉吟了良久。
從時間上算的話,先帝二十一歲登基,在位五年,二十六歲逃出宮。聞芊於承明五年出生,那會兒建元帝已經三十一了,也就是說,他三十一到四十一這十年是在那座“霧山”上度過的。
哪怕落魄的天子也依舊是九五之尊,樓家人定然會對他畢恭畢敬,就算身在山野,和旁人也會有明顯的差別。再結合聞芊同他講的幼年趣聞……
“如果我猜得不錯。”楊晉停了停,“那位曾經給你們講故事的叔叔,很可能就是建元帝。”
聞芊雙足一頓,若有所思地頷首,“我也是這麼想的。”
十多年前的記憶太久遠,對於這個叔叔,她甚至連容貌都想不起來,只依稀記得是個清瘦文雅的中年男子,說話輕言細語,待誰都是一副平和溫柔的模樣。
這樣的人,也曾坐在九龍倚上指點江山嗎?
架子床上鏤空雕著繁複的花紋,聞芊睜著眼,看月光流進來,在花瓣與根莖上浮動,街上的打更聲隔了幾重高牆飄在空氣中,顯得愈發渺遠空靈,連滿座的夏蟲都不自覺的鳴金收兵。
楊晉還沒躺下,在她腦袋頂上慵懶地支著頭,手指卷著一縷青絲把玩。
兩個人都毫無睡意。
“還在想你那個叔……那個建元帝?”
聞芊並未正面回答,但她的話不言而喻。
“小的時候不知道他的身份,常常看到他獨自坐在坡上,一坐就是一整天。那會兒覺得大人們都很忙,就他清閒,無所事事的,像個不務正業地紈絝子弟。
“後來他老愛和我們這些小孩子混在一起,又喜歡講故事,我便一直以為他是家族裡有那麼點學問,可又沒考上功名最後自甘墮落的書生。”
說著,聞芊轉過身,面向他。
指尖的秀髮倏忽滑落,楊晉放下手,抬眸與她對視。
“當今為什麼要起兵□□呢?是他這個皇帝當得不好……所以遭了報應嗎?”
這個問題叫他不知要從何解釋。
惠宗這個皇帝不好麼?
並不是。
相反的,他算個為數不多的開明之君,並沒有昏庸,也沒有無道,可並非意味著,只要開明、仁慈,江山就不會易主。
“也許……正是因為他太好了吧。”
他在一片微涼的艾草香中輕聲開口,“上一代留下太多的桎梏。太子死得早,太/祖又偏愛孫兒,所以臨終傳位跳過了幾位王爺,把重擔壓在了他的身上。得到的過多就註定了會成為眾矢之的,樹大招風。
“遍布大齊的九個叔叔虎視眈眈。為了自保,他選擇削藩,然而老謀深算的藩王不會輕易善罷甘休,於是戰火一觸即發。”
聞芊曾聽建元帝講過無數次太/祖南征北戰的故事,從他不厭其煩無數次的重複中看得出來,他對自己的爺爺非常嚮往。
“兩軍交戰,起初南軍也不是勢如破竹的一邊倒。惠宗之所以會輸,一是輸在身邊人的背叛。”
這個她此前聽說了,是隨侍的太監曹開陽給承明帝傳遞了許多重要情報。
楊晉忽然頓了頓,“其二,是輸在他給當今的免死金牌。”
聞芊有些不解:“什麼免死金牌?”
“建元帝曾下令,無論如何不能傷當今的性命。他顧及叔侄之情,以至於北軍在戰場上束手束腳,擒賊先擒王——我說句大不敬的,倘使今上死在靖難途中,他就不會有後面的顛沛流離了。”
楊晉平靜道:“兩軍交戰,只有輸贏,何來的握手言和?
“他或許是個好人,但好人不一定適合做皇帝。”
不知怎的,聞芊驀地就明白了這個落魄的君主從前說過的那句話。
——溫柔的人是無法所向披靡的。
他害怕背上殺死親叔叔的罪名,可親叔叔卻不介意逼死他這個親侄子。
皇家的血緣在權力面前有時候就是這麼涼薄脆弱,不堪一擊。
因此在那些隱姓埋名的日子,他一遍又一遍的反思,從爺爺和叔叔的經歷中懂得了自己會輸掉這場鬥爭的原因。
自古皇帝便有“孤家寡人”的謙稱,現下細細想來倒也十分貼切。他雖未眾叛親離,卻也大廈已傾,獨木難支。
但即使如此,在亂世之中仍有一群人願意背井離鄉,拋棄妻子地追隨他。
他們甚至可以為了他一人舍一族,為了他一人鞠躬盡瘁,肝腦塗地。
想通了這點,聞芊才慢慢地理解了那些曾經聽到昏昏欲睡的傷春悲秋:
“人這一輩子,因為有許多不能辜負的人,所以才要好好的活下去。”
*
不知是不是天氣太熱,作妖了大半年的曹開陽忽然消停了,隨著文官的敢怒不敢言,彈劾的奏摺數量銳減,連承明帝每日上朝也和顏悅色了許多,整個六月里,朝堂上呈現出罕見的太平景象。
就在眾人以為風波即將平息之時,危機到底還是抓住了夏日的尾巴。
聞芊這天早起便覺得眼皮跳得厲害,窗邊立了只通身漆黑的寒鴉,伺候的侍女一進門就打碎了一隻茶杯。
統統不是好兆頭。
侍女一勁兒地躬身認錯,她坐在妝奩前漫不經心地望向窗外,烈日當空,晨光帶著極大的殺傷力照射大地。
楊晉和楊閣老照常上朝,今日兩個人都不當值,按理說若無大事,下午就該回來了,但一直等到晚上都沒有消息。
楊夫人起先還在廳里喝茶,眼見天色越來越暗,她終於坐不住,也跟著到院中探頭張望。
約摸戌時三刻,長街上總算有了動靜,吵雜聲里夾雜著零碎的腳步,把潛意識中的不祥預感渲染到了極致。
聞芊的想法果然印證了,楊閣老是被人半扶半抬地拖著回來的,楊晉皺眉攙扶住他上半身。
這姿勢不太妙,和當初的彭定洲如出一轍,楊夫人第一反應便是挨了打,當場就要暈,幸而聞芊眼疾手快把她抱住才沒讓這府中再多出一個病人來。
楊晉把人扶進臥房,旋即出來沉聲叫請大夫。
底下瞬間亂成一團,打水的打水,出門的出門,偌大的一個庭院竟還不夠這些下人跑的。
聞芊趁亂將打算進屋去的施百川給拽住。
“怎麼回事?”
後者一腦門的汗,“還能怎麼著,老爺子被人參了一本!”
“誰幹的?”
剛問出口,聞芊自己就已經有了答案。
曹開陽暗中不動原來並非是作惡多端想金盆洗手,他,或許這裡面還有樓硯,蓄謀了一個月,借著不久前彭定洲的案子,楊家和彭家的關係,以及內閣剛剛通過的一項土木工程,指使人參了個“專權”的大罪。
這幾乎是楊漸的死穴,因為他入閣以來四方交好,內閣一條心,文武百官無不敬重,看上去群臣其樂融融,很是和睦。
然而換在皇帝的位置上就並不是值得高興的事了。
從時間上算的話,先帝二十一歲登基,在位五年,二十六歲逃出宮。聞芊於承明五年出生,那會兒建元帝已經三十一了,也就是說,他三十一到四十一這十年是在那座“霧山”上度過的。
哪怕落魄的天子也依舊是九五之尊,樓家人定然會對他畢恭畢敬,就算身在山野,和旁人也會有明顯的差別。再結合聞芊同他講的幼年趣聞……
“如果我猜得不錯。”楊晉停了停,“那位曾經給你們講故事的叔叔,很可能就是建元帝。”
聞芊雙足一頓,若有所思地頷首,“我也是這麼想的。”
十多年前的記憶太久遠,對於這個叔叔,她甚至連容貌都想不起來,只依稀記得是個清瘦文雅的中年男子,說話輕言細語,待誰都是一副平和溫柔的模樣。
這樣的人,也曾坐在九龍倚上指點江山嗎?
架子床上鏤空雕著繁複的花紋,聞芊睜著眼,看月光流進來,在花瓣與根莖上浮動,街上的打更聲隔了幾重高牆飄在空氣中,顯得愈發渺遠空靈,連滿座的夏蟲都不自覺的鳴金收兵。
楊晉還沒躺下,在她腦袋頂上慵懶地支著頭,手指卷著一縷青絲把玩。
兩個人都毫無睡意。
“還在想你那個叔……那個建元帝?”
聞芊並未正面回答,但她的話不言而喻。
“小的時候不知道他的身份,常常看到他獨自坐在坡上,一坐就是一整天。那會兒覺得大人們都很忙,就他清閒,無所事事的,像個不務正業地紈絝子弟。
“後來他老愛和我們這些小孩子混在一起,又喜歡講故事,我便一直以為他是家族裡有那麼點學問,可又沒考上功名最後自甘墮落的書生。”
說著,聞芊轉過身,面向他。
指尖的秀髮倏忽滑落,楊晉放下手,抬眸與她對視。
“當今為什麼要起兵□□呢?是他這個皇帝當得不好……所以遭了報應嗎?”
這個問題叫他不知要從何解釋。
惠宗這個皇帝不好麼?
並不是。
相反的,他算個為數不多的開明之君,並沒有昏庸,也沒有無道,可並非意味著,只要開明、仁慈,江山就不會易主。
“也許……正是因為他太好了吧。”
他在一片微涼的艾草香中輕聲開口,“上一代留下太多的桎梏。太子死得早,太/祖又偏愛孫兒,所以臨終傳位跳過了幾位王爺,把重擔壓在了他的身上。得到的過多就註定了會成為眾矢之的,樹大招風。
“遍布大齊的九個叔叔虎視眈眈。為了自保,他選擇削藩,然而老謀深算的藩王不會輕易善罷甘休,於是戰火一觸即發。”
聞芊曾聽建元帝講過無數次太/祖南征北戰的故事,從他不厭其煩無數次的重複中看得出來,他對自己的爺爺非常嚮往。
“兩軍交戰,起初南軍也不是勢如破竹的一邊倒。惠宗之所以會輸,一是輸在身邊人的背叛。”
這個她此前聽說了,是隨侍的太監曹開陽給承明帝傳遞了許多重要情報。
楊晉忽然頓了頓,“其二,是輸在他給當今的免死金牌。”
聞芊有些不解:“什麼免死金牌?”
“建元帝曾下令,無論如何不能傷當今的性命。他顧及叔侄之情,以至於北軍在戰場上束手束腳,擒賊先擒王——我說句大不敬的,倘使今上死在靖難途中,他就不會有後面的顛沛流離了。”
楊晉平靜道:“兩軍交戰,只有輸贏,何來的握手言和?
“他或許是個好人,但好人不一定適合做皇帝。”
不知怎的,聞芊驀地就明白了這個落魄的君主從前說過的那句話。
——溫柔的人是無法所向披靡的。
他害怕背上殺死親叔叔的罪名,可親叔叔卻不介意逼死他這個親侄子。
皇家的血緣在權力面前有時候就是這麼涼薄脆弱,不堪一擊。
因此在那些隱姓埋名的日子,他一遍又一遍的反思,從爺爺和叔叔的經歷中懂得了自己會輸掉這場鬥爭的原因。
自古皇帝便有“孤家寡人”的謙稱,現下細細想來倒也十分貼切。他雖未眾叛親離,卻也大廈已傾,獨木難支。
但即使如此,在亂世之中仍有一群人願意背井離鄉,拋棄妻子地追隨他。
他們甚至可以為了他一人舍一族,為了他一人鞠躬盡瘁,肝腦塗地。
想通了這點,聞芊才慢慢地理解了那些曾經聽到昏昏欲睡的傷春悲秋:
“人這一輩子,因為有許多不能辜負的人,所以才要好好的活下去。”
*
不知是不是天氣太熱,作妖了大半年的曹開陽忽然消停了,隨著文官的敢怒不敢言,彈劾的奏摺數量銳減,連承明帝每日上朝也和顏悅色了許多,整個六月里,朝堂上呈現出罕見的太平景象。
就在眾人以為風波即將平息之時,危機到底還是抓住了夏日的尾巴。
聞芊這天早起便覺得眼皮跳得厲害,窗邊立了只通身漆黑的寒鴉,伺候的侍女一進門就打碎了一隻茶杯。
統統不是好兆頭。
侍女一勁兒地躬身認錯,她坐在妝奩前漫不經心地望向窗外,烈日當空,晨光帶著極大的殺傷力照射大地。
楊晉和楊閣老照常上朝,今日兩個人都不當值,按理說若無大事,下午就該回來了,但一直等到晚上都沒有消息。
楊夫人起先還在廳里喝茶,眼見天色越來越暗,她終於坐不住,也跟著到院中探頭張望。
約摸戌時三刻,長街上總算有了動靜,吵雜聲里夾雜著零碎的腳步,把潛意識中的不祥預感渲染到了極致。
聞芊的想法果然印證了,楊閣老是被人半扶半抬地拖著回來的,楊晉皺眉攙扶住他上半身。
這姿勢不太妙,和當初的彭定洲如出一轍,楊夫人第一反應便是挨了打,當場就要暈,幸而聞芊眼疾手快把她抱住才沒讓這府中再多出一個病人來。
楊晉把人扶進臥房,旋即出來沉聲叫請大夫。
底下瞬間亂成一團,打水的打水,出門的出門,偌大的一個庭院竟還不夠這些下人跑的。
聞芊趁亂將打算進屋去的施百川給拽住。
“怎麼回事?”
後者一腦門的汗,“還能怎麼著,老爺子被人參了一本!”
“誰幹的?”
剛問出口,聞芊自己就已經有了答案。
曹開陽暗中不動原來並非是作惡多端想金盆洗手,他,或許這裡面還有樓硯,蓄謀了一個月,借著不久前彭定洲的案子,楊家和彭家的關係,以及內閣剛剛通過的一項土木工程,指使人參了個“專權”的大罪。
這幾乎是楊漸的死穴,因為他入閣以來四方交好,內閣一條心,文武百官無不敬重,看上去群臣其樂融融,很是和睦。
然而換在皇帝的位置上就並不是值得高興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