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因此,光是初步的陣前收降就已經突破了上萬之數,按照我的估計,作為偌大西軍聯合的精華和主要戰力,應該都投入到這一戰當中;

  畢竟,相比之前那些與北朝關係密切而被嚴重拖累和削弱的,來自朔方、北原、雲中、關內諸道明顯有些良莠不齊的兵馬,這些可都是正好以暇的河西、隴右的旗號,表現出來的鬥志和士氣也是不可與日而喻的。

  在長安廢城下一戰打垮了他們的脊樑,或者說是憑仗的信念和底氣之後,剩下的就是如何讓上萬名各色騎兵,最大限度的在追亡逐北當中擴大勝利果實了。

  而在剛剛取得了關內道這個腹心之地的戰略主導權以後,我也要開始考慮下一步的戰略方向了。

  如今的西軍強勢洶洶而來,但是底蘊和後力難以持久,大敗之後就更加空虛孱弱了,然而所在地方民風彪悍難訓;而南朝雖然看起來頗為積弱,嶺內各道遍地烽火,但是作為老大王朝的後勁和底蘊依舊是綿長之久。

  究竟是就此分兵兩路南下,而輕取一系列西軍留下的地盤;還是繼續西進以「宜將剩勇追窮寇,莫學沽名做霸王!」,更進一步的斬草除根以絕後患呢。

  先難後易,還是先易後難的歷史抉擇和關頭,再次擺在了我的面前。

  「報……」

  這時一個飛奔上城樓的聲音打斷我的沉思。

  「游騎第四將普速完,已經追上了偽西朝的行駕……」

  「當面擊散扈從馬隊千餘,而擒獲西賊天子李失活,並后妃、內宦、臣公上百人……」

  與此同時,改頭換面而形如一名普通部將的趙熙,也夾雜在一隻打著「肅州團練」旗號的隊伍當中,匆匆進入到被敗退下來的潰兵,攪擾得一片紛鬧的蕭關城中;而將遠出與追兵接戰的塵囂,給暫時拋棄和阻斷在了身後。

  而當初在長安廢城之中,所謂親自率軍斷後和為天子爭取時間,其實都不過是他為了保全自己,所拋出來的豪言壯語式的煙霧和遮掩而已。

  而留在那些矢志不渝為之斷後將士中的,也只是一個形貌與他相近的族弟而已。畢竟,在如今的局勢下作為家族重要領頭人他的安危,更要勝過戰敗之後已經岌岌可危的西軍聯盟整體利益了;

  正所謂是戰敗之後的存亡之道,有時候只要比友軍跑得更快,能夠搶先一步回到自己的領地和軍隊當中,就足夠了。

  ……

  扶桑藩,東山道。

  武藏國/武州(今日本之東京都、埼玉縣全境、神奈川縣橫濱市、川崎市全境。)境內的戰火,以全境二十二郡數十萬口民眾,盡入南朝陣營掌控的結果而再度平息下來了。

  可以說,除了些許沿海的港口及其附屬漁村,還有幾座就近的石炭、銅鐵礦場之外,淮鎮對於境內其他剩餘的田土戶口就一無所取了。

  或者說也不是完全一無所取,除了對戰後俘虜的全權處置之外,作為南朝的武藏國司和西國武藏守在內的大小名主,需要在今後的數年之內繼續提供至少兩道三萬的力役,以供淮鎮的代理人在當地修路鋪橋、開山伐木、挖礦和建造之用。

  當然了,作為正當處於下風和逆勢當中的南朝而言,能夠將一個強大外援就此捆綁在地方上的利弊得失,自然是不言而喻了。

  因此,作為發揮了關鍵性作用的重要外援,平將門率領的淮上義從,也在接受了一批來自本土的補給之後,又馬不停蹄的攻入到,北朝、東國陣營所屬的重要諸侯——北扈親良和與良王,共管之下的上州/上野國境內。

  隨即,又在妙義山西側的利根川,大敗北扈親良邀自東面房總半島上的西國援軍,出自上總國和下總國、安房國的聯軍三萬餘人,就此與傾向南朝的諸侯佐竹氏、高屋氏會師,圍住了與良王的駐燁所在——群馬郡的廄橋城。

  第1293章 旋滅(九)

  隨著潼關殘餘的西軍出降,而蕭關城中的守軍爭相棄走,大散關和武關相繼兵不血刃而下;包括關內四要在內八百里秦川的帝王之資,就此徹底落入掌控之中了。

  只是所謂山河險阻、四塞墉固而沃野千里的所謂「帝王之資」,早已經是名不符其實了;

  源自前朝的過度開發和明顯的水土流失,再加上戰亂拉鋸和災害頻繁的水利系統崩潰,讓這裡曾經綿連不絕的良田沃野和人煙鼎沸的村邑市鎮,都變成了滿眼望去大片大片鳥獸草木橫生的荒野和廢墟。

  就連曾經顯赫天下的西京長安城,都不得不被後來歷代的所廢棄,而只留下原本城西北大明宮的位置上,重新以土木築城而居,權作是某種意義上的占領和控制權宣示。

  因此,羅括了整個偌大的關內道之後,居然只有二十幾萬口民,而且其中一部分是在高寵手上帶過來的山南、巴蜀等地移民,而另一部分則是西軍藩鎮所隨軍遷移過來的領有。

  所以,我治下的第一件事就是設立營田大使繼續移民以填關內,然後盡發俘虜以平整道路和修復河渠水利故道。

  只是比較讓人意外的是,居然還找到了幾隻躲在太白山和樓管山中,昔日被打散後就失聯的高寵麾下關內軍小股人馬。

  如今我新占領下的地盤雖然橫跨數道之大,但是相對總體上的人口而言還是相當的地廣人稀的;因此,至少在兩三代人的數十年內,暫時還不用擔心人口壓力引發的土地問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