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但沒有想到南朝號稱籌劃萬全的行事,居然是雷聲大雨點小的樣子貨,經過徐州變亂之後的淮鎮實力幾乎絲毫未損,非但不去找南朝大梁的麻煩,反而是把矛頭對準了自己這邊了。

  這讓他在開春之後,對於攻打和抄掠河北張邦昌勢力所取得的一連串優勢和成果,都變得黯然失色或者說是失去了大部分的價值和意義了。

  況且因為物候環境的緣故,平盧道的秋收又比河北道更晚一些,山內又比山外更晚一些,這也意味著原本需要占用大量人力來進行的秋收活動,將首當其衝的撞在了淮鎮洶洶而來的兵鋒上。

  這對於數年來飽受饑荒與困頓的折磨,而新近才有所緩和的平盧道軍民百姓而言,或又是才從短缺和飢餓當中擺脫出來的地方軍隊而言,無疑是一個天大的噩耗和災劫,卻不知道這個冬天,又要有多少人熬不過去了。

  但更讓他煩心的則是迫在眉睫的另一些憂患事項。

  雖然,他所在這座薊城的城牆高達三丈寬一丈五尺,幅員三十三里周長,以節度使兼都督府所在牙城為中線,分東西南北四桓外加一座子城,一共分布著大小十座城門和九大片坊區;是一座南北略長,東西略窄的長方形城池,也是平盧道中最大的城邑所在。

  但卻絲毫不能給他帶來多少安全感和信心所在;因為,這裡長期作為北朝安東行營的所在和大後方轉運中樞,兼帶軍事集結重地,實際在具體城防工事上已經是嚴重的荒廢和年久失修了。

  不但原本寬闊的護城河,被大量的城下坊所擠占和侵蝕,就連城牆上也是多有缺失和殘斷,甚至露出了裡面的牆坯和夯土;卻是因為在身為大後方的相對承平日久之下,這些前朝所燒造下來質地甚好的城磚和其他建材,被地方軍民所大量盜掘他用於私宅、產業。

  後來又因為北朝的財計日漸困頓,而無力修繕和維持,反而一次次的抽調走位於平盧道境內的兵馬錢糧,用作支援抵抗南朝攻略的戰事所需;等到韓忠彥開始接手這個局面的時候,可以說只剩下這個四面漏風而處處殘缺,只能靠臨時架設的木柵和少量哨兵,來維持基本的警戒和防止城內百姓外擅自出入的需要。

  這也是為何當初前來報復性燒掠地方的淮軍,僅僅是逼近幽州城下製造一番動靜之後,就能夠讓幽州城中一日數驚而相互踩踏數百的緣故。

  雖然在韓忠彥重新掌握了局面之後,有心重做修繕和整頓,但是面對如此周長數十里的一座大城,就算是做一些修修補補的表面工作,於他所掌握的人力和資源而言,也是杯水車薪而無法改善多少的結果。

  況且,相比當初動輒數十萬口軍民的盛況,如今這裡的常駐人口只有十幾萬;而且因為在被抽調走和損失了大量軍戶在內的適齡青壯之後;城中用來維持局面的萬餘名軍力,很大一部分都是由營養不良或是身體羸弱,既缺少足夠訓練和合適的裝備,士氣也不怎麼樣的新卒構成了。

  就算在重新徵發一批倉促派上用場,在沒有足夠城壕為憑據的情況下,也是不敢奢望太多的事情。

  而造成這種內虛外重局面的另一緣故,則是因為他一時的貪心和僥倖心理;

  雖然早早就得到了淮鎮將欲出兵的傳聞和線報,但是因為這一整個春天和大半個夏天,重整旗鼓的平盧軍沿著相對空虛的九邊一線突入河北道,而打得據有大半河北的張邦昌所部節節敗退,由此財貨人口淄糧所獲頗豐的緣故。

  他還是在南方大量朝廷來人的勸說、利誘和擔保之下,相信了臥榻之側的淮鎮可能因為內部不靖,而暫時難有作為的消息,自此決意加大了對河北戰事的投入;

  然後為了防止自己不在軍前統領時,軍中將領籍此自專而大權旁落的威脅,又刻意將本來集中的兵力分作互不統屬的數支,讓他們在河北各自攻略一路。

  然而,張邦昌控制下的地盤夠大,雖然屢嘗敗績而始終潰而不滅、敗而不散,總有辦法捲土重來再戰;再加上兵力開始分散,而缺少相互支援和協調的緣故,居然在整體攻勢上開始減緩,乃至個別人馬已經陷入打不動的遲滯狀態;

  以至於現在他已經有些騎虎難下了,想要將這些正在交戰(抄掠)中的人馬,從河北收攏回來備戰南方,並不是一躍而就的簡單事情。而乘勢與張邦昌所部談判謀和,達成一個足夠體面的割地陪款條件,也同樣需要足夠往返交涉的時間和周期。

  雖然,他通過這段時間的緩衝和準備,已經陸陸續續的調回來三隻人馬以及大量的相應物資,但也收穫了不少抱怨和非言,因為需要拋棄現有所獲的大部分成果,就此疲於奔命於道途,讓這些倉促歸還的軍中很有些不滿和意見。

  而因為過於深入而尚未來得及歸還的其餘那幾路人馬,在信使往來當中對於馳援的要求,也提出了正在與敵相持、道路水毀、就糧不足等等各種客觀困難與不利之處。

  雖然,在淮軍從河北道真正抵達之前,他還可以就此帶著自己的部眾和大部分的府庫物資,就此避其鋒銳而就此退往燕山以北的山後之地,依靠那裡依舊支持自己的數州之地和燕山山脈的地理勝型,與那些淮軍繼續周旋下去,並且伺機反攻一二;

  但是也就意味著他就此放棄了,身為平盧道大都督的正統名分和頭銜。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