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雖然淮鎮已經在南九州的外海小半島上,占據了一個穩定的開採點,但是這類資源的屯積從長遠上看總是多多益善的。

  只有黑島家的請求比較特別,依舊是人口販賣和武力輸出的生意,只是規模進一步的擴大了許多,此外希望能夠在淮鎮治下的勢力範圍內,購買土地和置業以求更多的發展;這個請求就讓人有些意味深長了。

  然而,據我所知黑島家近兩年向中土轉移了不少產業和人手,從嶺外到夷州藩和新羅藩都有;這次的安東開發事業當中也不例外,似乎是感覺到了什麼風聲和動向了。

  要知道,扶桑之地的內亂已經持續了百餘年,南北朝廷之間雖然屢次有所「大戰」和拉鋸往復的推進過程,卻總是沒能形成決定性的優勢和結果。

  難道這一家以販售戰爭資源為事業的家族,也不再看好南朝陣營了麼。

  自從扶桑女主內附引入大唐宗室血脈之後,隨著日本國變成了扶桑藩,而帶來了大批各色營造宮室和城建的大唐工匠及其技術;這片土地上才第一次擁有了真正意義上的城池,而從地促狹小而孤立於市井民居的城寨時代,逐步過渡到了仿效中土一樣,擁有土石城牆包圍下的城邑時代。

  這也帶來了另一個後果,本來就是土地多山而河川錯雜,將列島之地分割城無數支離破碎的,大小山谷和平原地帶的扶桑之地,因為這些築城技術和關壘遍布,也變得更加艱險難攻了;而相對破碎的地形,也讓某方勢力能夠生聚起足夠的力量來,打破這一連串的藩籬和阻礙。

  再加上扶桑之地開化的很晚,自大化改新之後數百年間,並沒有能夠行成足夠大一統的觀念和認知,而在交通相對便利的核心地區域外,依舊是用賜予官職和頭銜的羈縻手段,來維持那些地方勢力的有限臣服;

  事實上日本稱國之後的朝廷影響力,長期也主要僅限於本州主島的大部地區;而在其他地方,仍然停留在原始氏族、奴隸社會的部落群體依舊比比皆是。

  直到後來唐人分藩的諸侯,相繼移鎮到了當地,才通過一系列的征伐和捕奴行動,逐步鎮壓和馴化、收服和歸化了這些土族勢力,由此效法唐土製度在原始與蠻荒當中,建立起一個各濃重唐人色彩的城邑和聚落來。

  由此,也世世代代形成了舶來的唐人諸侯和移民後裔,海歸的歸化倭人和本土野生的土人,還有扶桑朝廷治下相對進入封建社會的,所謂士民百姓或者稱之為國人眾;這三大群體錯雜在一起構成了,如今扶桑之地南北對立而東西國相爭的基礎。

  這顯然是一張牽扯不清理還亂的大網,交織在扶桑藩持續了一百多年的戰亂當中,難道現在真的到了已經要決出結果的時候麼。

  不過,對於扶桑之地的處置和對策,暫時還沒有必要馬上做出決定的迫切需要;與相對鄰近的新羅藩和安東之地不同。

  正所謂渡海去插手這麼一個海外大藩的內戰,實在是茲事體大;我需要更多的消息渠道和分析手段,並且同樣需要謎樣生物她們,以及我留在淮地的看守班子和幕僚團體的會商和意見。

  等到安東境內最後一批軍隊調動,與各處分藩、小姓諸侯和豪族的移封工作基本完成,並且已經安定下來之後,我舉辦了過盛大的城下校閱之後,就該渡海回歸淮鎮本土了。

  第1134章 浪奔(十)

  遼東城外。

  「這才是人主之器啊。」

  「這才是王師的氣象和格局啊……」

  看著魚邐離開的大軍,以及毫不見凌亂和狼藉的,送別和圍觀的人群當中,幾個白髮蒼蒼的老者相繼感嘆道。

  至少在淮軍入駐的這段時間之內,上下令行禁止而軍紀嚴明,與地方居民堪稱秋毫無發,更兼買賣公平而與民親善,雖然不乏叨擾和紛繁之處,切身受其好處者亦是不計其數;相比之下,羅藩之前的幾個臨時或是暫時當家人,都顯得晦暗無光了。

  「此乃上古存亡續滅的恩德啊。」

  另一些人則在感嘆著。

  「羅氏再興可期了……」

  「至少他還是姓羅的啊。」

  ……

  徐州彭城,羅氏新園林當中。

  已經換上一身較為輕薄春裳羅裙的謎樣生物,正習慣性輕輕咬著筆頭,憋著眉毛正在沉思著。時不時發出一個新的指令,或是直接否決了某項批文,或者乾脆打回原處再審核。

  根據她一向堅信的口頭禪:正所謂是人心會變,時事會變,環境會變,但是一個維護良好的制度和運轉的慣性,卻不是那麼容易給改變的。

  一左一右坐在她下首的,則是負責財計帳簿的崔綰婷,和負責文案檔牘的紫式部。

  還有身後正板著小臉一本正經的,負責審閱各種轉門報表和事項預算的羅璐璐。

  每隔一段時間的外間公事房和籤押廳,就不停得有各種裝在小推車上的文書圖表帳目送進來,然後經過流水一般的循環處理之後,再被用手推車給送到文秘處的各組書辦和記室手中,眷寫和備案;

  其中一份就地抄錄入架閣庫存檔,一份轉送回到公事房和籤押廳,印製成具體的公文或是相應的指示,再轉到各處對口的部門中去。

  突然間這種嚴謹和靜謐的氣氛就被打破了。

  「這各沒良心的傢伙,總算要回來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