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作為新編部隊二十幾個架子營的士氣面貌和兵員身體素質還算可以;只是在火器的裝備上就有所缺口,而需要加班加點生產出來了,畢竟這也算是個夷州戰事延伸出來的新情況。

  在最初的計劃和預案當中,並沒有全面接管夷州的策劃,而是打算通過武力威懾,來繼續確保和扶持幾個有實力的代理人,有條件的保障後方的利益和輸出;

  但正所謂計劃趕不上變化,沒有想到這些敵人來勢洶洶,起事的時候固然是轟轟烈烈的聲勢很大,但是實際交手起來卻是不經打,以至於我們需要清理和控制的地方一下子超出了預期好幾倍。

  繳獲的官造式樣火銃大概有六千多隻,因為不怎麼合用都被我當作某種戰利品和現實的證據,連同那些神機軍的制式火器裝備一起,轉手送給江寧方面還搭進去幾萬斤粗火藥。

  作為相應的反饋和聯動,江寧方面算是默認了我在閩地行事和作為的既成事實,但也相對表達了在東海社之事上某種適可而止,不要再擅專和逾越,給朝廷節外生枝或是徒多生事的基本態度。

  我這裡剛剛安排好初步的歸化的章程,那邊又有變化;一個不算好消息的好消息,有一批人要給流放到夷州來了;

  就是前段時間惱餉鬧成譁變衝到江寧府的景光門下,害的行在上下如臨大敵的那隻丹陽軍。在被鎮壓和平定之後,大多數人就被被處以發配為官奴,流放遠地的刑罰。

  因為現如今的南北紛亂不止而無法啟行,又無法長期將這批罪軍滯留在手中,額外消耗物資不算還有徒然生變的隱患;於是好死不死的就通過海路暫時指派到夷州來了;當然了,這未嘗沒有乘機轉移負擔和累贅,兼帶給我找點事情分散一下精力的意味。

  要說這隻這批人與我淮鎮的麾下也有一點淵源,作為淮地軍隊中幾個山頭之一的江寧-潤州系,其中大概有三分之一到五分之二的將士,都是出自當地的籍貫或是與丹陽當地有所關聯的。

  後來江淮饑荒和大亂,不少潤州當地被歸遣的前藩鎮士卒過不下去,連同家眷一起被招徠到淮東去安置和屯墾的,前前後後也有大七八萬人口,因為當地的文教風氣,這批人當中的識字率比其他地方稍高一些,由此也在地方上充任了一些中下層的職務。

  比如那位白描畫匠出身的方應物,如今在他的手下,負責宣教和輿情的在編人手也有好幾千號了,而經過長短期的說書、唱詞的培訓,而得以領取津貼的兼職人員,更是他們兩三倍還多;由此也撐起了偌大的淮鎮治下的民間宣傳和底層輿論導向的組成部分之一,雖然還很毛糙屬於比較粗放的原始階段。

  所以,有這點故就和交情在,真要到了地方之後,我並不是沒有各種分化瓦解再慢慢收為己用的炮製手段,比如通過屯田預受的手段。

  自古以來的江左之地固然富庶而人煙稠密,但也因此人均土地有限而地方兼併嚴重,以至於大量人口只能靠寄附在豪門大戶蔭蔽下,以奴僕佃客部曲的身份勉強謀生。

  田地一片片開墾出來,在這個過程里,那種親手建設家園的自豪感和歸屬感也油然而生了,加上每一戶都獲得了相應田地的預期,潛移默化之下就自然不乏有人心甘情願在這裡紮根。

  這段時間裡送過來的另一個好消息。

  就是按照我預設的研究和實驗方向,青州的火藥廠里搞出了燃燒更快更充分,威力更大而需要分量更少的原始版雙基發射藥(如火棉與硝化甘油製成的火藥)配方。

  雖然我知道把易燃的硝化棉浸潤難揮發的硝化甘油,而進行鈍性塑化的大致原理,也有了批量硝化甘油的產品;但是要找出最合適的配比,無論是銃藥還是炮藥,或又是飛火雷和手擲爆彈所需的成分比,還是需要一步步的試驗和調整逐漸的摸索出來。

  而最優化的配方一旦經過實戰定型下來之後,這樣對於現行裝備的火器口徑,及其使用的彈藥規格又將掀起新一輪的變革和改進;

  此外,根據我隨身記事本上積累的提示,雙基火藥還可能帶來了一個科技屬前置的解鎖,就是原始版的連發武器可行性;

  因為雙基火藥比起原始的黑火藥,或又是早期的單基硝化火藥,在揮發性和燃闕點的穩定性上更勝一籌;這也意味著諸如使用彈輪的連珠銃或又是轉輪大銃,因為過熱和火藥氣泄漏意外引燃的風險,被進一步的降低了。

  這樣用內嵌式的底火來取代外置式的火帽,也就有了一定的基礎和可行性了。

  這是否也意味著我可以考慮一些射速更高,簡單聯動式結構的轉管武器了,原始手搖轉管加特林的動態原理分解圖,我可是在軍事論壇上見過;雖然還有材料工藝層次較低,容易燒蝕槍管內壁的問題,但那已經是打了幾百發上千發之後才要考慮的事情了。

  如果能夠通過報廢一些槍管來換取對於敵人的加大殺傷和威懾力,哪有何樂而不為呢;正所謂是「不積跬步,不成千里」的軍事技術發展進程。

  類似的前瞻性研究還有很多地方,每個月差不多要燒掉本家至少十分之一帳面上的收益;好在只要方向沒有錯,出成果也只是看看彎路能否走的更少一些,或長或短按部就班推進的時間問題;然後,由此在某些領域取得的效率和成本加成,或又是長遠所獲得持續利益和潛在的好處,就不一而述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