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儘管如此,這些生力軍對於洛都城而言,還是相當彌足珍貴的續命手段了。但是顯然他的後續打算,卻被這隻淮東軍給出其不意的破壞了。

  至於確認了相關消息之後,中路都統制王端臣和河南別遣大使魏晨的帳下,則是一副日了狗的匪夷所思表情和反應。

  ……

  而在黃河支流的洄水岸邊,金墉城的廢墟上,剛剛擊退敵軍的淮東軍,也再次短暫的停駐下來。

  接連的數場規模雖然不算特別大,卻是相當激烈的戰鬥下來;炮軍都尉杜疏朗,也大口大口喘著氣,座倒在還有些燙人的炮車上,有些疲憊又有些得色的看著遠處的戰場。

  其中相當部分都是他麾下炮手,所取得的累累戰果。

  而戰鬥才剛剛結束沒有多久,那些炮手和輔助役的士卒就已經不顧疲勞和緊張,緊接著開始用通杆清理和搽試炮膛,用浸水的大塊毛氈和濕布給炮身降溫,給炮架的機件上油保養,拆卸和調試炮架軌道上的拉簧……

  小心翼翼的維護和檢查著炮車上的每一個零件和細節,他們是如此的專心致志又爭分奪秒一般的。

  似乎是因為奪占南關城又毀掉了河陽橋的緣故,就像是捅了位於城北那些北虜大軍的馬蜂窩一般的,讓他們發了瘋一般的搜尋和追擊這一隻,看起來頗為機動靈活的偏師。

  仗著騎兵的優勢,他們幾乎是一次次被擊敗和擊潰,又一次次孜孜不倦的攀咬上來,就仿佛不知道什麼叫做失敗和挫折一般的。也正因為這些接踵而至的戰鬥,讓淮東軍不得不漸漸偏離了原本回歸本方陣營的路線。

  因此,在伴隨這隻軍隊不斷轉向機動的過程當中,下一場戰鬥說不定就在什麼時候爆發了。戰地閒暇細心的保養和維護,無疑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這些寶貴而精妙的武器,被廢棄和破壞掉的命運。

  要知道,這些珍貴家底也是淮東方面用了數年時光,才慢慢積攢起來的。

  如今淮東體系下火炮發展的科技樹上,主要以寸徑為兩大分野;

  六寸以下主要有戰陣所需的長管野炮,縮短身管和簡化炮架的山炮,以及特製強化輪轂部分的騎炮;還有就是六寸以上攻堅為主的重炮、臼炮和固定式的塞炮。

  當然了,如今淮東左右虞侯軍旗下的炮兵規模,也不過是兩個炮營外加一團而已。然後再戰時以團隊為單位,配屬和加強到特定的部伍當中;作為遠程的火力支援和壓制,或是攻城拔寨的輔助力量。

  只是,目前淮東能夠自產的裝備的主要還是六寸以下的野炮和山炮,以及實驗性配給騎兵,方便快速行進的若干騎炮而已。

  作為淮東一系列新技術積累的產物和特色,就是都是清一色實現了銅鐵雙身嵌套自緊,螺旋栓閉的後裝炮。

  只是因為具體工藝較為複雜而部件頗多,對於炮身材料的要求也甚高,因此以每個月出產的合格品率,總數加起來也不過浮動在二三十門之間而已。

  而且其中相當部分的比例是要直接劃撥給水軍方面,作為新式內河車船和外海新造的快速海巡船的火力裝備。

  至於六寸以上重炮的序列,大多數還是在沿用當初從扣留的水師船上拆卸下老的老家什,前裝後裝皆有而制式也比較雜,主要布置駐留在一些樞紐和要點上。

  此外,還有一些編在半數主戰營序里的小編制炮隊,則配備得只是設計和操作同樣簡單,兩寸以下的前裝實彈/散射小炮,已經專打噴子的轉輪大銃而已。

  不過這些有過簡單操炮經驗的軍士,也等於是未來炮兵增擴的潛在候補和預備力量。

  因此,相比馬步水工淄等其他飛速發展的兵種,淮東炮兵建設和力量擴充,還只能處於緩慢積累的過程中,只能先訓練好足夠的人手,再慢慢等裝備的階段。

  這一次為了在軍前行事的需要,就先後差遣出了兩個炮團來,如今統一在都尉杜疏朗的麾下,至少有大小炮二十三組,約長短六十七門;合計在編的炮卒五百五十七員。

  此外還有各種用來挽炮拉車,拖運輜重的大型牲畜四百餘口,其中挽拉炮車和彈藥的則是清一色的標準軍馬。

  外加負責挖壕修壘,協助搬運和裝填彈藥、清洗炮膛,回收球彈、照管牲畜,以及炮車修理和維護等雜役,形同候補編隊的工程輜重大隊三百人;最後還有兩百名額外配屬作為護衛武裝的白兵、銃手。

  幾乎抵得上虞侯軍兩翼里大半個炮營的建制,或是一個標準防戍營的軍額了。

  因此,如此之多的炮火集中起來,一次齊列發炮就幾乎可以在正面,打爛打散至少一團北軍的密集陣列,或者說,在正面對陣的野戰當中,還沒有人能夠承受兩次以上的集中打擊,而毫不動搖和退避,乃至士氣崩落當場潰散的存在;

  當然炮車本身的轉向和行進速度,以及發炮的間序和頻次也是明顯硬傷,也最怕騎兵或是鬆散輕兵的近身突入。

  故而每一次幾乎發炮的陣地,都是在布置完成的空心大陣保護下,以裝滿散彈的小炮和白兵線列為近身掩護,才能放開手腳肆無忌憚的發威起來。

  只是在這都亟道的戰場,這樣痛快殲敵的幾乎也並不多,特別是在有眾多友軍在側的情況下,只要敵軍被打擊的稍稍露出頹勢和動搖,他們已經迫不及待的發起衝鋒和反攻之勢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