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並且由此行程相應的評估意見,才能成為後續的修繕和疏通項目,動工的理由和依據。

  陳淵的任務就是帶隊保護這些彌足珍貴的技術人員,同時他在伴隨見歷的過程當中,能夠學到多少東西,就看他個人的覺悟和領會了。

  畢竟這些勘探測繪和統計建模的手段,與聯校裡面教授的軍事理論和專業技藝,也是有相當部分程度共通的。

  而且陳淵隱隱也有所感覺,鎮撫府方面對於經營和鞏固,河北這片飛地和前進據點的決心和布局。

  重新測繪和疏通這些河北境內的漕運河道,恐怕也只是第一步而已。後續還有更大的動作和更多打算才是;就像是當年徐州和兗州境內,因為河網縱橫而水陸通衢,所帶來改天換地般的一連串變化。

  而這對於形同故選在河北的鵬舉哥哥來說,無疑也是一件個人地位和作用愈加重要的大好事。

  因此於公於私,都不由陳淵不加倍賣力的奔走在前後,極力的提供各種便利和好處。

  事實上,如果從比較精準的大地圖上看,就可以發現更多的端倪。

  除了滄州逐漸向內陸擴張的控制區外,再加上黃河出海口的對岸,因為與淮東通市互易的需要,而早期就被張邦昌主動放棄的隸州之地;已經足以和滄州的控制區,在河北南部的沿海連成一片,相對狹長的實際控制地帶。

  如果完成了滄州境內的運河疏通的話,那也意味著淮東的水營和水上輸送力量,可以以黃河出海口北岸的隸州為中轉,變相越過黃河的險阻,而將活動範圍和投送能力,擴大到這些河北南部的沿海地區去。

  這樣,以運河沿線可以方便機動的軍力為屏障,再加上後方海路輸送支援的雙重保險,就算是身處在四戰之地的淮北大平原一隅,也有相應保境自守的對應能力了。

  這樣一個有足夠寬度的沿海登陸場和內河投放通道的河北橋頭堡,也就這麼穩定和經略下來了。

  當然了,對於幕後布局這一切的鎮撫府來說,這只是一個小小的開端和前戲而已。鞏固在河北占據的飛地,並將其與淮東的控制區連成一片,為將來的變化和擴展進行布局和奠基,還只是最基本的短期目標而已。

  如果能夠建立起這套體系來,並以此為跳板和前哨真正解決了,阻斷與遼西陸地接壤的營州和幽州的問題之後,那也就意味著將偌大的渤海,變相成為淮東肆意縱橫的內海同行圈了。

  不過,那都是很遠以後的事情了。

  第879章 撥亂(十四)

  沂水河谷的西端,例行塵土飛揚的一處工地中。

  正在澆築一處橋樁,大量用化石膏混合好的砂漿,沿著鋪設的斜坡軌道,被一車車的倒進版築而成的空模里,待到灌滿溢出之後,再將用火燻烤過又浸過瀝青的整根大竹插入其中固定好;轉眼一個墩子的輪廓就初見成型了。

  隨著這處節點的成型,很快就體現在了鎮撫府內圖輿廳的大沙盤上,一處細小的工字形標記。而在偌大的沙盤之上沿著河流道路的走勢,諸如此類的細小標記還有很多;

  只是按照顏色和形狀的不同,來表示已經完成圈地和清場、初步的平整待建、正在建造當中的不同階段,和已經建設完成某期的相應狀態,以及相應的用途和分類。

  只可惜初級水泥生產積累的瓶頸和上限,直到最近才因為足夠實驗數據的厚積薄發和原料催化工藝的突破,才有了大規模批量生產的基礎和科技樹前置。

  雖然主要還是石灰石和粘土為原料,按三比一最佳混合配比、溫度和時差,在立窯內煅燒成熟料,再經磨細製成水泥;

  但是相比這個時代為南朝所壟斷而本身已經存留在市面上,以火山灰為主料的原始水泥;所需的人力和物料的成本都已經大為降低了。

  其中最關鍵的因素,就是因為淮東獲得了遼東半島的控制權之後,在當地尋找有價值礦脈的同時,發現了一整條泥灰岩覆蓋的山脈。

  所謂的「泥質灰岩」是在海地變成陸地的地殼運動中,自然堆積物所行成的過渡類型沉積岩。主要由粘土和碳酸鹽微粒組成,不需要加工只要直接煅燒,就能成為天然的水泥成分。

  也是現代矽酸鹽水泥化工興起之前,早期水泥的主要來源,在工業革命時代的歐美建築業中曾占很重要的地位。而且如果單單作為少量添加的黏合劑的話,同樣可以提高煅燒水泥的質量。於是水泥生產的外部催化因素和內在技術局限,一下子就因此被打開了。

  只是大規模投產的較晚,相對於偌大淮東治下,到處都有方興未艾的建設工程來說,還是有些杯水車薪了。因此,僅有的出產一出場就被直接拉到了最需要的大建工地上。

  正所謂是要想富先修路古今皆同的道理,改善交通條件帶來的物流和軍事調集上的加成,也是加成最明顯的地方。

  然而水泥已經有了穩定的來源,但是另一方面又出現了問題,主要就是作為橋樑和多層堡壘、城牆等關鍵承重體,作為水泥澆築所需的內在支撐物。

  而鋼筋水泥這種東西,對各方面都急需鋼鐵材料的淮東而言還是有些過於奢侈了,因此就用這個時代已經有所雛形,而技術含量更低一些的竹莖水泥來作為替代。

  反正淮東的地方面暫時還沒有到處跑,後世動輒數十噸起步的載重卡車;而平時陸地運輸最大的負載重量,也不過是十到十五萬斤左右的長廂馬車而已,換成後世也就是一輛皮卡的負載全重,這種強度的基建已經可以滿足日常的通行負載需要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