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除掉各種在役的短訓和速成班,一些應急性質的專業突擊培訓,數量極為有限的幾個高級深造班以外,大概還可以收穫將近一千多名結業生。

  如果是按照國朝後方的標準,也就是作為兩學體系的候補力量,百工、吏務、武備三屬分校的初級水準而已,而且還是有所缺減的縮水版。

  畢竟,淮東的官辦聯校里,輕視和忽略了傳統與經史子集相關的理論基礎,詩詞歌賦的日常修養,文詞書法的奠基和鑽研;而在算術律法操條農藝等方面,格外強調具體領域的實務操作和現實運用的理念;

  用後方某些考察和接觸過官辦聯校的官員私底下話說,聯校里出來的雖有生員之名,卻在事實上相去甚遠;或者說,乾脆就是一些對國朝的教育章程,掐頭去尾而偏科嚴重的吏員之才而已。

  雖然這樣做可以以較短的時間和投入,迅速量產出勉強符合現實需要的事務性人才來;但是因為缺乏了這些傳統治學的關鍵理論內容,這也意味著他們在後方國朝的科舉體系內,根本沒法走遠,甚至是獲得一個出頭的機會。

  而只能以精通實務的幹吏身份,與千千萬萬的底層官僚一起,苦苦的熬資歷、等堪磨,極力爭取那相當有限的機緣和門路,乃至將一生的大部分時光都耗費在營鑽和奔走之中。

  因此修習玩這些課程之後,他們絕大多數人也只有在淮東的體系下,才能依靠現成的表現和業績,破格得到相應的任用和升遷的機會。

  雖然這個體系內的級別起點很低,考核起來也很嚴格和相對縝密。但對於以外來移民為主體的淮東,那些出身本來就不高的貧寒生員及其家庭而言,至少也是代表了行駛公共權力的官身和前途啊。

  也許他們之中有人未必能夠理解,或是認同淮東所宣貫未久的理念,但是絲毫不妨礙成為官家人的誘惑和吸引力;而從私下的利弊權衡而言,這也是某種雙贏。

  這一方面既是隱然杜絕了他們,主動到參與並擠占到後方國朝內部,本來已經十分爭奪激烈的相應科舉資源和上進途徑的可能性;不至於引起朝堂中某些人士的忌諱和警惕。

  淮東六州好歹也是國朝承認的領土,從理論上說參加科考的份額、資格和優先權,猶在江南各道諸州之上;

  要知道後世各種高考移民,和為了高考加分而改易、放棄主體民族身份的花樣,可謂是屢見不鮮層出不窮;為了一些招生名額的變動,最懦弱的學生家長也敢去圍堵政府要說法;

  更勿論這個用科舉決定個人乃至家族命運前程的時代了,沒人喜歡更多的競爭者和意外因素。

  反過來說,這同樣也等於是將逐漸自成一體的他們,變相捆綁在了以淮東為名,隱藏和負載了我私人野心和企圖的軍事機器上了。

  畢竟,要想用功名利祿或是破格的條件,收買和拉攏一個人或是幾個人,乃至一個小團體或許容易;但是要想將整個初見規模的群體,都被籠絡過去的話,付出的代價和條件,就要大氣的令人難以承受了。

  就算有人想要這麼做,也得先要面對那些既得利益團體的異議和反撲,這可不是一句相忍為國或是大局為重,可以糊弄過去的東西。

  當然了,這些生員看起來固然不少,但在除掉預定留校的名額之外;剩下的數量對淮東新進開發出來的延邊各州,以及正在經營和拓展的幾處飛地來說,還是遠遠不夠分配的。

  因此,只能優先選擇安排和投入一些見效快,或是迫在眉睫的重點項目和部門上。

  比如這個新擴充的軍監院。

  雖然不能改變外來勢力介入的結果,但還是可以做一些亡羊補牢式的準備工作和分別對應措施的。

  作為劉延慶率部入駐的對策之一,就是進一步擴大置制使府下轄軍監院的職權。

  作為名面上的軍事監察機關,軍監院不僅僅是查防奸細和軍中不法諸事,也對淮東治下各州與軍隊相關的一切產業和人員,有所監察權。

  這原本應該是趙隆所負責的將虞侯司職責,只是趙隆當任了青州守捉使的重任之後,已經避嫌的脫去此職了,而現在變成專門抓軍法和風紀的部門。

  因此,提高級別和編制、職權之後的軍監院;再加上陸務觀的觀察使衙門,所負責監理的兵甲財賦民俗諸事;以及秦長腳以御史里行名下所領,的肅反委員會等名面上三駕馬車的架構;也將成為制約和影響,即將到來劉延慶所部的重要手段。

  這也是相當名正言順的陽謀手段。

  這時候,海對面的新羅藩那裡送來了一個江原道大捷的消息。

  做了一段時間的戰術欺騙和迷惑對方的手段後,楊可世所部,已經打下被後百濟國所占據的江原道元山府和原州,鐵原郡;

  特別是在元山府這個後百濟定都的大城,所獲後百濟國的各色積藏無算,順帶還俘獲了大批官宦新貴的眷屬,已經專門為都城各處服事的雜役、奴婢等各色人等近三萬口。

  其中,還抓到了一批試圖乘亂出逃,明顯來自海外的商人群體,足足有數百人。其中除了大半數前來投機和試水的海外商業勢力外;顯然還有相當部分是來自久違的老對頭,疑似博羅會的外圍勢力。

  他們在起事前後為這個後百濟國,源源不斷的輸血和提供各種幫助,在當地活動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