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因為四國當地伊豫國緣藤原純友,突然率千餘只船發動叛亂,不但襲擊占領了四國的淡路、贊歧數國國府,殺死守護以下國司、郡司諸多地方要員官吏,還攻入九州太宰府,結果不僅僅是硫磺買賣,就連相應的各宗南北海陸貿易也因此斷絕了。

  就算這場動亂會被很快平息,但是想要再找一個合適的代理人,就沒有那麼容易了。雖然,我還可以派人分批逐地的去採買,而這些地方領主藩家,大多數都是節操有限唯利是圖之輩,但是相應輸入的成本也將大幅度的上漲起來。

  難道要因此改變方略了麼,我頓時陷入某種沉思當中。

  ……

  洛都北面城頭。

  兵部尚書楊嗣,也在打量著城內城外兵馬戎碌的備戰場面。

  曾經有無算的人員、車馬和物資源源不斷的,度過北面黃河上的河陽三橋進入都亟道內,又如同各只奔涌的洪流一般的,在洛都城下匯聚起來。

  經過再度的整編和操訓之後,又有一批又一批的向著西面和南面奔赴而去。

  洛都城郊的數里寬的方圓之內,儘是新舊修築的堡寨和營盤,就像是一個個星羅棋布的節點,將洛都內外被八水分隔的戰區和防線,給聯成了一個大整體。

  而洛都城內,數以萬計的青壯北武裝起來,連同徵發的民夫一起,北當作某種可以消耗的資源和緩衝,填充到了這些戰區和防線中去。

  但是其中大多數事情,已經與他這個兵部尚書沒有直接干係了。自從靈寶公建立了兵馬大元帥府,並且在戰後並不解散而是不斷加強權威之後。

  他這個所謂的兵部尚書就和樞密院裡的那幾位樞相一起,涉及武官選用獎懲遷調委派,以及兵籍、軍械糧草、軍令、關禁、征戍和防調等等方面的權柄和職分,也被以戰時備敵從權的理由日益的消減和剝離。

  進而成為大元帥府下另起爐灶的軍政班子一部分;而在涉及軍國方略,國務大政的內朝和小範圍召對上,只能扮演一些日常咨議的角色。

  而且遭受如此待遇也不是無獨有偶的少數個別;而是幾乎所有前代大攝留下的老人,都被那位新任的攝政,用這種另行取而代之的變相架空手段,逐步排斥出決策圈子和權力中樞。

  從恩威莫測的權謀和心機城府的手段上,現任的大攝已經深得乃父之風,甚至還有過之。

  比如他的恩主兼元老,號稱前代大攝的「文膽」,皇道派的幕後支持者高潛,如今只剩下一個太子少保,北院宣徽使的頭銜。

  雖然既清且貴待遇和名分依舊尊崇無比,但卻是逐步遠離了權柄和實務,也變相分化瓦解了他們各自的班底和人脈資源;

  以至於,現如今他身為兵部尚書,除了些許站衙的門軍之外,已經再沒有直接發生關係的一兵一卒;平日裡也只能做一些錢糧徵募輸送調集夫役之類,輔助性質的雜務,才能在例行的朝會上體現出些許存在感來。

  而在此刻,他的弟弟門下侍郎楊璟,亦步亦趨的緊隨身後,向他報告最新的進展和見聞。

  相比還有些許事情可管的楊嗣,楊璟所在的省台部寺監院體系,可謂是大多數都淪為了榮養勛舊元老的清閒之處了。

  「楊可世那兒做的相當不錯……」

  「已然數度擊退了南蠻子的進兵……」

  「只是雖卻其鋒,卻是未能傷筋動骨其根本的……」

  「在戰陣上,但是還折損了幾個新加入軍中的族親……」

  「是啊,真是乾的不錯啊……」

  楊嗣語氣複雜的嘆息道。

  「戳力為公的楷模啊……」

  「此外,張(德坤)招討在許州和陳州,亦是有所斬獲……」

  楊璟繼續道來。

  「只是尚不敢奉詔回洛都面聖述職……」

  「又是一個李司空的故事麼……」

  他有些語氣嘲諷的隱晦道。

  前朝天寶到乾元年間的名將李光弼,可謂是平定安史之亂的首要元勛之一,戰功甚至猶在另一位郭子儀之上,最終官至右樞密使,拜司空,太子少保,而居於天下武人最頂端的位置。

  只是後來正當那位被稱為「女中堯舜」的沈太后,保扶幼君專國數代而權柄喧赫,在她的陽謀手段之下,不但號稱「一身開兩朝,旋滅數十國」「無地藩主」「代牧宗藩」的權臣梁公,被迫遠走域外回鄉養老。

  而名將郭子儀更是只能躲在府邸里裝病等死,生性強硬的李光弼也沒有能夠堅持多久,就自請出外經略塞外善後事宜了。

  到了晚年他一直懼為宦官所讒,而終身再也不肯奉詔回京。最終得以病死在九原的任上,年五十七歲。

  不過正因為如此,才有他們這些大內總管的人群,私下帷幄籌謀的空間和餘地啊。不為自己瞭然無望的前程與權勢,也要為了子孫身後有所計定的。

  雖然失去了大部分的權柄,但是多年任上培養起來的人脈和淵源,卻是那個容易抹除掉的,而且很多冠以軍國機要之名的東西,也無法完全繞過他這個兵部尚書。

  比如,對南朝秘密派出的那個使團,雖然只是擔負著虛與委蛇拖延時間的一次性任務,但是絲毫不妨礙他籍著楊璟之手,在其中落子和發揮真正的用處。

  第853章 風動(八)

  洛都附近的一處新築未久的子壘當中。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