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但這豈又是那麼容易的事情。」

  「不然你們以為,我不遺餘力的引入淮鎮,究竟是為了什麼。」

  「又是為何要大力招攬那些別家的健兒。」

  「莫要捨不得那些名器,本家多招攬一分,那些藩家就少上一分。」

  「就算是有別樣的心思,也是需要人才來支持和實踐的……」

  「如今正好本家要在遼西郡編練一支新軍伍。」

  「好順帶從聯軍之中,名正言順的抽出些兵員來駐留當地。」

  「因此,這些招攬來的人手只要好好籠絡,也都派的上用處的。」

  「期間的就得著落你多多上心了。」

  「最好能夠拉上淮鎮的干係。」

  「他們那裡乃是常年直面北國腹地的前沿。」

  「雖然立鎮的時間不長,但能從南朝大敗之勢中,打出如今雄踞淮東各州的局面來,自有一番過人之處的。」

  「對敵方略和戰法業已是饒有心得了,需要你虛心結交和求教了。」

  「安東道的地理勝勢固然令我輩能夠守成家業。」

  「卻也局限了大多數人的眼光和進取之心啊。」

  「參照淮鎮在這次戰事之中的現身說法和作為,可謂已是高下立判了。」

  ……

  「當然了,明面上的大義名分這個東西也很重要。」

  「在本家有足夠實力號令群藩的時候,這東西就是水到渠成的事半功倍。」

  「而在本家陷入低潮和無力之時,這個東西卻可以保證我們退而自保有餘。」

  目送躬身退出而步履有些輕盈的羅允孝,羅湛基微微嘆了口氣,這位養子近期的變化,他怎麼可能一無所覺呢。

  只是,相比那些關係和背景都相當複雜的家族成員,至少羅允孝在很長一段時間之內,他們都是榮辱一體,損俱同修的關係;這點主動上進和為自己圖謀的小心思,也就變得無所謂了。

  畢竟,在自己家裡幾個兒女能夠成年,並且表現出令人信賴和擔待的資質前,他們還需要這麼一個背景乾淨,沒有外家影響的兄長來站在前面擋風遮雨的。

  只是,先行帶著馬隊隊出發的右廂都監駱秉生,至今還沒有確切的消息傳回來。這讓他不免有些憂心和警惕。

  而且,不管是負責居城事務的另一位家老羅賢陳,還是現任的內宰朱彥年,或是張義新為首的內臣,代官,都沒有人給他通報家中究竟發生了什麼狀況。

  但不管是什麼緣故,也無所謂什麼苦衷和困難。如今,他麾下坐擁的這六七萬聯合大軍,就足以將本家範圍之內,任何的陰謀和內情給徹底碾壓和粉碎掉。

  第771章 憂亂(六)

  天氣漸熱五月初七,吉日。

  經過一番卜告山川神祇和祭祀先祖有靈的儀式之後,蝟集在遼西郡內的大隊人馬,也帶著大批被裹挾而走,當地人的怨望、傷痛和眼淚,終於踏上的班師回家的路程。

  當然了,因為聯軍下轄足足有六七萬大軍,除了各藩按照各自的實力份額,留下來鎮守對方的兩萬多人之外。

  剩下的依舊還有好幾萬大軍,不可能都一股腦自行其事就這麼散了伙跑回去的,而是按照距離的遠近和主從的批次,逐次出發的。

  而先行出發的自然是羅藩的人馬。

  因為這些諸侯聯軍,除了少部分可以穿過東面的顯州,沿著大凌河上游,直接返回北方之外;大多數都是來自西北和西南的藩家,少不得要穿過羅氏的領地,甚至是新城州之類的腹心之地,才能以最短的距離和速度,返回自己的領下。

  因此,羅藩本部的人馬先行一步,安排好沿途的事務,就顯得尤為重要。

  此外,根據羅思瑾那頭的消息,待大部分諸侯的軍隊紛紛返還之後,他們的當主或是代表,將會匯聚在按東南部的額重要樞紐之地——新城州境內。

  以便對於昔日諸侯們的盟約和誓言條款,進行更進一步的修正和深化,要知道,當初以羅氏為首的七大家聯盟,就是在羅氏的這處重鎮——新城給定下的。

  這一次還不成熱打鐵,將大勢之下最大限度的利用起來,那也妄為昔日的安東第一家了。

  當然了,我和我的部隊就被留在了遼西,暫時不去愁這個熱鬧了。說實話我,自從前往遼東觀禮依賴,各種突發狀況的熱鬧,已經湊合和參與的不少了。

  而本地留守的手尾和事情也有不少的。

  據說羅氏還打算在遼西四州新設一鎮一軍,外加上當地數十城主轄下,自募和訓練的藩兵,構成最基本的防禦體系和武裝力量格局。

  其中新設一軍就是駐留遼西郡的廣樂軍,以羅允孝為軍使,預期的具體編制在六千至八千人左右。

  而新鎮則設在南方的錦州境內,由當地藩兵四營為主幹擴充而成,以家老羅思謹為鎮防使,預期下領四個中等軍府,以駐地所在命名為松山鎮。

  以輪流協助淮東軍駐防南方那道,沿著小清河所建立的牆壘防線;在來自羅藩不計代價的人力物力的投入下,這道最初由土木倉促草就,而頗為簡陋的戰地防線,也已經是完全大變樣當中。

  比如開義城附近幾座子城被拆除後的材料,都不約而同的出現在了,這段兩三里長的防線上。專門的城門和門樓,還有若干大型的塔樓,以及防範和監控附近山區的哨樓等一應設施,也正在緊鑼密鼓的建造當中。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