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因此在稍微嘗試受挫之後,羅藩接下來的戰略也只是重點圍困了五個城門,而分兵洗劫和掃蕩其他地方的村莊、市鎮、城邑之屬。

  因為,諸如燕然守捉,閬中守捉等這些地方,因為薛氏的損兵折將和大幅度收縮的緣故,已經是相當的空虛甚至是不設防的。

  我的部隊也有空騰出手來,主動承當了其中一路的掃蕩任務。主要是與那隻專屬的藩兵合作一處,沿著山脈向西南,打通前往遼西走廊北端,隸屬於柳林郡(今朝陽市與錦州市之間)的沿海地區通路。

  同樣的,因為這一帶沿海內陸地勢低洼,岸邊緣沙洲遍布,海汊紛歧,泥沙帶廣闊,而頗多適宜船隻靠岸的地點。

  這樣,多少可以通過海邊臨時獲得登陸點,從海路獲得來自淮東一些有限的補給和後續消息、外界情報上的支持。

  當然了,按照薛氏藩主羅湛基的公開表態,他至少沒有被眼前的勝利沖昏頭,而喊出拿下平盧道的重鎮營州,或是重新打到幽州的無定河邊去,一雪前恥之類的口號來。

  由他領導下,羅藩傾盡全力這一次進兵的目的和預期,還是以徹底解決世代仇殺不休的薛氏為首要目標,而他在私下的交底也說的很明白,並不覺得這一次就能一勞永逸的解決薛氏這個老對頭家族。

  至少已經退守到開義城中,與薛氏關係密切的十數萬軍民,是不會那麼容易坐以待斃的。

  因此,能夠籍此機會儘可能的削弱和摧毀,薛氏在遼西賴以立足和維持下去的根基,就已經很讓人滿意了。

  因此,我這一路偏師的行動又被稱為關門之戰,因為如果戰事順利達成最基本目的話,就可以一勞永逸的封上河北各道,從遼西走廊入侵和介入安東的門戶。

  而讓紛爭不休的安東之地,暫時斷絕了外來因素的干擾和推動,從而可以關起門來,再與孤立無援又實力大損的薛氏,慢慢的解決歷史恩怨和諸多遺留問題。

  不過就我看來,這世事又哪能都盡如人願了。然而還是提前恭賀了他的預期和前景,然後有條件的接受下來這個分兵南下的任務。

  這樣一番運作下來,我似乎在這場戰事當中越陷越深了,一方面是後續利益取向上的考慮,比如從薛氏的衰敗乃至覆滅當中,儘可能崛起更多的好處。

  又比如從實力大損的羅氏所占據的遼西土地上,以協守為名獲得相應的港口和物產資源……等等的諸如此類的預期條件。

  另一方面,也有我不怎麼甘願的私心和執念,有機會的話還是很想再見那個熟悉的身影一面,拿著那隻青鸞短劍,理清相互的關係和淵源,也算對過去做個了斷……

  因此稍事休整的我軍,一路掃蕩連克數座城邑和七八座堡寨之後,就輕而易舉的得到了預期的終點——柳林郡的龍城縣。這裡也就是北朝那群復國狂人鮮卑慕容氏,發家崛起的那個龍城祖地。

  不過,待到我們到達之後才發現,現在龍城縣的位置上,只剩下一堆供人憑弔的遺址,以及新添加的殘垣斷瓦,顯然還是上次羅藩大軍,長驅南下所留下的傑作。

  因為這裡地勢較低,經常受到海潮的侵蝕,甚至還有部分殘存城牆的舊址,居然是半截浸沒在漲潮時的海水中的。因此剩下來的部分,基本沒有可以利用起來的地方了。

  因此看來,這個任務還真是非我部莫屬了。畢竟本軍在野戰中善守第一的赫赫名聲,可是經過北伐的一系列大戰,所檢驗過的。

  於是,我麾下最新的任務變成了,從附近的牙查山上伐取合適的木材;然後順著小清河漂流而下到海口再撈起來;以重新在沿海到山區最狹窄的收縮處,先豎起一道里半的木製圍牆為首要之事。

  待到木牆初初完成之後,再以木牆為依託,逐段逐段的前掘為深溝,後堆土為壘台;然後,又從龍城縣的廢墟上,將那些大段的磚石建材搬運過來,作為增築哨塔,角樓、箭台等重點防禦設施的加強材料。

  這樣一道沿河靠山面海,扼守要衝的臨時防線就此基本成型了。

  而在此期間,最大的問題反而不是人力和材料的不足,而是在開闊的地勢下,面臨那些來自鄰近地區零星殘敵的騷擾和破壞。

  因為有消息和傳聞說,在我們的後方,有不少傾向薛氏的地方人士或是附庸戶頭,帶著不少青壯逃進了山里,而依靠熟悉的地利,與前來掃蕩的羅藩兵馬周旋起來。

  當然了造成這種狀況的另一個因素,則是羅藩大軍的本身了。

  在執行掃蕩和肅清任務的過程中,被新仇舊恨鼓動起來的他們,很難在地方上保持秋毫無犯的態度;而在遇到反抗和不合作,當然也不會格外的心慈手軟。

  事實上就算是藩主羅湛基以下,也都不回站在大多數人的對立面上,而去刻意約束或是制止他們。

  也只有負責協同我軍行事的這部人馬,在本軍的極力要求和約束下,才沒有加入到這場形同變相犒賞的狂歡盛宴中去。

  因此話說回來,如果單單是傳統羅藩的軍隊,或許還會為之困擾和拖延工期,但是加上我麾下火器化的淮東軍,就完全不一樣了。

  在羅藩的人手全力投入建設,而我軍提供援護和警戒的情況下,僅僅三天時間下來,散布在築牆的工地附近,已經多了數百具被鴉鷲啄食的新舊屍體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