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但從另一個反方向說,這麼快就有區別於城中掌權人的聲音,跳出來和我接觸,這也意味著下一任的家主對自家主城的控制力,也有些不夠穩固的猜測和懷疑了。

  ……

  沂州和青州之間交界,沂水支流的一處谷地中,名為安順場的軍工禁地,也迎來了全新的一天。

  在鐵絲網和壕溝包圍起來,出入口遍布哨塔和巡兵的偌大谷地之中,露天新近樹立起一座碩大的人字形鐵架。鐵架上是粗壯厚實的轉輪和盤帶,以及看起來格外沉重碩大的滑槽。

  在上工的號子吹響之後。

  隨著爐膛前忙碌著生火加煤的一眾身影,一台碩大的蒸汽機帶著高大鐵架上的沉重構件聯動起來。一大件還蒸騰這煙氣和熱量,微微泛紅髮白的鑄鐵坯子被送了進去之後,就在巨大往復的衝撞之下,像是泥范一般被戳扁揉圓的,一遍遍衝擊和鍛打,逐漸變成了特定的大件形制。

  然後沿著特製的軌道,由人推或是馬拉的大板車,送到特定的廠房裡去,進行退火和冷置的工藝,以消除鍛造過程中積累的應力。

  這就是最原始的蒸汽錘,靠水蒸汽推動的機器錘。在縮漲式氣缸的帶動下,錘頭和汽缸的活塞杆裝置聯動,往復上下活動來錘制鍛件。

  雖然外觀十分的粗狂和簡陋,滿是骯髒的油污和泄露的蒸汽。但卻是某種工業化的重要標誌。

  比起傳統的水力蓄能式沖機,能效不知道提高了多少。特別是針對造炮,造船已經所需的鋼製大型構件而言。至於中小鑄件的坯模,在往復的強大機械能之下,更是如流水一般的輕易一次成型。

  只是受限於機器本身的材質和工藝,那些用作緊固的螺栓、轉輪和管材、密封件,總是磨損的很快,而需要較為頻繁的檢查、調試和更換。

  但是相比所提供製造加工上的產能和效果,卻又不是不能接受的事情了。

  與這個時代用的較多的前膛炮相比,淮東制式和標準之下,那些口徑越大的火炮,所需組合構件的就越大,但是相應加工的精密要求,卻是一點點都不見得省心一些。

  因此,一次性能夠鑄造鍛做成形的構件尺寸,就成了某種製造工藝上的瓶頸和限制了。

  特別是後裝炮所需的密閉門栓,以及炮架上承擔全部后座緩衝的螺旋支柱,還有炮管後部從厚到薄的膨脹擴張,乃至更薄、更輕卻更加結實的炮管和身架;等等諸如此類的需求,就有了進一步解決的途徑和方向了。

  而從另一方面說,則體現在造船工藝上的連帶突破。

  事實上,在擁有了來自東北的大材、巨木的來源,而充當二道販子牟利的同時,也一直在嘗試著從頭開始從無到有的自行培養和建立造船能力。

  但是這個過程顯然並不是那麼輕而易舉的事情。

  作為船舶,特別是海運的船舶,從最基本的板材、膠漆,到最細小帆纜、釘子,再,無疑是木工、五金等眾多行業為基礎的集大成之者。

  因此,在通過南邊的資源和關係,足足收購和遷移了大小五家的船場和相應配套的工坊之後,才勉強拼湊出一個擁有最基本生產和維修能力的初級船廠來。

  這還是因為,大量使用了現成的設備和人手的緣故。而且軍用船舶的標準和民用,顯然也完全不是在一個層面上。

  此外,因為產地和環境發生變化了,在原本造船業發達的嶺內沿海,原本很容易獲得的一些配件和材料來源,到了北地之後,就無法再維持下去了,而不得不想方設法儘量尋找替代品和新來源。

  然後還要與現成的成熟設計和主要部件,進行配套性的磨合和調整,才有可能做出符合基本要求的整體來。

  然後,還不能一次到位的直接造大船和進行海試,而是先從風險較小的內河船舶,最簡單的聯運平板漕船開始,然後是排槳式的中等河船,帆槳混合的大河船,再到人力水輪驅動的車船。

  當航行操作和使用經驗達到了相應的程度之後,才開始嘗試建造一批,往返近海和內河之間接駁的綱船,然後積累了足夠在近岸海試操船的經驗和數據。

  才開始結合南朝諸多成熟的海船設計,建造出第一艘近海使用實驗性的單帷小帆船,雖然很快就因為風浪傾覆了,但在這個基礎上繼續修修補補的改進和海試,這才有了近海捕撈隊的標準漁業船,這個副產品。

  而直到這時候,淮東方面掌握的造船技術,才算出現一個實質上的整體突破,點亮了在這個基礎上,發展出中型和大型船隻的科技樹前置。

  剩下的事情,就是如何在大致原理和設計基本定型的情況下,從簡單到繁複的一點點積累,按部就班一步步走完大致進程,的預置時間和基本周期了。

  而在這過程當中,翻覆沉船和人員的損傷,也是在所難免的事情。

  如此下來,相應研發和試製的成本,自然也是居高不下的,一直在變相的燒錢了。

  直到目前為止,還只能造出負載最大八百料的剪頭飛魚船。放在南朝大梁的傳缽序列之中,也就是海鶻級的中型偏下船隻標準。

  目前只能承當近海的巡防用途,和沿海港口之間接力式的短途快速運輸。

  而繼續限制船隻進一步造得更大的瓶頸和上限,同樣也包括需要應用在海船上的那些金屬大件,比如用作主要桅杆、龍骨、肋板、船艏方面的加強固件。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