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現代化的新興海濱市大連,和古時名為積利州的區劃比起來,自然完全是不同的風味和感觸。

  事實上,後世名為大連市區的位置上,還只是一個位於小半島最狹窄處的大連灣里,名為青泥浦的小漁村而已,真正成為城市的雛形,還是近代清末沙俄占據遼東以後的事情了。

  而這時積利州的治所,則是位於小半島北部深入內陸的積利城(今莊河城山山城),屬於高句麗時代沿襲下來的州府。

  因此,在這個時代從波光粼粼的茫茫海面上,遠遠放眼望去,除了層疊的矮丘之間,細碎蜿蜒的幾乎辨認不出來的道路之外,基本沒有任何人工留下的痕跡,都是灰綠斑駁的荒野和亂石嶙峋的海岸線,充斥在視野之中。

  但唯一例外的是,轉過了一片岬角之後,作為遼東半島尖端部分,收縮延伸出來的不規則長條狀小半島上,作為傳統因海貿興起港城的都里鎮(今旅順口),還是具有相當的規模和繁華程度的。

  據說這裡在秦時就已經有人煙的記錄了,而在漢代時屬樂浪四郡的沓氏縣,東晉時名為「馬石津」,而在南北朝之間扮演過外海通貿的角色。因此,作為開港通埠的歷史算是相當悠久了。

  雖然,因為沿海的地方有限,而總體格局不算太大,甫一見就讓人想起了大號的梁山海市,但卻又規整有序的多。

  層疊錯落的建築從海邊圍堤內,一直按照某種規律和次序,逐級注片鋪陳到近岸的山坡、台地和小丘上,幾乎是匠心獨妙的利用了幾乎每一寸高低空間和落差。

  然後又被一道長長環狀的木製外牆給圍攏了起來,只留下面向大海,而延伸出來的堤岸和棧橋的部分。

  至於都里鎮本身,對於我這隻渡海而來外來軍隊的反應和態度,也似乎得到某種宣傳和交代,有些平靜的過於冷漠了。

  只有那些打著外地旗號商船,會稍稍表現出了些許的慌亂和驚訝。然後,忙不迭的在港區方面的驅使和催促下,匆忙給我們讓出一大片足夠空間的泊位。

  而負責給我們引水和開道的,同樣也是出自淮東背景商業團體的划槳快船。在此期間唯一的小插曲,就是兩條避讓不及的商船相撞在一起,而落水了好幾個人。

  只是在下船的時候,三枚的臉色有些不好看,或者說有些更糟糕了。難道有些暈船了麼。不過,明明冬天裡去新羅距離更遠的風浪顛簸都過來了,怎麼這麼一點平緩的多的海程,卻暈起船來了。

  「要不你先下去休息一會吧……」

  我善意的詢問道。

  「實在不行就隨船回去好了。不要太勉強了……」

  回應我的是她固執的眼神和堅持的表情,好吧,似乎是我說的話,起到了某種反效果一般。

  就地紮營和修築防區,劃定警戒的範圍和基本射界之後,順勢就地宣布封港一個月,並且徵用當地所有的船隻和人手,來提供後續的物資輸送。

  由此,自然是一片怨聲載道,不過在搬上預定製高點的數門重炮,在海面上試射的浪花建起之後,一切雜音都消失了。

  另一方面,這個都里鎮裡的大多數營生,幾乎多多少少都和新興起的淮東,有著直接或者間接的關係。

  而當地唯一的武裝力量,就是用來徵稅上百役丁和維持治安的五百藩兵,外加三條只能沿著近岸活動小型海船而已。

  看起來也很有些武備馳廢,老弱病殘參半的模樣。

  花了三天時間安排停當之後,我才帶著重新休整和縮編的衛隊,沿著西側的海岸線開闢出來的商路,繼續向著半島內陸進發。

  說是商路大道,其實也就是條混雜少許碎石的土路而已,只是因為頻繁的商旅往來,而定期有人維護和平整保持一個基本通行的狀態而已。

  作為遼東半島多山和丘陵密布的地理環境,位於南端積利州境內,亦是絕大部分為山地及久經剝蝕而成的低緩丘陵;

  平原低地僅零星分布在河流入海處及一些山間谷地,而由此人煙生聚成一個個濱海的村落、集鎮和城邑。

  但這裡卻是有著環境絕佳氣候,正所謂是冬無嚴寒,夏無酷暑。

  因為當地的山脈走向,既擋住了每年北面吹過來的寒流,又將來來自大洋方面自溫暖濕潤的水氣,給攔截在沿海的丘陵和平地上。

  因此,造成當地苹、梨、桃、山楂等果木的品質和產出都相當不錯,此外還有因為柞樹為首林木眾多,適宜在當地繁殖的柞蠶繭產量也不小。

  還有就是水產、種葦、曬鹽等方面上的一些收益,而包括鐵製品在內的大多數生活日用品,都得依靠外來輸入的。

  因此,雖然與淮東通商往來的時間尚短,在地方上卻是具有不同程度的熟悉了。

  在前往州治積利城途中,我特地在此事還名不見經傳的青泥浦停留了一下,在滿眼綿延錯落的沙灘和浪濤聲中收集了一些海貝和刺螺,作為對後世旅遊城市和濱海度假區——大連的某種隔空緬懷。

  根據預先的初步偵查。

  這裡是南端小半島與北邊陸地相連的最狹窄處,寬長大約只有十幾里而已,站在最高處,只要轉個半身,就可以將黃海和渤海一起納入視野了。

  這裡也是天然的險要之地,兩面都是嶙峋的海岸,就中間一條背靠山脊而面海的土質通道貫穿而過。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