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而一直被國朝視為東北邊地大患的安東諸侯,也在分裂動盪中被禍水東引往,實力大為空虛的塞外草原。這樣等若是至少數年之內,兩大邊患同去。

  至於,那些引誘破關入內的塞外藩軍和胡馬部帳們,在經過最初恣意馳騁和抄掠肆虐的數波勢頭之後,也不免陷入某種低潮和被挑撥起來的分裂當中。

  又在遷徙和輾轉中,經過長久饑荒與災害的反覆折磨,以及南北之間直接或是間接的,交替打擊與削弱。已經不是當初那個,需要讓重整旗鼓的洛都朝廷,可以正面看待的對手了。

  眼下能夠繼續抗拒國朝的,除了形同割據河北腹心的那位同宗張邦昌外,也就剩下獨據淮北道東部一隅的那隻南軍了。

  想到這裡,他的眼光不由放到關城之下。

  那裡正當是鼓點聲聲,戰旗林立,在隨風抖擻獵獵之下,則成排成排身穿寒光閃閃的環鎖鎧,拄著及胸長銃的士卒,默然肅立在冷風中。

  如今也是他親自來到河陽關的駐地,點校這隻建立未久就已經多次建功的,神威左右營的日子。

  這是國朝在面對那隻不能直接說名字的,號稱「滿萬不可敵」的敵軍交手當中,痛定思痛決定師長其法,而集中資源有限建立起來的全火器(銃器)之師。

  在對戰驅逐那些藩軍胡馬,光復故土的戰事中,通過遠及銃擊,近者擲彈,貼身白兵相格的多段梯次戰鬥方式,這兩營神威兵也是頗有建樹,而闖出一番名聲來。

  只是局限於戰後的國朝,在財力物力上的匱乏和緊張。能夠湊集足夠的物料,又精心打造出合用的火器來,最終也配齊這兩個滿編大營統一規格的火銃,及其日常備用,就也就是窮盡其力了。

  雖然洛都城裡,還在零零星星的餓死人,但是這些軍伍將卒的供給,卻是雞魚豬羊的一日都沒有斷頓過。

  而關城盯上,中等大小的殿堂之中,也有人在聲音洪亮的介紹著什麼。

  「這銃戰之法,還是最重戰陣……」

  「大者千萬一軍,小則數人一曲……列陣皆有章法……」

  「攻則橫列,行則縱隊,守者以方圓大陣……」

  「是戰陣一起,遠近皆宜……」

  「敵勢攻則不易,守時下風,視為進退兩難。」

  「越發久戰,則越是師老疲敝。」

  「再以輕兵,快騎側轉殺入……」

  「則望風披靡,憾莫難當……」

  「若是戰陣急就不成的話呢……」

  大攝的身邊,突然冒出一個聲音發問道。

  「那就與日常部伍無異爾……」

  解說的軍將愣了一下,還是給出了相應的答案。

  「是以,需的日日操訓,而勤練不綴……而別無取巧之處……」

  「事實上,本軍在對陣占過幾次上風。」

  「或是偶遇接戰之時,得以從容而退……」

  「無外乎都是成著對敵陣勢未成,而一鼓作氣突而破之的結果……」

  「或曰因地成勢,多選跳蕩勇士,儘量埋伏於狹間深隘,津渡橋關,專選崎嶇難行之地。」

  「取其軍伍拖長難聚之時,而伺機襲取之……」

  「自其亂起,再以大軍前後掩殺而至,則有所斬獲……」

  「但是一亦對敵敗而不亂,重新結陣成勢,則就不得輕易憾動了……」

  「而只能暫避其鋒,另尋時機了……」

  他言下之意,其實還是有所保留的,在理論上還是有所美化和誇大了己方的優勢,卻輕描淡寫了實際的操作過程。

  畢竟,格外安排這一出,也是為了鼓舞士氣和振奮人心的需要,而不是用來漲別人的威風,滅自己家的志氣。

  但理論是一回事,事實上又是另一回事了。在軍執行運作當中,想要從對陣、接戰到脫離,可沒有他講的這麼容易的。

  畢竟,不是什麼人,都能有足夠的勇敢和意志,以及相應指揮寰轉的手腕,來確保部下在徐然推進的梯次彈幕面前,從容的組織和安排前後交替的撤退掩護次序。進而令部隊忍受住被動挨打的傷亡面前,不至於馬上動搖和崩潰掉。

  而在河南、淮北的大平原居多的地勢上,對方的這種陣戰推進的優勢,就更加明顯了。

  事實上,最後能夠掙脫追擊而堅持有所建制的撤下人馬來的,那都是難得的百戰精銳,或是精幹老練的部伍了。

  因此,實際的戰鬥中那些各路軍帥們,會採取另一種更加消極的對策和措施。

  既利用大後方和戰略縱深較大的主場優勢,以及相對廉價而充裕的人命,從地方上徵發大量雜牌和炮灰,堆放在沿途的堡寨城邑當中,用來拖滯和阻卻攻勢。

  然後用少量精銳從旁牽制和騷擾,伺機襲奪和燒掠拉長的後方糧台和補給線。

  用這種奇正相輔的笨法子,慢慢消磨對敵的銳氣和攻勢。使其師老疲弊,乃至故意用大量的俘虜和拋棄的人口來拖累對方。

  待到敵方供給和輸送達到一個臨界點,又繼續無可所獲之後,自然就會見好就收班師而退。

  這也是在長久的拉鋸對抗中,吃多了虧才琢磨出來的權宜對策。

  雖然,這麼下來有飲鴆止渴的變相資敵之嫌,但是對於那些前沿的軍帥們來說,能夠保全手頭的勢力的話,卻是可以從其他地方,把損失給重新找回來的。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