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光是江西境內,就有「數十百部,部數千至數十百人」,而已經攻打下縣城而占據一方的,就有管天下、伍黑龍、卓和尚、何白旗、滿小紅、朱明,所率領的十數隻反亂之伍。

  還有宣州的大雲邪教徒殘餘,在俞堂的領導的宣城暴亂,直接在城中打破署衙而殺死了的宣州知州,這位知州不是別個,正是國朝公室的近支之一,興海公的從弟梁爍。

  這也是目前身死級別最高的官員和親貴,是為江寧方面震怒,下令宣城之內的所有亂黨一個不留,毫不寬貸。

  此外,還有浙西的礦戶劉花、何花等人的暴動,浙東沿海的鹽梟馬三度、艾未久的流竄肆虐……

  這番反亂甚至波及嶺內的循州、梅州、潮州、惠州等地。

  更遲一些的,還有兩浙台州地區的漁民,江西傳州的山民,福建建州頤寧縣的饑民,浙江衡州的饑民,江西吉州地區的農戶,都紛紛揭竿而起,殺富濟貧,屢挫官軍。

  將江南諸道的大片富庶地區,變做了征戰廝殺的新戰場。

  反倒是我所在這淮東一隅,直接控制的六個州,外加部分控制的另外數州,反倒成了某種意義上遠離征戰紛擾,苟且偏安的人間樂土。

  第595章 變數(十)

  眼下這種局面,雖然對是難得偏安一隅的淮東來說,是悶頭發展的前所未有良機。

  但是,我覺得自己依舊可以再做些什麼的。比如不乘機發發國難財,趁火打劫一番什麼的,實在對不住我所掌握的資源了。

  與辛稼軒、陸務觀等高層短暫的會商之後,隨著鎮撫府最新的決定,十多路武裝護衛下的信使隊伍,帶著一批特批的物資,迅速從益都出發南下了。

  他們的任務是,前往淮南道乃至江南諸道的戰亂地區,以淮東政權的旗號招徠當地,無所著落或是活不下去的流亡人口。

  當然其中的重點,主要是在交通比較便利的沿江、沿海地區,招攬那些有手藝,或是粗通文字的人,為一切的最優先。

  事實上,在此之前作為某種專屬的福利和優待,軍隊中的潤州-江寧一帶籍貫的將士,已經在陸陸續續的成批量,從家鄉轉移家眷、親族什麼的。

  已經抵達密州的境內,並且在預留的現成安置地開始生活的,也足足有過萬人口,足夠構成十幾個村邑聚落了。

  與他們一同南下的,還有若干我個人手書,或是淮東置制使名義發出的公文。分別隨信使投寄給,不同的關係戶和相應的具體對象。

  比如,給江寧府的是呈送監國的一封正式奏文,主要提到,我淮東雖然身居遠地,但是不忘為國分憂。因此,特地要求從動盪紛擾的江南各道,移民戍邊云云,然後順勢要好處,要資源,要待遇什麼的。

  這也是分鎮一方的守臣,最常見的要求和態度。不過,我的目的不在於能夠獲得多少援助和資源分配。事實上隨著江南各道的動亂,從海陸輸送而來的資源,已經在持續減少了,雖然幅度還不是很明顯。

  因此我這種要求,更像是一種曲線迂迴的間接要求,國朝對我接下來的行事,予以背書性質的備案。

  只要不是正式駁還,哪怕極其有限的接受,或是留中再議為名,拖個一年半載的,我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而給正駐紮在淮南道高郵一帶,主持江北各軍的那位便宜姐夫寧總管,則是某種正式協力的請求和相對有利的建議。

  讓我的人在他的地盤上獲得某種行事的便利,然後以賑濟災民為由,協助他把一些地方上無力供養,又缺乏著落的不安定因素,乘機都發配到淮東去,眼不見為淨。

  而給江淮轉運使程煊的私信,則是明白了說,我這是想要乘機謀取私利,發一發人頭財而已。

  希望他能夠作為中介,替我聯繫一些江淮地方上的關係和淵源,從內陸各州販運一些青壯年紀的流民過來。

  然後,作為一筆持續的生意,按照具體販運到海邊或是江岸上的人數,給他既相關人等提供相應的抽成。

  等等諸如此類,廣撒網而多準備,以獲得儘可能的額成效和概率。

  甚至就連剛剛秘密搭上勾的,所謂河北行台都督兼招討大使張邦昌,我也讓人帶去了口信。無非就是在黃河岸邊建立臨時的錐場,以及伴隨而來的相關人口交易內容。

  除了初期的幾批戰俘贖回之外。

  我還可以用淮東積累的產出剩餘,比如河北道所需的鐵器、煤炭、精鹽等產品,來交換那些河北的流民,當然只要身體健康、四肢健全的青年男女了。

  當然這種實質上裡通外國的通敵之事,就需要低調再低調,偷偷的做而不能大作聲張。

  這時候,位於黃河出海口的濱州,就成了某種上選。

  因為濱州作為淮北東北角,地處偏遠的下州,又有梁山寇長期活動的緣故,數次圍剿和大戰,已經讓境內為數不多的三個縣治,變成十室九空。

  目前只有從鄰近的青州、淄州,重新遷移過去的若干屯墾據點,作為前沿的預警和重點地方的防要之用。

  因此保密和豐碩消息的成本,遠比其他沿黃的齊、濟、惲各州,省心省事的多。就連相應貨物的集散地,都是現成的。

  也就是阻擊盧龍軍先頭的那段河岸上,所建立的臨時營地。營址都已經規劃好了,只要稍加改造和增築就能派上用場。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