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更別說另行驅策他們去討賊了……」

  「一旦讓他們知曉了後路有警……又厚此薄彼之下……」

  「就不怕,留在江北的部伍,也要重新出亂子麼……」

  「不是還有數十營的兩海道客軍麼……」

  最後,才有一名新補的參知政事,謹慎的建議道。

  「客軍?……」

  這個字眼頓時讓殿中的爭執氣氛,出現了難得的片刻靜默,而陷入了某種微妙的冷場。

  卻又是紛紛暗自鬆了一口氣,終於有人把這個話題給拋出來了。

  按照江寧方面的規劃,整肅完這些客軍之後,接下來就是儘快完成這些部隊的補充和再編,好儘快渡江調派到江北地區去。

  這樣,就算他們還有異動和反彈,也身不由己了。只是還未等監國採取更進一步的舉措,誰知道閩中就已經生變了。

  然後江西和荊南又發生了鈔變。這一連串打擊,像是某種陰雲,頑固的籠罩在了這位主持大局的監國身上。

  而監國的臉色,卻未如意料中那般勃然變色或是動怒,而使用一種壓抑的聲道道。

  「且說說看……你的想法……」

  「臣以為其中尚有寰轉之餘……」

  新補的參政知事,也微微吁了一口氣,終於抓住了這個露臉的機會。

  「客軍雖有不悉地方,裝備不全之虞……」

  「但終究是齊編整訓的戰兵。」

  「可令客軍就近南下撲滅鈔亂。」

  「而發江西、兩浙本土鎮兵,分路入閩彈壓……」

  「不妥,兩海道客軍,乃是準備過江援應的後備……」

  這時終於有人出聲反對道。

  「怎可輕易動用地方……」

  當然,他沒說出來的潛台詞是,這些客軍剛剛經過整肅,人心還有些不安,怎麼可以用來驅使鎮壓地方,就不怕徒生新的變亂。

  「上位……」

  參政知事加重語氣,對著監國道。

  「正因為他們都是客軍,處置起鈔變牽扯的地方干係來,才能更好的令行禁止啊……」

  「若是諸公尚且有所不放心的話……」

  「還請發御營諸軍為督從……先發部分人馬以觀後效……」

  「也算做是援戰前的預演……不是?」

  不知道是否這句話,終於打動了監國,他沉吟了半晌之後微微點頭。

  「責成你上一個更加詳盡的扎子來罷……」

  這場議定結束之後,監國重新來到了靠近聽濤閣。

  這時一名傳奏,弓背低頭的遞送過來一份表章。

  「已經上路了麼……」

  監國有些遺憾的背手嘆聲道。

  「還真是一個忠於用事的得力干臣啊。」

  「只可惜余卻要削減給他的後援了……」

  這位出身很有特色和代表性,既年輕有足夠的發展餘地,又有足夠上進的慾念和野心來驅使馳策,只可惜之前還沒有好生重視起來,因此浪費了好些機緣,才重新納入手下。

  如果不是陰差陽錯的衝突與爭鬥,站在朝堂頂端的監國也不會注意到區區一個羅藩子,居然還有這種跌宕起伏的過往和超乎尋常的際遇啊。

  而北征逃回來那些人為了諉過脫罪,居然還想攀污他是北虜的奸細,卻因而把他過往的一切,都事無巨細送到了上位者的面前。

  然後,因此導致了四海衛里的一番清洗。因為,居然有人受了外藩的托請和利益輸送,而把關於此人過往的密檔給隱匿了。

  淡然了,這放在平時也不過是玩忽職守的普通事件。但被上位者們的杯葛所翻出來後,卻成了導致國朝差點錯過和忽略了一個,震驚天下大事件的參與者與不世良才,的所謂滔天大錯。

  四海衛總部的樞要房、架閣庫兩位主管以下數十人被株連和懲處。直接涉事的人等被流放海外荒島一直到死。

  光是他這段特別的經歷,就值得自己格外看重一眼的。而且,據四海衛中的某些推斷,他還可能在北地,無意間得到了先祖梁公的部分傳承。

  當年聖祖梁公,傳聞在域外逢得異人,而得受天書啟蒙,回到國中後白手創出大唐的中興時代,以及西夏與大梁兩脈國柞。

  據說梁公在萬年以所學並多年閱歷,著作典籍六卷,都是經緯邦定匡扶濟世的不世傳著。然後被埋藏在一系列真真假假的藏寶之中,靜待有緣人來發揚光大的。

  然而,自乙未之變後,掌握在京畿本家手中的原本,就已經散失不知所蹤了,只餘下關於「梁公遺書」零散野史傳聞而已。

  這也可以理解和釋疑,他在被人變相發配北地,蟄伏了多年之後,回到廣府所突然表現出來的卓異和出類拔萃之處。

  而自從知道了這位的經歷之後,那些人捕風捉影的所謂奸細之說,就更是成了無稽之談了。

  人稱一個有常識和理智的上位者,都不會認為,北虜的那位權臣,會拿自己的都城和舉族身價前程的安危來演這場戲,而僅僅是為了一個臥底的奸細造勢而已。

  正所謂「敵之仇寇、國之英傑」的基本道理。

  畢竟,作為主掌這另外六道三沿邊的行在與大本營第一人,他身邊甚多擅於綢繆算計、黨同伐異的人是一大把,但是像這樣能夠用心做事,也能合乎上意的人卻是太少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