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作為經常有分兵在外需要的各營主官,我素來是鼓勵他們在基本的戰略目標下,充分發揮把握戰機的主觀能動性和臨機應變的頭腦。我需要的不僅僅是唯命是從的部下,更看重的是,在他們之中,各種特色將帥種子的養成。

  如果他不冒進的話,或許就沒有這個攻守移轉的機會。既要結果論成敗得失,也要從動機和立場上充分考慮。

  我需要懲罰和警教的是,在軍前有所溝通不暢的背後,某種各自的私心和立場。追逐軍功的相互競爭立場可以理解,甚至可以予以鼓勵。但是不夠信賴和依靠友軍,乃至與鄰為塹而延誤軍機,這就需要敲打和警醒了。

  而第四營的前身,乃是吸收和補充了大量,原本輔軍大隊成員而擴編起來,因此成分上比前三個營頭,要更加複雜一些,其中既有原本的潤州、江寧兵,亦有後來補充自被打散的二三線友軍部隊,不免帶上些許來自傳統藩鎮的舊習氣,這個苗頭出現的比較明顯。

  但至少並非不是不可以糾正和引導的,相信通過這件事,楊再興他們會有所明白和理會的。

  雖然計劃跟不上變化。

  這次雖然被迫節外生枝的追加了一戰,但所獲也是頗豐的,至少門樓下的六個大型倉房裡儲放的物資,並不見得比之前在斷潭寺少,更不用說那些作為緩衝地帶,而正在進行檢查和摸底的數片倉儲區。

  含嘉城又稱含嘉倉,始建於隋大業元年(605年),主要作用是貯盛函谷關以東州縣,所交租米之國倉。至唐太宗時,主要吸取了位於洛陽城外的回洛倉,為李密所奪的經驗教訓,而開始大肆擴建增築,位於皇城東北角的含嘉倉,而有了所謂含嘉城。

  因此歷經兩朝數百年間沿襲至今。與黃河沿岸的洛州河陽倉、陝州常平倉、華州廣通倉、衛州境內的黎陽倉,並稱中原五大倉。

  而在大唐的全盛之期,因為是要滿足天子東狩逐糧的需要,因此位於洛都作為重要配套設施的含嘉倉城,也被歷代反覆營造和修繕,看起來彌久而堅。

  其中,根據我們繳獲的簿冊記載,雖然這處倉城周長不過數里,但在這環抱面積之內,共有半埋地下式的圓形和長型倉窖數百個。

  其中大窖可儲糧1萬石以上,小窖也可儲糧數千石。據說在唐天寶八年總儲糧量約為五百多萬石,被稱為當時規模最大的國倉,幾占天下之半。

  經過乙未之亂後至今,雖然其中的倉窖,已經年久失修傾廢了不少,又有大量空置了不少,但是光是剩下的部分,仍舊有不少存量的記錄,只是需要我們逐一去尋找和查探。

  雖然說貪婪是一種原罪啊,但是在現時現今之下,我倒巴不得這種原罪更多一些。起碼可以讓我的部隊,在這個殘酷的冬日戰亂中,過的更好一些。

  只可惜的是,在現今隔城與敵對峙的情況下,我軍也缺少這個時間和條件,去慢慢的探明,只能碰運氣式的先從外圍開始,能找到多少就利用多少而已。

  ……

  當含嘉倉城裡因為北軍的敗勢,而再次進入某種對峙和相持的短暫間歇。

  對於不幸滯留在倉城,某處庫房裡的陵候張德坤來說,就是各種大難臨頭的心思了,他覺得自己真是流年,明明呆在這個相對安全的倉城裡,居然也會遇到了滲透進來的敵襲。

  然後就被困在了這個倉城一隅的庫房之內,眼睜睜的看著這些南蠻子肆虐開來,又屢次挫敗了北軍的攻勢,而令他的逃生大計,化為了一場泡影。

  作為一個頗有自知之明,且深知戰場風險的權勢人物,又有一個不那麼待見自己的堂兄在當權,趨利避害是最基本的天性。

  因此,在洛都外郭的城牆都逐漸失守後,作為張氏親族當權的一份子,也是最先一批舉家撤進皇城的人選之一。

  雖然藉助了這個五城巡閱使的身份,他可以比較方便的往來於皇城大內,但他卻並不以擅長武藝或是軍略著稱的,因此,在接下來的城內攻戰之中,他往日負責的職事,可以說是幾乎沒有任何用武之地。

  最終還是請求去任,然後從大攝那裡,重新討了個監察糧務的頭銜,自此與少數親隨一起,賴在含嘉倉城裡不走了。

  所謂監糧還是在其次,他只是尋求一個相對安全的地方,度過這場紛亂而已。按照他的想法,這裡有足夠的儲備和用度,又不在戰場的主攻方向上,應該足以讓他在這跌宕起伏的戰亂間隙,躲在那位咄咄逼人的堂兄視線之外,好好蟄伏/休養上一陣子。

  因此,正當別人不得不在冰天雪地中浴血奮戰之時,他卻可以悠然自得的躲在溫暖融融城樓里,終日飲酒作樂同時避開,大內那些洶湧波黠的暗流。

  只可惜好景總是不見得長久的。

  他昨夜只是照例多喝些馥郁春,稍稍小醉沉睡了一回,卻又被近在咫尺的發炮聲猛然驚醒過來,欲哭無淚的發現,自己好死不死就在敵軍的攻打方位上,短時之內他的區區護衛就死傷殆盡,但終算掩護著他躲到了這裡。

  然後就這麼被困住了,無論是他派出去探查的親隨,還是留在外面的護衛,都再沒有人可以回來向他報信了。

  於是在某種喧囂之後的靜謐之中,就算是自認心志堅定而處變不驚的他,也被不可抑止湧出的擔憂和恐懼所捕獲了,雖然那些敵人因為某種緣故,一時半會還沒有發現他的存在。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