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但是隨著他們開始四出打劫和擄獲輜重隊後,活動範圍就不免被逐漸縮小和確定下來。

  一隊又一隊的騎兵探哨,在原野上消失或是逃還,抽調自南軍陣前的搜索部隊,也終於咬住了這隻北軍大部活動的行跡。

  但是張叔夜的大部分目的,也已經達到了。他冒險強渡過河來別開一路戰線,可不僅僅是支援和匯合都亟道的友軍而已。

  餘下的事情,便只有交給天意了,張叔夜看著蜿蜒而行的隊伍,心中如此暗道。

  ……

  新編成的第一獵騎營,帶著馬蹄水印的風雷旗,正隨著騎兵縱橫的身形,分作大隊小股的戰術演練,馳騁在塵埃之中。

  自從新軍右廂,重新歸建帥司之後,他這一小部「借調」的人馬,也名正言順的在某種條件交換下,正式成為大名鼎鼎的「滿萬不可敵」的一份子。

  有些躊躇滿志的騎營別將趙良嗣,親自示範和督促著部下,練習和演示著在馬背上裝填和發射的技藝,哪怕最初的好幾次,險些被有些緊張過度的坐騎,給從馬背上顛下來。

  雖然他是一名傳統戰法薰陶出來的騎將,但不妨礙他為了更好的前程和機會,學習熟練使用新的武器和戰術,畢竟,這是一隻以銃器為核心的部隊。

  按照他最初的想法,若不想逐漸被邊緣化,或是淪為戰場配角的話,多少也要和大隊步調一致的,會使火器防身才對。不想卻正中那位羅將主的下懷,給人給槍的得到全力扶持。

  但是趙良嗣的這個決定,卻一度在內部引起了不小的反彈和非議,一些明顯堅守馬戰傳統和榮譽感的將官,甚至帶頭抗拒使用這種,明顯非騎兵正道的武器。

  特別是可能要徒費更多的精力和時間,去重新掌握這種明顯會削弱,騎兵沖陣血勇的戰法。

  但顯然他們都低估了這位想要有所作為的騎兵官,所具有的決心和意志,他直接拿出鐵腕手段,嚴懲了數個挑頭鬧得最響的,又將若干陰奉陽違之輩,趕回到本來的部隊或是乾脆開革出去,才將這種勢頭強壓下來。

  先從師法教導隊的戰法開始,學著下馬站在地上,組成簡單的排射隊形,然後是騎在馬背上射擊的適應過程,然後才進步到徐然小跑著,奔馳一定顛簸和節奏下的移動放射。

  然後是比照步隊的訓練大綱,結合馬戰的經驗,從線列衝鋒,衍生出橫隊、縱隊,大步、快步,乃至散陣飛馳的配套戰術來。

  這樣,他的部隊在正式組成密集的線狀,衝擊敵陣之前,便多了一個在馬上排放銃子的步驟而已。

  然後沖陣的騎兵部分用刀,部分用矛,遇敵用矛在前沖開敵陣的序列,馬刀跟進用近身劈殺撕裂分割後隊。一旦陷入不利的纏鬥,則用銃擊交替掩護脫離。

  他們甚至還裝備了部分,專門給騎兵用的雙發短身馬銃,然後他們就在日常的追逐和遭遇戰中,發現這東西的好處了。

  雖然馬銃這東西,比起騎兵用的角弓或是手弩什麼的,在射程和角度有所不及,但是勝在輕快便攜能持久,還不影響馬戰衝擊和近身纏鬥的效率。

  這也成為了這些不善騎射的南國騎兵,可以對陣乃至正面對抗北地騎兵的重要補充手段。

  由於南朝缺乏培養重甲沖陣騎兵的土壤,因此這些數量有限的馬軍,都是按照輕騎的標準和戰術進行訓練,而格外強調機動靈活。戰術也對以迂迴的牽制、騷擾,偷襲和分散衝鋒為主。

  因此多了馬銃作為副武器後,他們就可以遠近兼用的打擊敵人,採取分散包圍,繞敵轉圈攻打的戰術,逐漸拖疲拖死對手。

  雖然這些理念還在實戰的嘗試中,有些還是紙面上的戰術規劃和前景構想,未經過大規模戰陣的檢驗,且有待進一步的時間和改良。

  但已經足以讓趙良嗣,對這支軍隊的將來,充滿某種期待和和野望,也不由對於能夠親自指點他馬戰方向的,那位軍帥大人,充滿由衷的敬意和知遇感懷知情。所謂的生而知之,也不過如此吧。

  特別是馬上銃擊的戰術,已經在偵查,警戒、巡邏、騷擾、追擊中,體現出足夠的價值來。起碼在野外,不可避免的遇敵接戰前,只消先抬手給對方來一銃子招呼,就多少有所收穫和驚喜。

  就算打不中,近距離排放的驚嚇,也足以打亂對方坐騎的沖勢和節奏了。

  ……

  且不論新入伙的趙良嗣,是如何心潮澎湃又是個人崇拜情節萌發的心路過程。

  行軍的過程中,我卻在指導者我的虞侯和幕僚們,做著某種戰爭前景的評估。

  任何國家層面的決戰,都是國庫儲備、生產力積累和人口比例、動員效率等因素下,綜合國力的比拼和消耗,不是靠一場或是幾場勝負,就可以輕易決定最終結果的。

  再這場問鼎天下的終極對決之中,南朝無疑是占了兵多將廣、準備充足的天時,而北朝則更多是內線作戰的主場地利,至於人和什麼,那就是大哥不笑二哥,兩邊都有各種刷新下限的存在。

  戰爭打到這個程度,已經沒有多少速戰速決的速勝可能性了,只能是儘可能的積蓄力量堂堂正正的逐一逐點的碾壓和推進過去,或者重新陷入僵持和對峙,回到漫長的拉鋸和對抗時代,才是大多數常態。

  因此,只有一方人力物力徹底枯竭,精疲力竭的倒下,才有可能分出結果來。而今年的冬天,將會是一個重要的分野。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