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正所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基本道理。

  「數年自嶺外前歸來……然後遇上東南招討行司總管夫人,結拜姐弟……」

  突然糖糖正在述說的一句話,讓他心頭一動,似乎抓住了什麼關鍵,但卻模模糊糊的不得要領。

  第352章 援濟(三)

  梁山,已經到了草木泛白的收穫季節,海邊吹來的風裡,卻已經帶有麻麻刺骨的涼意了。

  小書簿陳淵,正在帶著老弱婦孺,埋頭挖掘那些搶種的豆薯。

  度過了官軍圍山困絕的危機之後,他們這些餘孽,似乎暫時被外界所遺忘了。官軍固然是無心再來找他們的麻煩,但是他們也無力向外拓展,通過些擄獲來補充山上所需。

  因為在西面和南面的州縣裡,已經大軍雲集,戰雲密布的盛況,沒有人會不知死活的去觸這般的霉頭。

  隨後就傳來南朝北伐的消息,前往南方海路被各種水師和船團充斥,而各種往來不易的噩耗。

  因此,梁山眾人,也只有抓緊時間在山上山邊,堆土掘梗,種下了些海外販來的豆薯種。

  因為地力的貧瘠,外加缺少追肥的手段,地里各種作物生長狀況,都不甚良好。

  葉小蔓細的薯子,連根挖出來只有細細的兩指寬,土豆最多也只有雞子大小,而大豆蔓子上的豆莢,也是扁癟的居多。

  但是總算是有所收成了,這對梁山來說,未嘗不是一個頗為積極的意義。在此之前,他們一直靠海外的輸入,而勉力維持的,而這些輸入可不是毫無代價的。

  想到這裡,陳淵微微嘆了口氣,拍掉泥土,掰下一截,連皮放在嘴裡,咀嚼起來,泥土的腥味之餘,略有淡淡的甘味。

  拔下來的葉子洗淨剁碎了,也能做菜,再加上一些蘆根、菱角、水芹之類的,也能充作果腹的菜餚了。

  只是這種日子,何時才是個頭啊。

  因為日子的艱難,外加官軍圍山的外部壓力盡去,很多人開始偷偷逃下山去,另尋出路。

  畢竟,其中原本許多就是意志不堅,或是在官軍圍剿下,存了暫避梁山的心思。但卻將帶來的老弱婦孺,給丟在了山上。

  然後又有消息傳來,洛都朝廷頒下了一條《載道歸還敕》:

  大意是嶺外偽朝無端興師,致使無數臣民百姓破碎流離……是以,抗擊南逆人人有責,特敕命,各地流民、義軍、土團之屬,可就近往投官軍,為國綿力。

  而之前所行種種,可暫且不論,待到天下平定,令其重新安居鄉里,而不咎既往,彼此相安。

  於是呼,那些老梁山上的人馬,也不由有些心思紛亂了起來,開始圖謀打算著,是否有官軍派人前來招撫。

  畢竟作為兩河之間,最大的一個在野武力,梁山還是有所自持的本錢,這樣頭領們,就可以YY一番,日後可能所獲的職階和出身了。

  但是令人失望的是,偷偷派去交涉的人,連同作為中人的某位豪強,一起被懸首在城頭之上。

  後來才有其他渠道的消息傳回來,別人可以輸誠,但是唯獨梁山不行,因為梁山是河北捕盜大使張邦昌大人,親討過的一方巨寇,連帶洛都朝廷哪兒早就掛了號的一方毒瘤。

  因此,北朝治下,沒有任何一位守臣或是鎮撫,敢於犯大不惟來招納他們。

  於是在那些首領們的私下悲嘆之餘,卻開始有人自行脫離梁山了,假借當地鄉勇、土團的名義,去追逐自己可能的前程了。

  畢竟,這些人之中,不乏原本被官軍逼迫的,而奔上梁山的各地流民、盜匪、豪強的出身背景,因此頗有些小團體的內部淵源,很容易就蠱惑和裹挾上一群人。

  為了各自的去留問題,也差點導致了梁山危機結束後的二次火併。

  就算是鵬舉哥哥的麾下,也不能例外,這些反骨仔甚至還振振有辭道,這是為了北地百姓少受一點兵火之苦,而有所出力;直言不諱的一些的,則更直白的說,這是擺脫這個流賊身份的唯一出路了。

  相比之下,陳淵,倒是想不了那麼多,也想不到那麼遠,一貫相當照應他的鵬舉哥哥身在何處,他就跟著在哪裡好了。

  ……

  濟州,盧縣境內。

  一處被打下來的土圍子裡,繳獲的錢穀雜物,都給放在了曬穀場上,重新分類粗略估價之後,才由中軍派來的代表,用騾子裝上一部分,算是上繳的分成,主要是些輕軟價貴之物。

  剩下的才是相應人馬的犒賞和戰獲,主要是些粗重大件的糧食,布匹,豬羊、以及一些酒醬瓶瓶罐罐什麼的,其中按照需要可以現場與相應的虞侯商議,用其他物件作價換下一部分的。

  至於其他多餘的事情,一概被禁止,違者嚴懲不貸。因此,蒙城義勇之中的某些人,也只能很是有些眼饞的,干瞪著那些,抱團哭泣的女人和孩子,然後用吃食來轉移自己的注意力。

  「真是不利索……」

  瘸著腿的方寶,啃著豆餅,低聲抱怨道。

  「老叔……這裡規矩和管束也未免太多了些吧……」

  「這也不准,那也不許的,還不如在山上逍遙自在的多……」

  「傻才,這是什麼混帳話……」

  方臘放下臉來,狠狠瞪了他一眼。

  「別人要是怎麼說也就罷了,你可要是我親自帶出來的。」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