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當然了,物資也送來了一大批,但援軍還是一個都沒有。但這樣,我至少有資格以臨時守臣的身份,要求附近的友軍,發起協同作戰了。

  然後這位據說來自帥司兵曹的高級武官,臨時充任的信使,在我盛情招待之下,假借的酒後失言,旁敲側擊的告訴我:

  執領帥司的列位使君中,至少有一位主戰派和北人黨的大人物,很是看重我,只是礙不過另有掌握要害的強力人士,利用職權極力作梗,因而只能在其他方面給予幫助了。

  雖然新的援軍暫時派不出來,但是其他方面,還是可以想想辦法的,只是需要我寫一份奏表,感謝帥司兩位大人,在戰略上的指導,以更加方便行事。

  居然有人公然向我示好了,雖然還比較隱晦,而且是看上我的戰績,明顯想沾上好處的,但我還是權衡利弊再三,當場欣然接受了下來。

  作為回禮,我讓人在給他的程儀里,夾了張五百緡的飛錢。另外請他替我呈達一張契書,卻是京畿附近一處靠海,極為適宜療養的莊園,作為私人的謝禮。

  ……

  半日之後一隻匆匆趕來的兵馬,也遇上了逃亡而走的零散居民。

  「扶溝鎮陷沒了……」

  領頭的軍將不免大驚失色,卻是下令全軍停止前進,就地紮營起寨,然後派出求援的信使。

  第333章 猛進(三)

  許州(即今河南省許昌市),又稱潁川郡,地處河南平原東南部,自古為北地人文發達的名士薈萃之所,亦是歷代群雄逐鹿的四戰之地,因此,又被稱為八到之樞,既:

  西至上都長安一千二百六十里。西北至東都洛陽三百四十里。北至鄭州一百八十六里。東南至陳州二百六十里。東北至汴州二百三十里。正南微東至蔡州三百里。

  境內洧水、潁水數條大河流經縱橫,水陸交通具便。

  州城南鄭,如今為陳許巡守鎮撫使治所,有管縣七:長社,長葛,許昌,鄢陵,臨潁,舞陽,扶溝,具為望縣或是上縣。

  境內又有長箱城、長葛故城、長社故城、東偏城、魯城、鄢陵故城、太丘城、故陶城、繁昌故城等大小城邑二十有餘。

  外加上這片平原之地上,因為常年的戰亂之世,有著鄔堡林立的傳統。

  真要是一個個打過去的話,沒有三五萬的兵力打底,再加上至少一半到三分之一的兵力,來保證後路輸供,光靠我這堪堪上萬的軍隊,就算和劉延慶合兵一處,也是根本不夠看的。

  因此,我也就在扶溝城,繼續利用這休整的短暫間隙,繼續用繳獲的甲械旗仗,將新補的兵員重新武裝和訓練起來,為下一階段的戰局做準備。

  另一邊派出輕裝的小股疑兵,四出侵擾放火,伺機攻破一些中小村寨,驅趕裹挾鄉野之民,虛張聲勢一番,擾亂敵軍的判斷和反應,順便鍛鍊一下新配備的馬力。

  在新製作的大沙盤前,副將辛稼軒,將虞侯趙隆、首席大參陸務觀,並五營主官,中軍直屬團隊官等匯聚一堂,在新擴充的參謀組和虞侯隊的兵棋式演示下,對近期的戰事和部伍調整進行分析和研判。

  由於我的職銜兩度升遷,連帶他們這些部署的級別,也水漲船高了不少,因此原本的暫編第四營,以及新成立的暫編第五營,也去掉了暫編的前綴,變成有正編體制的軍號,按照主力老三營的體制,進行再度編成。

  只是相應火器的比例,下降了不少,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除了人員和武器的配備問題,銃軍所需的相應的隊形和基本戰術,就算是最速成的方法和效率,也不可能在短時間內一躍而就的。

  因此純火器化編成的只有第一團和營官的直屬隊,其他三個團就只能用相對簡單的三眼銃和傳統弓弩在內的冷兵器一起混搭了。

  這樣下來,原本最多時達到十一隻序列的輔軍大隊,基本被消化了大半,有一定戰鬥力和經驗的人員,都被充實到新編制里去。

  剩下的人縮編成五隻輔軍大隊,正好每個營配屬一隊定期輪換,以相對統一的裝備,承當低強度的戰鬥和地方警戒、維持任務,而將五營主力序列,從繁瑣事務中解脫出來。

  散兵倒是還是保持原來的大致規模,不過原本數十個鬆散小團,被合併成七八個更加緊密一些的大團,我既然有了足夠的繳獲來武裝他們,也不會吝嗇讓他們發揮更多用處的機會。

  不過平時他們主要還是承擔諸如輸送,營建、監工,看守等常規輔助役,對於戰鬥上的需求反倒在其次。

  當然,這部分力量還是繼續由中軍直接掌握,然後再視具體情況,配屬給前沿的具體營團。

  中軍直屬的四大序列,親直團和標兵團,教導隊和捉生隊的基本編制還是不變。只是在組建第四、第五營的過程中,外派充實了一些人手之後,也從老三營中,遞進選拔了一些新血作為補充。也算是一種良性循環和內部流動。

  此外,除了副將辛稼軒的親兵隊外,將虞侯趙隆也組建了他的直屬部下——風憲虞侯,暫定五十員,以監督糾檢日常軍紀及操行考核。

  至於,陸務觀領導的參軍們,就沒有那麼好補充了,需要向帥司請求支派相應人手。

  這樣最終的結果是,軍隊中萌生的山頭和派系,也被我重新疏理了一遍,達到某種結構優化。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