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而是大多數想辦法聚集在真源城的駐地,與收刮來的財貨為伍,並忙著指使親隨做生意(我這裡自然也有一份功勞)。

  結果,駐守鹿邑縣一線的雲林軍一部兩營兩團近三千人馬,幾乎第一時間,就被陳州方面攻過來的敵人所打散。

  用這些潰兵的話說,那些大隊人馬是突然出現在蔡水下游的東岸,連外圍巡曳的人都沒打即發出警哨,沿著河水像模像樣構築起來的防地就被輕易攻破,放了羊去。

  然後這些兇狠的北兵,尾銜著這些潰兵,一口氣衝到了雲林軍駐留真源城的城門裡,而當地的駐軍,甚至還有一小半散在地方,以哨糧為名進行收刮呢,結果等到帶著親兵堵在城門口,試圖收攏和彈壓逃兵的守將,被當場沖陣砍殺後,餘下的人就連鎖反應式的喪失了鬥志。

  各種衝殺和追擊,就是這些潰兵不停逃亡過程的唯一印象。

  而居於二線防備西南方向的另一隻江川軍,則據說狀況好一些,不過也被敵軍團團圍在樵縣,正是困守孤城等待外援呢。因此,雖然敵軍還有一段距離,但是期間除了一條毫州州城邊上的渦水大河之外,就是一馬平川的地勢,再無任何妨礙了。

  這些人逃過來的時候,甚至連渦水上的橋樑,都沒來的及破壞掉。我放在永城機動的兩個團,林林總總在附近收攏了好幾百人,有些甚至開始搶劫地方,而被擊殺當場。

  韓良臣帶領的教導隊,已經趕赴到州城方向去了,主要看看州城是否還在,順便看看能不能通過毀掉渦水上渡河的橋樑,來爭取一些時間。

  標兵團隨後一步出發,卻攜帶了更多的大車和物資,主要用來就地展開收容那些被打散的潰兵,蚊子再小也是肉啊,這些敗兵到了我手中,多少也能發揮一些用處的。

  第312章 戰淮北(二十一)

  又重複了章節號,暈死。

  河東軍東路受阻於毫州的消息,很快就通過某些渠道,輾轉到了洛都,又被奔走的快腳送進了某處宮殿中。

  這裡,形同小升朝的文武群班各據兩列,大氣不敢出的等候著上位諸座的令喻。

  「那個九原鎮撫韓泰,是做什麼吃的……」

  說話的正是天寧軍節度使,安東道留後,靈寶公張賢恩。

  「虧他還有宿將之名。卻是輕易畏難不前的之輩……」

  因為征討安東諸侯的大軍,陸續歸遣河南,坐鎮范陽總管行台的靈寶公,也因此回到了洛都,並成為樞密院和政事堂,臨時組成的總天下兵馬大元帥府中,重要一員。

  雖然他已經不再負責洛都留守之類的要職,但是作為大攝政之子,以及作為大統派旗幟的尊顯身份,就足以讓他傲視諸位宰臣、樞使之上,而更令人不敢有絲毫輕怠。

  他對於各種疏失的零容忍態度,已經足以讓部署和洛都的朝臣們,很是膽戰心驚了很長一段時間。

  不過這次外鎮回來之後,似乎變得沉穩剛健了許多,雖然他在軍議中不怎麼說話,但是一說話,所有人都不得不格外重視起來。

  「三個軍額,三萬多人馬,就沒有敢死奮進之輩了麼……」

  按照洛都的方略,南逆大舉侵攻,大有改天換地之勢,北朝自然不可能再像之前的江淮藩鎮,那般消極被動,節節退守來應敵的。

  不過那些聽調不聽宣的藩鎮之屬,總算為北朝的調集和布防,爭取了一些時間。因此,當隨著南軍攻勢的推進,而情勢逐漸明朗後,也迅速制定出相應的對策。

  所謂「你往一路來,我自一路去,各取所要」的基本方略。

  設置淮北備前副元帥府,以青徐鎮為支點,嚴防死守來拖住南軍主力,然後以本帥府直接二次調集的精幹兵馬,從洛都、河東等地,分兵進擊其側翼,後方等薄弱處。

  逐一蠶食侵併其外圍、後路,迫其不得不分兵來援應,以達到以少牽多的實際效果。

  雖然在總體軍勢上,北朝各方擎制甚多,眼下能夠自由掌握的兵力,比起全面動員起來的南梁尚有不及。

  但是淮上從某種程度說,畢竟還是北朝的主場,不求能夠盡敗南軍來犯,只需牽制策應,不敢投入全力,一直拖到入冬雪降,北地的天氣就自然成為洛都方面最好的武器。

  當年的永嘉大進軍,那些被擊潰的南海諸侯聯軍,真正亡於戰陣的其實不足十之二三,余皆是餓殍凍斃在數千里漫長逃亡的道途之上的。

  一些倖存的部伍,乃是靠著相互火拼和吃人的傳聞,才得以抵達相對溫暖的長江以南的。

  總而言之,這個方略的根本,就是將占據正面大優勢的南軍,間接逼迫到相互追趕時間和進度的競賽上來,這樣更有利於北朝發揮主場和內線作戰的優勢。

  既在擁有大兵力優勢的東路,以牽制和防禦為主;以缺少海陸輸送便利,而不得不依靠傳統江河的中路南軍,則成為優先和重點打擊對象;而對於南軍西路的攻勢,則被有條件的放棄,更多依靠當地的勝型先要了。

  作為全盤大計的一部分,好容易在許州大破梁軍中路的兵馬,取得局部優勢,卻不想有受挫阻卻於毫州。

  再加上領軍韓泰的族兄屬於皇道派,因此,正在成為這位靈寶公借題發揮的敲打對象。

  「區區一介集鎮,就把他擋住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