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隨著鼓吹的奏響。

  我也站在大門內,臨時準備的香案前,接過前來宣召中使的帛卷,算是完成了迎接儀式,也正式接過了模範新軍中,第七位郎將的身份。

  為了我這個身份,前後扯皮拖延了大半年時光,牽扯到東進和西進的主張,主戰派和北人黨,在朝野的紛爭妥協,丹西經略高寵的定罪與否,直到現在才算塵埃落定。

  當然了,我這位郎將算是一個異數了,並不在新軍正列五部前後左右中之內,而是屬於左廂游擊兵資序,別號「風雷」。與另一支由純騎兵構成,別號「赤驥」的右廂游弋兵,構成兩隻規模稍小的附從兩翼。

  畢竟,在此之前已經有過各種暗示和接觸,本以為可能是樞密院的教導軍,或是神機軍的資序,或是拱衛軍中別部的編制,乃至水師和海兵隊裡,都有人表示過意向。

  甚至連陳夫人那邊,通過東南招討行司的寧總管名義,表示了某種保證,若是京中差遣不如意的話,可以想辦法在後軍或是左軍的置制使下,給我和我的部下,安排一個不低於兵馬使或是討擊將的編制。

  作為新軍的正列五部,每一部人馬至少都有三個營的編制,具是比照殿前軍的1200員大營編制,下轄四個都團,給鋒將銜;

  而作為次屬的兩翼左右廂,就只有兩個營的編制,而且是比照外鎮軍1000員的中營編制,下轄三個都團,然後另設一個親直隊,一個捉生隊,騾馬輜重編制若干,給兵馬使銜。

  這樣新模範軍,完成編成後將有五部兩翼,共計三萬人馬左右。

  儘管預期有所縮水,但對我來說這也算是好事,起碼是相對獨立的編制,而不是將部分火器序列,拆分到各部去作為加強團隊。

  顯然雖然有不少朝中大員遊說,但是朝廷中樞的決策者,對於銃器的使用效果,還是持有保留態度的。

  剩下來,就前往軍營中宣讀這個好消息,以及起草呈文上具,安插親信和部曲的事情了,按照新編成的要求,除了三官一佐由朝廷另行委派之外,底下的官名,皆由我沿用舊制,保薦付准即可。

  這也是南朝的一大慣例,允許有資歷的將領,帶著家將部曲上任充為骨幹,這樣可以很快行成戰鬥力,然後隨著離任而去職,也容易造成因人成事,因人而衰的局面。不過南朝號稱兵多將廣,有的是兵源將帥,倒不在乎這點得失之道。

  本來按理說,既然是模範新軍,除了將作需從現役各軍中擇優選用之外,剩下大部分兵員缺額,也是選健壯的良家子弟或是家世青白的平民,新募訓練而成,避免沾染舊習陋規。

  但是因為,我這只是獨一無二的實驗性全火器部隊,所以出於保持戰鬥力的緣故和維持現有默契配合的考慮,基本還是沿用了舊有體制,只需另外增募一些兵員,補足剩下的缺額即可。

  當然,據我認為這种放任寬縱的態度,還是因為我只有區區兩營人馬,且作為新事物不怎麼被看好的緣故,要是有什麼像樣的表現和功績,估計就會打著擴編的旗號,拼命往裡面塞人,然後分走部分控制權的節奏了。

  不過我也懶得去想那麼遠的事情。

  韓良臣還是訓做長兼親直隊正,領折衝都尉銜;風卷旗為第一營營官、領果毅都尉銜;張立錚為第二營營官,領果毅都尉銜;

  沈霍伊為第一營營副,兼第一(標兵)都都頭,領別將銜;楊再興為第二營營副,兼第一(標兵)都都頭,領別將銜;

  穆隆為親直隊副,兼標兵隊旗頭,領副尉銜;燕九兒為捉生隊正,領旅帥銜。

  兩營的營中贊畫分別是第五平、杜士儀,等以此類推,各有升遷。

  因為是新編的銃器營,所以編列沿用現有的成法,略作調整而已,每團編刀矛牌手一隊,銃兵兩隊,又騾馬輜重一火。

  刀矛牌手一隊百十人,配五十面手牌,三十面大排,矛五十隻,刀斧等長短兵六十件,手弩三十具,著半身鑲甲,圓笠盔,短身帆布服,少量排頭兵外套連身鎖環甲。

  銃手一隊,正員七十,輔員五十;備長銃一百,短銃二十,折裝短刀一百件,連弩強弓並五十具,著鎖子背心,帆布短衣。

  主要是因為刺刀的訓練和使用,使得需要掩護近戰的冷兵器,大為減少。其中兩個第一標兵都,還加強了小炮組成的炮組。

  而親直隊和捉生隊,則保持原來的規模,只是都配全了代步的坐騎,親直隊有一長一短兩隻銃,一半配衝刺用的槍毛和馬刀,另一半配步戰的手牌和戰劍,捉生隊主要配短銃和手弩,多了一些刺探、捕俘用的器具。

  至於原本龍州團左的旗號,我本來想上表辭去了事,不想從陳夫人方面,卻是給了我一個驚喜,居然還可以繼續保留著,由我兼任龍州團練使,領下兩廂提轄,其中龍州右廂另有安排,據說主要是用來按照那些泰平軍改中,被裁呔的兵員。

  而原本左廂在大部升格外新軍之後,就被我作為輔助役和預備兵員構成的候補序列,將義從社、報更隊,乃至我的產業護衛隊裡,那些私人武裝,挑選出出部分到裡面掛名,然後另行增補更多的人手,提轄的位置,就交給了伯符。

  不過龍州團左出名之後的直接後果是,這隻原本沒有一個龍州人的所謂龍州團左,多了很多主動跑來投奔的龍州兵。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