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而在幾次增補和後方遣送之後,在我的麾下已經擁有了九個都,近三千人的編制,每都皆是按照兩隊銃兵,一隊矛手一隊白兵,外加若干輜重的戰團編成。

  其中第一都乃是標兵隊擴充而來的,用炮組和少量擲彈手,以及騾馬隊加強的模範都,只是其中第一隊還是叫標兵隊而已,是我直屬的機動部隊。

  第二都到第五則保持基本滿員,算是我老底子組成的基本部隊,只參雜了少量額外挑選的前官軍作為補充,他們的特點是沒有家室,也沒有多少牽掛,利於集體的吸收轉化,也是日常作戰的主力。

  按照慣例,其中也有一隊也是老兵居多的重點隊,便於日後的擴編,此外將打得比較準的人擊中起來,設立一個都頭直屬的獵兵什,同時也充當某種軍法和督戰隊。

  ……

  而第六都到第九都,都是不滿編的預備都,用那些陸續補充過來的官兵編成的,只是骨幹都由我的人充任,裝備上冷兵器占了一半多,主要用來承擔日常守備任務。

  因為騎兵補充不易的緣故,教導隊還是老樣子,只是其中部分人填充到新部隊去作為骨幹,又從老部隊挑選補充了一批而已,不過輜重輔兵和騾馬隊都擴張了不少,成立了一個專門的輸送團。

  但對我來說,最大的收穫是在日常心態和閱歷上的成熟,雖然對於改變這個時代或是結束這個亂世的遠大目標,還是遙遙無期摸不清頭緒,但對於如何壯大自己,卻有了一定的思路和方向。

  比如:在漫長而拉鋸的戰鬥和清剿中,我也見識到了這時代局限下,所謂民眾立場軟弱和容易動搖的另一面。

  雖然仇恨和親緣關係,足以成為遍地叛亂的土壤和養料,但是一旦他們所承受的苦難、傷痛和恐怖,遠遠超過某種極限和臨界點,就很容易自然的,迅速轉向另一個逃避殘酷現實與拼命綏靖的反面。

  就像某位歷史名人說過的,將敢於反抗的大多數硬骨頭都殺光後,剩下的就只有綏靖和妥協的軟弱者重新占據上風,死人是不會出來說話和表態的。

  因此在官軍大勢的重壓下,甚至有人因此走向另一個極端,為了自己和家人能夠苟延殘喘的生存下去,出現自下而上的出賣和背叛,都成為名正言順,或是理直氣壯的頻繁行為。

  一心「捨生取義」或是破罐破摔,抱著決死之意的人固然不少,但是想方設法讓自己活下去的人則更多,當這種犧牲和代價從她們自己身,擴散到他們的家人,他們的親族,他們重視和熟悉一切的時候,什麼口號和主張,都是格外蒼白無力的。

  畢竟叛藩內部,也不可能永遠是一塊鐵板的,在官軍的重壓下,也有各自的訴求和立場,在外失強援,內無後繼,活動範圍和控制力,都越來越縮水的情況下,於是各種形形色色的相互拆台和內訌,背叛和出賣的鬧劇,就這麼鮮活的一幕幕上演在我們面前。

  那些被戰爭折騰的疲憊不堪的「義民」,主動殺死自己曾經敬愛或是擁護的藩主乃至宗家,然後綁縛了家眷親人,前來向官軍輸誠,只是希望官軍能夠體諒地方,不要再搞什麼清野堅壁的絕戶手段。

  於是乎,我幾乎是親眼見證了,唐太宗留下的「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大道理,在這裡從另一種角度的闡釋。

  我這次進擊的目標,當地人指引的一處山村,也是流亡當地叛藩之一,前泊藩項氏殘黨的據點,據說其中還可能有重要人物的身影。

  代價不過是幾車軍用口糧而已,相比容易霉壞的米麵,這個口感奇差的東西,至少可以存放到明年開春的,戰爭帶來的傷害,對於底層人民幾乎是雙向的,無論是叛軍還是官軍,有能力話都不會給對方留下任何利用的物資。

  而在耽擱了農事之後,這些原本一年兩季到兩年三季產出的地區,很多人家都沒法安然度過年底的。

  第190章 進退

  丘陵環抱中的山村,很快就隱隱在望了,得到巡哨游兵的再次偵查回報之後,開始在預先清理的開闊地上,設立第一個攻擊出發地和聚集點。

  矛隊和白兵,自然而然的形成一個保護圈,銃隊從行囊背包上,接下武器和備件,開始檢查槍膛和子藥。

  輔兵們也開始土木作業和整理輜重,大車上的東西被搬運下來,分類堆放在車輛圍城的營地中。然後士官和旗頭吹響了號子。

  作為第一進攻序列的幾隊,開始排成某種白兵在前,銃手在後,矛手居於兩翼的簡單梯次,隨著鼓點緩緩的向前推進。

  在村口上方探頭探腦的哨位,成為最先被打擊的對象,然後村口藤條編制的寨門從里打開了。

  隨著打開的寨門,突然湧出大片人群,亂鬨鬨的站在一起,發出某種怒吼和咆哮聲,他們多數面有菜色,骨瘦如柴衣裳襤褸的,只有最前列的部分人,有像樣的武器。

  面對緩緩進逼的軍陣,在領頭人的大聲呵斥下,才遏止住人群某種恐懼和驚慌,不至於有人馬上掉頭朝里跑去。

  我看在望遠鏡里,覺得有些意外,什麼時候這些裝備士氣都不占優勢的叛軍,有勇氣放棄據要而守的安全感,主動跑出來打算野戰了?

  進入相應的距離之後,跟在後方那些輔兵開始加速,從兩邊繞過大隊,然後排成兩組三行的橫隊,對著聚集在村口的人群,開始上弦搭箭,進行第一輪掩射。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