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掃去地面的浮土和腳印,找到某塊有新鮮磨痕的地磚,撬開斜堆在一旁,露出下面的土壤,然後用刀尖插下去輕輕的划動著,直到遇到某種沉鈍的阻礙。

  然後摳出一個鐵製握環,用力向上一拉,沙沙的摩擦聲,塵土頓時飛揚了起來,露出一個小小的洞口。

  然後我聞到了,某種樟木香和故紙堆混合的味道,安排好警戒和望哨,然後我親自踏著吱呀作響的木梯而下。

  發現這間儲物暗室其實並不大,也就是幾個平方而已,疊放著幾個箱子,還蓋著防潮的膠皮布。

  我想了想隨便翹開上方一個箱子,頓時一股子濃重的薰香味迎面而來,我繼續揭開上面的遮蓋,露出一個個裝裱精美的綢布卷。

  信手拿其最上面一個布卷,是一個沉重的畫軸,居然是用翡翠做的畫骨,金銀絲線的鑲邊。

  我慢慢的攤開來看,卻是一副大場景多人物的長卷,因為歲月的沉積而變成淡棕色的宮紙面上,燴滿了河流山川,園林別墅,以及居於其中行遊玩樂的人們。

  卷首幾個龐然奇駿的大字「輞川游宴行樂圖」以及略小的「乾元六年春」,展開到這裡,我的手臂已經沒法握住,只能叫人下來捏住另一頭,繼續順勢攤卷下去,卻再次露出「張萱」三個字。

  居然是張萱,我在心中狂吼道,這也太離譜了吧,身為天寶史館畫直的張萱,雖然以畫人物場景著稱,在美術課本里沒少見過他的《虢國夫人遊春圖》《搗練圖》,但是從未聽說過他畫過這種大場景的超長卷。

  難道這是一副後人假託的偽作?我只得耐心的繼續展開下去。只是翻到卷尾,露出的一大片題跋和署名,頓時亮瞎了我的氦金狗眼。

  王維、王縉兄弟,前者在這個時空是兩學之首的第一大學士,人稱「五柳先生」,後者被稱為博學宰相的名臣。輞川就是因為王維在藍田當地,用來游宴待賓的別墅,而知名千古的。

  甚至有個尼姑梵志,因此創造出一道名為輞川小樣的名菜。

  吳道子,就是那個擅佛道、神鬼、人物、山水、鳥獸、草木的唐代畫聖吳道子,要知道,在我那個時空,他一輩子也沒有在別人的畫作上提名過啊。

  僧一行,就是書法大家張旭的孫子,初中歷史課本上的唐代著名天文學家,兼唐密領袖,主持製成水運渾天儀、黃道游儀,也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用科學手段,測繪地球子午線和黃道的人,知道點自然科學史的人都應該聽過他的。

  顏真卿,與趙孟頫、柳公權、歐陽詢並稱「楷書四大家」,所謂書法「顏體」的創始人,在這個時空,他亦是乾元到泰興年間,連任宰相領班的一代名臣。

  高適,就是那個「未知肝膽向誰是,令人卻憶平原君!」「男兒本自重橫行」的高常侍,他在這個時空,卻已經揚功開藩域外,官拜嶺西大總管,後世子孫現為梁氏西夏的最老牌的將門世族之一。

  王昌齡,好吧,這位「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的七絕聖手,也沒有像原時空一樣死在某個封丘縣尉的手上,而是做了一代學宗大家,號稱關學第二任領袖。

  岑參,只是這位邊塞詩人的「四邊伐鼓雪海涌,三軍大呼陰山動」變成了《星宿川行奉送梁總府西征克定》。

  甚至還有杜甫,這位本身顛沛流離的詩聖,此時看起來一點都不苦逼和坎坷,而是寫了一首《悠遊樂》。

  其他的楊庭光、盧楞枷、項容、梁令瓚、楊惠之、韋無黍,皇甫軫,獨孤及都是具名一時的人物。

  還有一個題跋,則是署名「雍王適」的一首小令,如果我沒記錯的話,他就是本時空位面,既光宗皇帝李淑之後,大唐中興五帝之一的泰宗皇帝,也是那位穿越者梁公,名義上的學生。

  看到這裡,我已經有所明悟的,最後果然看到了形如雞爪踩踏而過,帶有明顯鋼筆原子筆之類,硬筆書法風格的字跡。

  他題留的是「人生之若如初見」,但是相當貼合這個假名。

  第175章

  光是這麼一副眾星雲集,幾乎代表了一個時代人物薈萃的「輞川游宴行樂圖」,不要說價值巨萬,用價值連城都不足以形容。

  我又繼續翻看了下去,這個箱子裡還有十多卷類似的書畫藏品,當然都沒有這幅《輞川游宴行樂圖》那麼奇葩,確實是堪稱珍寶的一時名家的大作:

  比如張萱的其他作品,《明皇納涼圖》《鞦韆卷》,周昉的《吹簫仕女圖》,王維的《江干雪雯圖》

  吳道子的《孔雀明王像》和《地獄變相圖》,據說本為李唐皇室宮內省收藏的,早已經失蹤在乙未之變中;

  此外還有,草聖張旭為謝靈運所做的《王子晉贊》及《岩下一老公四五少年贊》;東晉顧愷之的《夏禹治水圖》。

  據說是顏真卿和顏臬卿兄弟名家聯手所著,「顏筋柳骨」代表作的《東方朔畫像讚碑陰記》。

  乃至初唐翻譯《大唐西域記》的綴文大德,辯機僧《顯揚聖教論頌》手稿,當然,這位就是據說器大活好,與已婚的高陽公主私通,給房玄齡的兒子戴綠帽子而被太宗腰斬,名垂千古的一代奇僧。

  還有一副蘭亭序的摹本,當然古往今來,臨摹蘭亭序的人實在太多,而眾所周知的原因,《蘭亭序》真品應該還躺在唐太宗的詔陵里,因此傳世之上最有價值的就是這些歷史名人的摹本。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