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要知道尋常情況下,像這種有著成熟歷史觀和背景勢力的成名人物,可沒那麼好上手或是變更立場的,光靠恩情什麼的,並不足以長期套牢和束縛一個人的立場,還要給他滿足基本的訴求,到足夠的發展空間,乃至實現理念和展露才華等等,其他值得追隨的理由,才是長久相互扶持共濟之道。

  不過顯然這一路上,在沒有他們出手的機會了。

  有這麼一隻精英模版加權勢光環的行司衛隊同行,基本消弭了到途中絕大多是的風險和隱患,不但沿途有地方官府和駐軍,殷情招待和迎送,而且基本不用擔心不給的問題。

  而他們唯一一次出手,就是用齊射和排擊,驅散了堵塞道路的不明人群而已,就像是割稻草一樣的,留下大片屍體和血泊,一鬨而散。

  更何況旅途有紅袖相伴,雖然這隻紅袖未免太幼齒了點。只是她成功的將陳夫人邀上那輛特製馬車之後,就時常呆在一起,看起來頗得其心的樣子。

  我這一行,一路穿州過縣,經睦州、衡州,進入陳夫人名義上的娘家——饒州,卻沒有多停留,又繼續前行到撫州,再轉道吉州,經由廬陵,太和,入虔州,抵達虔化,就算到了南朝東南行司的寧都置制的治所。

  沿途的地勢,也從原本一望無垠的水網平原,變成了高低起伏的零星丘陵,然後丘陵越來越密集,又變成大大小小山地之間,大片的盆地和曠闊的谷道。

  於是又從當地,增派了一百名府兵和兩百名軍役雜使,作為開道通障和沿途翻山搭橋的腳力之用。

  只是越往南走,除了沿途的景色風物之外,就不免還多了一道獨特的景觀。

  因為在尚稱完好的大路上,最常見的,就是滿載於道途的南投百姓,國朝已經動亂百載,不要說打成一桶漿糊的北地,就算是最精華的東南和荊楚地區,亦是大小戰亂不斷。

  因此一年到頭,最不缺乏的就是這些因為走投無路,或是抱著其他憧憬和夢想,而踏上南投之路的流人。

  起碼在嶺外南朝控制下的地區,數十載不聞兵戈的基本安定和平和,還是有的。再加上南朝為了和洛都爭奪正溯的某種宣傳和輿論大戰,不免將南朝下轄吹噓成與北地流離失所,形成鮮明對比地上天堂。

  因此,歷年曆代以來,南奔之人終年不絕,只是根據季節和時局,數量多寡而已。因為飢荽,因為體弱,因為氣候不適,各種死在道路上的亦不在少數,因此沿途不乏據說掩埋了累累屍骨的野冢,亦有僧人樹立的招魂浮屠和依山雕啄的佛龕。

  隨著抽打鞭子和騎士奔馳而過的聲音,車隊突然停了下來。

  「前面就是梅嶺古道了。」

  風卷旗過來,對我特意通傳道。

  「須得停下來稍作歇息準備一二……」

  所謂南嶺或者,其實是越城嶺、都龐嶺、萌渚嶺、騎田嶺、大庾嶺,構成橫斷南荒,綿延不絕五嶺山脈。梅嶺古道正位於大庾嶺中段。

  海拔並不算高,有大道盤山半腰之後,卻被人為的長二十丈,寬三丈,高十丈的大山凹,開通了一條寬一丈余,長三十多華里的山間大道,成為長江與珠江相連的黃金通道。

  是以這裡商旅富集,在山下依託古驛站,形成過一個規模相當大的安遠鎮,只是這些都已經隨昨日黃花流水去了,只剩下一個外圍關卡,兼帶的小型軍營,稀疏斜斜的旗幟刁斗,昭示這他們作為二線部隊的懶散和空閒。

  而在高聳綿連的大山背後,就是被稱為嶺外,或是南朝的嶺南諸道地區,從原本被南海都督府逐步吞併的嶺南五府經略使,加上安南都護府和黔中道道基礎上,最終擴張析分成陸上七道,兩大海道。

  據有後世的廣東、海南、廣西大部和雲貴部分,以及大半個中南半島,再加上諸多海陸藩領、屬國的偌大版圖。

  嶺南之地自古以來以山地、丘陵、台地、平原交錯複雜地貌著稱,且因為山地較多,河流密布,遍地蠻荒,密林水澤,最早是隋唐以降,用來流人的苦厄之地。

  雖然秦代就已經設立的南海、桂林、象郡所謂的「嶺南三郡」,但歷代沿革變化有限,真正的開化,卻是在開元名相張九齡,在大庾嶺開鑿了梅關古道以後,嶺南地區才得到逐步地開發。

  然後經歷了乾元、泰興後,為了支持南海大開拓和終年不絕的藩貢體系,而不惜代價發數道軍民開山劈石,從五嶺的崇山峻岭中,辟出了多條越嶺道和轉運水路。

  然後是大量湧入的軍民戶口,對嶺外兩百年間披荊斬棘的開發和經營,以及南朝確立後,大興土木的建設這片根本之地,才有如今偏安嶺南一隅的局面。

  其間既有氣勢磅礴的山巒,也有水網縱橫的平原;既有岩溶洞穴,也有川峽險灘的奇景,更有海天一色的港灣風光。

  此外還可以算上南朝在嶺北地區設置的五路招討行司,在兩浙、江西、荊湖到西蜀,雲貴所控制的部分地盤。卻是在南朝建立的百多年間,經歷了永嘉大進軍,寧佑北伐等數次失敗或是部分成功的大征之後,才形成的現今的格局。

  宿夜在安遠鎮的時光,讓我頗為感嘆的卻是另一個發現。

  因為相對的穩定,帶來日常維護的需要,硬化路面的直道和林立的電報線杆這兩樣,代表大唐全盛時期建設成就的產物,終於又出現在了我們的面前。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