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頁
“此杯,風空。”
兩隻盞同時帶著敬意分別落於另兩隻空盞旁。
四大皆空,佛始其中。
剩兩盞。
“晚輩陸羽,故居天門山,這一杯,敬我的一位已故摯友。”陸羽拿起那盞最靠近自己的茶,向著兩側的青山秀水,舉過頭頂,拜了一拜。
陸羽?
這倒是個久違了的名字。
“陸公子,這也真是巧了。”皎然笑笑,但隨即亦執起那杯離自己最近的茶,莊重地行了一個禮,“老衲,釋皎然,妙喜寺主持。我這杯,亦是敬一位已故之人。”
原先擺滿荷花盞的那一側桌本已是空了,然而,兩杯盞又一次落回那一側,兩杯盞靠在一起,落在桌緣的正中間,盞中都裝著茶——他們都深深傾注進執念或愛之物。
陸羽,釋皎然。
茶學之祖,茶道之祖。
相會於此。
此刻,茶香,縈舟。
☆、『叄 他』二
二
然而,一生,二人似乎都並無對彼此提及一位名為趙皎的故人。
陸羽在得知皎然的名號後就明白了,那佛珠定是趙皎相贈的,他明白皎然曾是趙皎所仰慕之人,如今以釋“皎”為名,估計也與他有千絲萬縷的關係,那麼趙皎臨終前將佛珠贈給他也不是不可能的。
釋皎然則早在聽到陸羽之名後就知曉了一切,愈發地感覺到命運之異妙。
二人在分完茶後笑得甚歡,各懷心事。
斜陽日暮,雖是對彼此的身份滿是懷疑與猜測,但更多的是對對方的敬重、佩服,以及欣賞。
倆人後來成了難得的忘年之交。
說來也有趣,陸羽原先是佛門弟子,但後來卻還了俗,皎然原是一個富家子弟,但最終卻在精通道佛墨的近不惑之年選擇了皈依佛門。
原先,一僧一俗,如今,一俗一僧。
原先,都愛荼,如今,都愛茶。
吸引他們二人彼此的,本就是惺惺相惜之情。
人生若夢,陸羽和皎然總是聽見一些詩友說。二人每每聽到此時卻總是不約而同地相視一笑,感嘆人生似茶,歷經炙烤,而後浮浮沉沉,漫出的是在時間之流中彌留不多的茶香,這種香味轉瞬即逝,但終會有人懂得去欣賞你經歷千番波折後的馥郁,夢是虛幻不可細細去琢磨的,但茶,是真實而觸手可及的。
佛珠還是在皎然的腕上戴著,那帶著“皎”字的越窯盞,還是在陸羽那兒收著。
陸羽後來在皎然與其他貴人的幫助下雲遊四海,皎然還將自己在苕溪那兒的一處房子贈給了陸羽。
陸羽將遠行,皎然獨自前去送別,黃昏餘暉如暗房的油燈般孱弱地燃燒著。
“唉,貧僧倒是羨慕你,”皎然打趣道,“能到苕溪那兒遊山玩水、享福隱居。”
“我可是去做些正經事,可不是去享樂,”陸羽大笑,“你要是能從百忙之中多抽出些時間來苕溪訪訪,我沏上一杯茶恭迎,那才稱得上是享樂。”
“你於絕世桃源里心懷大志,我於紛繁亂世中遊山玩水,”皎然輕笑,“這一別下次也不知道是何時相見,你多保重。”
“保重,再見。”
二人相對行了個禮,陸羽起身時遲疑了一下,但沒一會兒便背起行囊,行囊中有著一個包裹,單獨裹著那個越窯盞,皎然手中緊緊攆著那串佛珠。
二人背道,各行。
苕溪成了陸羽創作《茶經》的絕妙地方,遠離戰亂,茶香滿坡,山泉不少,村民和樂。
皎然還記得第一次去到苕溪訪陸羽是在秋天,就在陸羽搬去那兒的一年後。
那天皎然滿懷期待叩門,然而陸羽不在家。
那天他等了很久,然而陸羽遲遲未歸。
陸羽的鄰居說,早著呢,一般都要到夕陽下山後才瞧見他。
於是皎然繼續等,仿若回到了幾十載前等待另一個身影歸家的時光投影中。
陸羽院子裡擺滿了大大小小的籃筐,皎然再次有了錯覺的恍惚感,陸羽除了幾栽菊花之外沒有養什麼東西,那菊花估計還是種來曬乾泡茶用的。院子中有一張石桌子,兩張石凳子。石桌子上,只有一個茶盞,還有些許茶葉。
皎然看了看茶葉,判別那是紫筍茶。
湖州產的茶。
久違了。
皎然知道那個茶盞,因為它跟趙皎託付給他的另外茶盞一模一樣。
皎然深深嘆了一口氣,恭敬地伸出那隻戴著佛珠的手,緩緩端起了那個越窯盞。
盞底,工整的字娟秀地刻著。
“皎”。
果不其然。
皎然把它放了回去。
時候未到。
皎然心想。
等待中,斜陽映照著大地,皎然站在籬笆旁賞著落日,驟然間詩興大發,輕輕吟唱著,詩詞如行雲流水般一氣呵成。
“移家雖帶郭,野逕入桑麻。
近種籬邊菊,秋來未著花。
扣門無犬吠,欲去問西家。
報導山中去,歸時每日斜。 ”
隨著他的輕吟,遠處,一個身影漸漸出現,愈發清晰,頭髮束得高高的,一身青衣幹練地束著,履上沾滿了泥濘,他背著籮筐,裡頭裝滿了茶葉,向皎然走來。
兩隻盞同時帶著敬意分別落於另兩隻空盞旁。
四大皆空,佛始其中。
剩兩盞。
“晚輩陸羽,故居天門山,這一杯,敬我的一位已故摯友。”陸羽拿起那盞最靠近自己的茶,向著兩側的青山秀水,舉過頭頂,拜了一拜。
陸羽?
這倒是個久違了的名字。
“陸公子,這也真是巧了。”皎然笑笑,但隨即亦執起那杯離自己最近的茶,莊重地行了一個禮,“老衲,釋皎然,妙喜寺主持。我這杯,亦是敬一位已故之人。”
原先擺滿荷花盞的那一側桌本已是空了,然而,兩杯盞又一次落回那一側,兩杯盞靠在一起,落在桌緣的正中間,盞中都裝著茶——他們都深深傾注進執念或愛之物。
陸羽,釋皎然。
茶學之祖,茶道之祖。
相會於此。
此刻,茶香,縈舟。
☆、『叄 他』二
二
然而,一生,二人似乎都並無對彼此提及一位名為趙皎的故人。
陸羽在得知皎然的名號後就明白了,那佛珠定是趙皎相贈的,他明白皎然曾是趙皎所仰慕之人,如今以釋“皎”為名,估計也與他有千絲萬縷的關係,那麼趙皎臨終前將佛珠贈給他也不是不可能的。
釋皎然則早在聽到陸羽之名後就知曉了一切,愈發地感覺到命運之異妙。
二人在分完茶後笑得甚歡,各懷心事。
斜陽日暮,雖是對彼此的身份滿是懷疑與猜測,但更多的是對對方的敬重、佩服,以及欣賞。
倆人後來成了難得的忘年之交。
說來也有趣,陸羽原先是佛門弟子,但後來卻還了俗,皎然原是一個富家子弟,但最終卻在精通道佛墨的近不惑之年選擇了皈依佛門。
原先,一僧一俗,如今,一俗一僧。
原先,都愛荼,如今,都愛茶。
吸引他們二人彼此的,本就是惺惺相惜之情。
人生若夢,陸羽和皎然總是聽見一些詩友說。二人每每聽到此時卻總是不約而同地相視一笑,感嘆人生似茶,歷經炙烤,而後浮浮沉沉,漫出的是在時間之流中彌留不多的茶香,這種香味轉瞬即逝,但終會有人懂得去欣賞你經歷千番波折後的馥郁,夢是虛幻不可細細去琢磨的,但茶,是真實而觸手可及的。
佛珠還是在皎然的腕上戴著,那帶著“皎”字的越窯盞,還是在陸羽那兒收著。
陸羽後來在皎然與其他貴人的幫助下雲遊四海,皎然還將自己在苕溪那兒的一處房子贈給了陸羽。
陸羽將遠行,皎然獨自前去送別,黃昏餘暉如暗房的油燈般孱弱地燃燒著。
“唉,貧僧倒是羨慕你,”皎然打趣道,“能到苕溪那兒遊山玩水、享福隱居。”
“我可是去做些正經事,可不是去享樂,”陸羽大笑,“你要是能從百忙之中多抽出些時間來苕溪訪訪,我沏上一杯茶恭迎,那才稱得上是享樂。”
“你於絕世桃源里心懷大志,我於紛繁亂世中遊山玩水,”皎然輕笑,“這一別下次也不知道是何時相見,你多保重。”
“保重,再見。”
二人相對行了個禮,陸羽起身時遲疑了一下,但沒一會兒便背起行囊,行囊中有著一個包裹,單獨裹著那個越窯盞,皎然手中緊緊攆著那串佛珠。
二人背道,各行。
苕溪成了陸羽創作《茶經》的絕妙地方,遠離戰亂,茶香滿坡,山泉不少,村民和樂。
皎然還記得第一次去到苕溪訪陸羽是在秋天,就在陸羽搬去那兒的一年後。
那天皎然滿懷期待叩門,然而陸羽不在家。
那天他等了很久,然而陸羽遲遲未歸。
陸羽的鄰居說,早著呢,一般都要到夕陽下山後才瞧見他。
於是皎然繼續等,仿若回到了幾十載前等待另一個身影歸家的時光投影中。
陸羽院子裡擺滿了大大小小的籃筐,皎然再次有了錯覺的恍惚感,陸羽除了幾栽菊花之外沒有養什麼東西,那菊花估計還是種來曬乾泡茶用的。院子中有一張石桌子,兩張石凳子。石桌子上,只有一個茶盞,還有些許茶葉。
皎然看了看茶葉,判別那是紫筍茶。
湖州產的茶。
久違了。
皎然知道那個茶盞,因為它跟趙皎託付給他的另外茶盞一模一樣。
皎然深深嘆了一口氣,恭敬地伸出那隻戴著佛珠的手,緩緩端起了那個越窯盞。
盞底,工整的字娟秀地刻著。
“皎”。
果不其然。
皎然把它放了回去。
時候未到。
皎然心想。
等待中,斜陽映照著大地,皎然站在籬笆旁賞著落日,驟然間詩興大發,輕輕吟唱著,詩詞如行雲流水般一氣呵成。
“移家雖帶郭,野逕入桑麻。
近種籬邊菊,秋來未著花。
扣門無犬吠,欲去問西家。
報導山中去,歸時每日斜。 ”
隨著他的輕吟,遠處,一個身影漸漸出現,愈發清晰,頭髮束得高高的,一身青衣幹練地束著,履上沾滿了泥濘,他背著籮筐,裡頭裝滿了茶葉,向皎然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