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頁
景臣將這次離家所經歷之事,向大師說了個大概。並將三劍將交於查看。
大師細細看過三劍之後,手撫長須點頭“不錯,這便是當年葉將軍的三把名劍:流光,承影,宵練。”
景臣對覺遠大師的身份已有猜測,此時更加確定。試想,若非當年與葉傾城將軍相熟之人,又怎會識得三劍,而與將軍相熟之人,莫過於高祖。再加上覺遠大師送於景臣的那塊古老的玉牌,竟然能夠號令四海幫。除了高祖還能有誰。
“大師,景臣年輕,武功低微,恐怕三劍在我手中,不能完全發揮其潛力,不知大師能否暫代景臣保管三劍?”
“三劍認主,若由別人使用,便會靈氣盡失,如同廢鐵一塊,比之一般長劍尚且不及。老納亦是無能為力。臣兒若不嫌棄,老納倒可傳授幾招功夫於你,助你一臂之力。”
“臣兒在此謝過大師厚意,只怕資質愚笨,不能領會大師的上乘武學境界。”
於是,景琦先一步回了長安。景臣留在龍興寺中,與覺遠大師修習劍術。
這套劍法似是專為三劍而創,三劍齊舞,令人眼花繚亂,長劍爭鳴,擋住血雨腥風。
景臣習武頗有些天份,學任何招式,皆能一點就通。於這三劍齊使之術,開始時卻是頗費了一番力氣。武林中人,善使雙刀雙槍者不乏其人。而使三刀三槍者,卻是絕無僅有,蓋因人只有兩隻手!
這三劍齊使倒有些似傳說中的御劍之術,以氣御劍,並非一定要用手來持劍。
景臣在龍興寺這一耽擱便是兩月有餘。覺遠大師規矩甚嚴,學習期間,不許與外界來往,直如高手修煉到一定程度的閉關,兩耳不聞窗外事,心無旁鶩。
兩個多月後,景臣終於學會了同時使用三劍對敵之術,通過了大師的考核,被允許下山回家。卻不知,大變已生。
第47章 白首不相離
元朔九年秋,天地盟捲土重來,連下數城,直逼長安。
長安城下,大周軍隊與叛軍激戰半月,雙方互有損傷,戰局限入膠著狀態。
本來單憑天地盟之力,不足與大周較量,只是兩月前,東面沿海一帶有大量海寇襲擾,南有南詔內亂,累及兩國邊境,西方北方皆有不明來歷的遊牧民族聚集,隱隱有犯邊之意,因此不斷往邊境增兵,以至於長安兵力空虛,附近又無可用之援軍增援,是以才打了個勢均力敵,勝負難分。
景臣下山時,長安城被叛軍包圍的消息剛好傳到青州。景臣趕緊辭別祖父和母親,帶領父親秘密訓練的一支百餘人的死士趕往京城。
一路快馬加鞭,馬不停蹄,待趕到長安城外百餘里處時,路上見到大批拖家帶口逃難的百姓,詢問之下得知,他們是長安城周邊人士,一月前叛軍圍城,搶占了他們的房子和土地,燒殺搶掠,壞事做盡,活下來的人便逃了出來。
問及長安城的近況,一位中年大漢道“我們是三天前離開的,當時長安城還沒攻破,現在是啥情況,就不知道了。”
圍城一月,長安已是一座孤城,想必早已斷糧,城中之人定是在苦苦支撐,期待援軍從天而降,看著自己身邊這百餘人,與叛軍實在是實力懸殊,可是,人生在世有所為有所不為,無論如何都要竭盡全力,若不能解長安之困,也只能與長安城共存亡。
待來到長安城下時,已是黃昏時分,夕陽西下,染紅了半天邊。
城門大開著,顯然已經失守。
城牆下,屍橫遍地,戰士們的鮮血染紅了腳下的土地,空氣中瀰漫著濃濃的血腥味,刀槍劍戟各種兵器到處都是,有的插到地里,更多的在屍體上,有的還在往外流著血,上去一摸,早已沒有了氣息。
“看來,叛軍剛剛進城不久,想必皇宮還能支撐一陣子,我們趕緊進宮護駕!”
街上家家門戶緊閉,不時會有死去的軍士的屍體出現在路邊,一路走來,沒有遇到一個活著的人,不管是叛軍,周軍,還是百姓,仿佛這是一座空城,靜得可怕。
景臣卻知道,叛軍進城之後,定是直奔皇宮而去,他們的目的便是宮中的皇帝,或許是太過自信,或許是覺得不會有援軍前來,或許是被勝利沖昏了頭腦,不給自己留條退路,故而城門口沒有留下守城之人,傾巢而入。
想到退路,景臣停下了腳步,既然敵人留下這個破綻,何不加以利用。
“葉成。”
“公主,葉成在,請吩咐。”一名身材魁梧的大漢越眾而出。
“為防叛軍有援軍前來支援,你速帶人分赴四處城門,嚴加防守,不許放人進來,更不許放人出去。”
“是,公主。”葉成是這夥人的頭兒,當即帶了幾十人離開了。
景臣繼續帶人往皇宮方向急奔而去。
臨近宮門口時,喊殺之聲越來越大,越來越清晰。
“好在沒來晚。”景臣暗暗鬆了口氣。
只見高高的宮牆上,火把燃起,紅通通的火光下,叛軍在首領的呼喝下,紛紛爬上雲梯,卻一個個被城樓上的守衛射落於地,慘叫聲不絕於耳。這些人仿佛打了雞血一樣,前赴後繼,源源不斷地攻向城頭,漸漸地,登上城樓之人,越來越多。
景臣抽出腰間承影劍,大喝一聲,“大膽賊子,吃我一劍。”便沖了上去,與叛軍首領戰在一處。眾位死士,亦上前參戰。
景臣一行雖只有區區數十人,卻個個武功高強,身手敏捷,以一擋十不成問題。頓時,叛軍的陣形被沖亂,攻城的攻勢緩了下來,城上守衛終於得了個喘息的機會,將登上城頭之人,一一殲滅。
大師細細看過三劍之後,手撫長須點頭“不錯,這便是當年葉將軍的三把名劍:流光,承影,宵練。”
景臣對覺遠大師的身份已有猜測,此時更加確定。試想,若非當年與葉傾城將軍相熟之人,又怎會識得三劍,而與將軍相熟之人,莫過於高祖。再加上覺遠大師送於景臣的那塊古老的玉牌,竟然能夠號令四海幫。除了高祖還能有誰。
“大師,景臣年輕,武功低微,恐怕三劍在我手中,不能完全發揮其潛力,不知大師能否暫代景臣保管三劍?”
“三劍認主,若由別人使用,便會靈氣盡失,如同廢鐵一塊,比之一般長劍尚且不及。老納亦是無能為力。臣兒若不嫌棄,老納倒可傳授幾招功夫於你,助你一臂之力。”
“臣兒在此謝過大師厚意,只怕資質愚笨,不能領會大師的上乘武學境界。”
於是,景琦先一步回了長安。景臣留在龍興寺中,與覺遠大師修習劍術。
這套劍法似是專為三劍而創,三劍齊舞,令人眼花繚亂,長劍爭鳴,擋住血雨腥風。
景臣習武頗有些天份,學任何招式,皆能一點就通。於這三劍齊使之術,開始時卻是頗費了一番力氣。武林中人,善使雙刀雙槍者不乏其人。而使三刀三槍者,卻是絕無僅有,蓋因人只有兩隻手!
這三劍齊使倒有些似傳說中的御劍之術,以氣御劍,並非一定要用手來持劍。
景臣在龍興寺這一耽擱便是兩月有餘。覺遠大師規矩甚嚴,學習期間,不許與外界來往,直如高手修煉到一定程度的閉關,兩耳不聞窗外事,心無旁鶩。
兩個多月後,景臣終於學會了同時使用三劍對敵之術,通過了大師的考核,被允許下山回家。卻不知,大變已生。
第47章 白首不相離
元朔九年秋,天地盟捲土重來,連下數城,直逼長安。
長安城下,大周軍隊與叛軍激戰半月,雙方互有損傷,戰局限入膠著狀態。
本來單憑天地盟之力,不足與大周較量,只是兩月前,東面沿海一帶有大量海寇襲擾,南有南詔內亂,累及兩國邊境,西方北方皆有不明來歷的遊牧民族聚集,隱隱有犯邊之意,因此不斷往邊境增兵,以至於長安兵力空虛,附近又無可用之援軍增援,是以才打了個勢均力敵,勝負難分。
景臣下山時,長安城被叛軍包圍的消息剛好傳到青州。景臣趕緊辭別祖父和母親,帶領父親秘密訓練的一支百餘人的死士趕往京城。
一路快馬加鞭,馬不停蹄,待趕到長安城外百餘里處時,路上見到大批拖家帶口逃難的百姓,詢問之下得知,他們是長安城周邊人士,一月前叛軍圍城,搶占了他們的房子和土地,燒殺搶掠,壞事做盡,活下來的人便逃了出來。
問及長安城的近況,一位中年大漢道“我們是三天前離開的,當時長安城還沒攻破,現在是啥情況,就不知道了。”
圍城一月,長安已是一座孤城,想必早已斷糧,城中之人定是在苦苦支撐,期待援軍從天而降,看著自己身邊這百餘人,與叛軍實在是實力懸殊,可是,人生在世有所為有所不為,無論如何都要竭盡全力,若不能解長安之困,也只能與長安城共存亡。
待來到長安城下時,已是黃昏時分,夕陽西下,染紅了半天邊。
城門大開著,顯然已經失守。
城牆下,屍橫遍地,戰士們的鮮血染紅了腳下的土地,空氣中瀰漫著濃濃的血腥味,刀槍劍戟各種兵器到處都是,有的插到地里,更多的在屍體上,有的還在往外流著血,上去一摸,早已沒有了氣息。
“看來,叛軍剛剛進城不久,想必皇宮還能支撐一陣子,我們趕緊進宮護駕!”
街上家家門戶緊閉,不時會有死去的軍士的屍體出現在路邊,一路走來,沒有遇到一個活著的人,不管是叛軍,周軍,還是百姓,仿佛這是一座空城,靜得可怕。
景臣卻知道,叛軍進城之後,定是直奔皇宮而去,他們的目的便是宮中的皇帝,或許是太過自信,或許是覺得不會有援軍前來,或許是被勝利沖昏了頭腦,不給自己留條退路,故而城門口沒有留下守城之人,傾巢而入。
想到退路,景臣停下了腳步,既然敵人留下這個破綻,何不加以利用。
“葉成。”
“公主,葉成在,請吩咐。”一名身材魁梧的大漢越眾而出。
“為防叛軍有援軍前來支援,你速帶人分赴四處城門,嚴加防守,不許放人進來,更不許放人出去。”
“是,公主。”葉成是這夥人的頭兒,當即帶了幾十人離開了。
景臣繼續帶人往皇宮方向急奔而去。
臨近宮門口時,喊殺之聲越來越大,越來越清晰。
“好在沒來晚。”景臣暗暗鬆了口氣。
只見高高的宮牆上,火把燃起,紅通通的火光下,叛軍在首領的呼喝下,紛紛爬上雲梯,卻一個個被城樓上的守衛射落於地,慘叫聲不絕於耳。這些人仿佛打了雞血一樣,前赴後繼,源源不斷地攻向城頭,漸漸地,登上城樓之人,越來越多。
景臣抽出腰間承影劍,大喝一聲,“大膽賊子,吃我一劍。”便沖了上去,與叛軍首領戰在一處。眾位死士,亦上前參戰。
景臣一行雖只有區區數十人,卻個個武功高強,身手敏捷,以一擋十不成問題。頓時,叛軍的陣形被沖亂,攻城的攻勢緩了下來,城上守衛終於得了個喘息的機會,將登上城頭之人,一一殲滅。